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表良性肿瘤临床分类与治疗进展

2014-01-22 07:24王妮娜周道明赵琳
中国疗养医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淋巴管体表黑色素

王妮娜周道明赵琳

(1.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266071;2.北海舰队青岛辛家庄干休所,266071)

体表良性肿瘤临床分类与治疗进展

王妮娜1周道明2赵琳1

(1.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266071;2.北海舰队青岛辛家庄干休所,266071)

人体皮肤组织结构异常复杂,在特定条件和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这些组织可异常增生而形成体表肿瘤。根据其大小、种类、部位可分为不同类型,治疗方法根据疾病种类而不同。本文就目前临床体表良性肿瘤的最新临床分类与治疗进行综述。

肿瘤;临床分类;治疗

体表肿瘤是指来源于皮肤及皮下组织等软组织的肿瘤,属于异常生长的病变组织[1]。体表肿瘤种类繁多,按其生长部位、生长方式、生长速度、分化程度、是否转移和对人体的危害性可分为不同类型。体表良性肿瘤本身性质稳定,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但根据其特殊生长部位及刺激后的发展趋势,可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甚至危及生命。依据不同类型的体表良性肿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以期获得最佳的临床愈合。本文就体表良性肿瘤的最新分类与治疗进展作一简要总结,为临床工作提供必要的诊治依据。

1 黑色素细胞痣

黑色素细胞痣是人体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简称痣。出生时即可存在,多数于出生后第2~6年出现,进展缓慢,无自觉症状,病情稳定,正常人体表平均存在15~20颗,多位于头颈和躯干部,最主要的特征是由黑色素细胞形成巢状排列[2]。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对于直径>3 mm的痣,建议采用梭形手术切除,切除后标本必须送检。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激光、电解、电烙、化学烧灼法等。

1.1 根据黑色素细胞巢在皮肤组织层次上的分布分类交界痣:病灶分布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多于婴幼儿或儿童期出现,表现为境界清晰、淡棕色或黑色的斑块或轻度隆起于皮面的丘疹,圆形或椭圆形,光滑无毛发,多发生于手掌、足趾及外阴部等。细胞增生活跃,有潜在恶变的可能[3]。皮内痣:成年人最常见的色素痣,始于真皮内。多位于头颈部,表现为半球形褐色或肉色的隆起肿物,表面光滑有毛发,性质稳定一般不恶变[4]。混合痣:是交界痣向皮内痣演变的过渡表现,多见于中青年,隆起皮面,褐色或黑色的丘疹,四周色素呈弥漫性减淡,有发生恶变的可能[5]。

1.2 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 于出生时即已存在,无遗传性。表现为褐色或黑色稍隆起于皮面的斑块,界清,色泽均匀,可有毛发,直径常>1 cm。若直径超过20 cm,面积在144 cm2以上,或躯干及四肢面积超过900 cm2,为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简称巨痣,其病理结构复杂,出现恶变的概率在1%~12%[6]。

2 良性黑色素细胞增生疾病

根据其分布层次,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2.1 表皮内良性黑色素细胞增生疾病 痣细胞主要存在于表皮内,包括单纯性雀斑样痣:多发生于儿童,发生于体表的任何部位,直径<3 mm,呈均匀的黑褐色,一般无需治疗。与雀斑样痣相关的综合征为多发性雀斑样痣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7]。雀斑: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见于5岁儿童,暴露部位居多,斑点呈棕色,孤立存在不融合,日晒后颜色加深,可通过磨削术或激光治疗[8]。咖啡牛奶斑:出生时即可发现的淡棕色斑块,与皮肤质地相同,最常见于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可应用激光治疗[9]。黄褐斑:亦称“肝斑”,主要见于两颊和额部,斑点可融合,日晒后加重,可补充维生素C,局部应用氢醌类抗氧化剂或进行中医调理[10]。

2.2 真皮内良性黑色素细胞增生疾病 痣细胞深达真皮层内,包括太田痣:亦称眼上颌青褐色痣,是蒙古人种常见的色素性胎记,生长部位与三叉神经第Ⅰ、Ⅱ区分布一致,无遗传性,与恶变无明确关系,治疗可选冷冻、磨削或激光技术[11]。伊藤痣:性质与太田痣一样,多发生于躯干及四肢部位,最常见于肩胛部、锁骨上方及三角肌区[12]。蒙古斑:一种常见的蓝色胎记,多发生于黄色人种新生儿的骶骨部,通常3~4岁内自行消退,不留痕迹[13]。蓝痣:女性多见,表现为蓝色隆起于皮面的斑丘疹,其细胞是一种返祖现象而非单纯的增生,尽早手术治疗[14]。

