朱晓琴
(甘肃省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平凉 744000)
产后抑郁又称产褥期抑郁症(postparturm depressinon,PPD),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怒和烦躁甚至有自杀或杀婴倾向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心理障碍,多在产后2周内发病,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最常见的一种类型[1]。健康教育是护士对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使病人及家属了解所患疾病的基础知识,学会自我保健,对于整体护理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笔者对我院收治的250例产妇进行了健康教育,观察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并与未进行健康教育的产妇进行比较,探讨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500例,年龄21~35岁,平均(24.2±2.5)岁;经产妇145例,初产妇355例;剖宫产82例,顺产418例;足月产465例,早产35例;分娩女婴265例,分娩男婴235例。全部产妇均无脑部疾病和脑部外伤史,无精神疾病史。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0例,两组产妇年龄、孕产次、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美国精神病学会1994年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一书中制定的产褥期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在产后2周内出现下列5条或5条以上的症状,必须具备①②两条:①情绪抑郁;②对全部或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愉悦;③体质量显著下降或增加;④失眠或睡眠过度;⑤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⑥疲劳或乏力;⑦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自罪感;⑧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溃散;⑨反复出现死亡想法。
1.3 观察指标 依据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3],此量表共10个项目,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每个项目设0、1、2、3四个等级,其中4、5、6、7、8、9、10项采用反向评分(即3分、2分、1分、0分),10个项目分值的总和为总分,总分在0~30分,总分大于等于13分提示产妇有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碍,为筛查阳性,总分越高,反映抑郁程度越高,9分或10分提示可能有抑郁障碍,对这些产妇要认真评定,观察有无重症发生。
1.4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妇产科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产生抑郁原因,有针对性的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具体如下。
1.4.1 孕期保健 定期进行产前检查,详细询问并登记产妇年龄、月经史、孕产史、家族史。监测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脉搏。针对不同时期做B型超声检查,提前明确正确的分娩方式。通过举办孕妇学校,发放宣传画册,张贴海报和图片,开通热线电话,给予咨询指导等方法实施系统的、全面的健康教育。
1.4.2 产褥期心理卫生 产褥期中发生的不伴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并不限于产后1周内发生,临床多在产后2周发病,产妇会出现情绪不稳定,具有易受暗示和依赖性强等特点,大脑皮质被心理因素所刺激,便会影响催乳激素及缩宫素的释放,从而影响母乳喂养。家人应鼓励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和产后锻炼,有情绪不稳定的情况及时向社区保健人员咨询,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1.4.3 心理干预 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受社会心理因素,内分泌环境变化的影响,针对患者内在的焦虑和不安全感,给予解释、鼓励和支持。对具有发生抑郁症高危因素的产妇给予足够重视,帮助调节家庭的婆媳,夫妻关系,缓解孕妇对分娩的恐惧害怕心理及选择生男生女的心理负担。
1.4.4 产时和产后指导 进入产程时,即由经验丰富的助产士陪护,并以友爱、亲和的语言与其交流,帮助产妇缓解宫缩疼痛,减轻产妇的紧张及恐惧心理,此时丈夫亦可陪伴于旁边,安慰并鼓励产妇,使其树立乐观心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保证分娩顺利完成。在产后,护士应给予孕妇关心、体贴、照顾,并积极疏导,助其完成角色转换,增强自信心。同时,要注意给予合理的饮食指导、乳房及会阴护理等。对孕妇家属进行指导和教育[4]。
1.4.5 家庭和社会支持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产妇家属宣传医学心理学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对其丈夫进行的教育和指导,争取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体贴关怀产妇,使产妇感觉到家的温暖舒适,顺利度过产褥期。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一般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500例产妇中EPDS评分大于等于13分并确诊为产褥期抑郁症者41例,观察组发生产后抑郁9例,发病率为3.6%,对照组发生产后抑郁32例,发病率1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5,P<0.01)。
产褥期抑郁症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1],严重影响了产妇、婴儿的健康与安全,影响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对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极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500例产妇进行不同的护理教育得出结论,健康教育对于预防产后抑郁症有积极意义。重视围生期及产褥期的心理保健和心理护理,产前检查时了解产妇的性格情况及有无精神病家族史和抑郁症表现,社区保健人员及医护人员应积极开展孕期健康宣教,使产妇家属对于产妇生理心理变化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产妇的保健水平。对有孕期情绪不稳定、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尤其是曾有产褥期抑郁症或产褥期抑郁症高危因素的妇女,建议就诊女性心理门诊,针对其发病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预防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淑丽. 产褥期抑郁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6(3):138.
[2]苟文丽, 主编. 妇产科手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169.
[3]骆华珍, 毛梦晓, 陈祝群. 73例初产妇产褥期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0(22): 64-65.
[4]张莹婷. 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心理护理[J]. 中国优生优育, 2013, 19(8):66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