3 体表血管瘤

体表血管瘤是一组常见的疾病,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多见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其次是口腔黏膜和肌肉,偶可发生于内脏和骨骼。临床常见的大多数血管瘤可以得到有效治疗,但少数病例因病灶范围过大过深,累及重要脏器,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血液动力学的严重异常,不仅常规治疗难以见效,而且有危及生命的可能。依据其形态学可主要分为以下类型。

3.1 毛细血管性血管瘤 病变组织是位于皮肤浅表的异常毛细血管,包括草莓状血管瘤:最常见的血管瘤之一,好发于面颈部,高于皮肤,呈鲜红或紫色,界限清晰,可自行消退,治疗以激光、放射线、激素、干扰素等物理治疗为主,适当配合手术切除。葡萄酒色斑:亦称鲜红斑痣,由无数扩张的毛细血管所组成的扁平斑块,属先天性毛细血管畸形,指压褪色,以面颈部多见,局部应用光动力学治疗效果较好[15]。

3.2 海绵状血管瘤 属于血管畸形,是由充满血液的血窦和薄壁静脉所构成的皮下暗红色、蓝色或紫色病灶,位置可深可浅,形状大小不规则,质地柔软有弹性,体位试验(+),四肢、躯干及面颈部均可发病,范围广泛的常累及骨骼、肌肉或内脏,不会自行消失。局限性的血管瘤可以手术切除,但一些范围大、部位深的血管瘤,可先行非手术治疗,包括硬化剂注射、铜针留置、电化学治疗等后再行手术治疗[16]。

3.3 蔓状血管瘤 是先天性高血流量动静脉畸形,合并动-静脉瘘,好发于头皮、面颈、四肢,病变为团块状,皮温高,触之有搏动感,听诊可闻及连续吹风样杂音。合理的手术治疗是其最理想的治疗方案,但栓塞剂的使用将是今后蔓状血管瘤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17]。

4 淋巴管瘤

以淋巴系统发育畸形为特征的疾病,不具备类似肿瘤细胞增殖及浸润的特征,主要结构特征是病灶中大量体液积聚,常形成囊性肿块,属于良性肿瘤。其治疗原则基本视部位、程度而定,但至今手术治疗仍是最主要的选择,结合患者年龄、病灶大小、深度,对外观及功能影响的程度来决定手术方案。传统上习惯把淋巴管瘤分为以下3类。

4.1 单纯性淋巴管瘤 又称毛细淋巴管瘤,由细小的薄壁淋巴管组成,常见于肢体近端,其外观像米粒大小的囊肿,突出于皮肤表面,破溃后可流出淋巴液。很少孤立存在,常为多个淋巴管瘤无规则的排列在一起[18]。

4.2 海绵状淋巴管瘤 是最常见的一种淋巴管瘤,主要由较大的淋巴窦腔构成,多见于唇、舌、颊、颈等部位,表现为局部组织肿胀变形。该类淋巴管瘤不能被压缩,一般不侵及皮肤,但可侵及黏膜,在黏膜表面形成许多绒毛样突起[19]。

4.3 囊状淋巴管瘤 又称囊性水瘤,主要由肉眼可见的巨大淋巴腔隙构成,多见于颈部及腋部,表现为大小不一的囊性包快。该病变一般界限清楚、有波动感,不能被压缩,穿刺可抽出淡黄色的液体[20]。

5 其他常见良性肿瘤

5.1 脂肪瘤 是由成熟脂肪细胞组成的一种良性肿瘤,以四肢及躯干最常见,好发于皮下,边界清楚,质地柔软,肿块大小不一,多无自觉症状,如无影响外观和功能,可不治疗,较大的考虑手术切除。

5.2 黄色瘤 由真皮内含有脂质的组织细胞和胞浆内含有泡沫的巨细胞构成的黄色皮肤丘疹或结节,属良性肿瘤。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黄色瘤可伴有血脂异常,生长于眼睑周围的黄色瘤较多见,为表面平滑或稍隆起的深黄色斑块,常对称分布。采用激光治疗或手术切除[21]。

5.3 皮脂腺囊肿 因皮脂腺导管堵塞导致腺体内分泌物积聚而形成的常见囊肿,亦称粉瘤。以头面部多见,高出皮面,表面光滑,中央偶有脐形开口。容易感染,一旦发现应尽早手术切除。

5.4 表皮样囊肿 由移位的表皮细胞碎片形成的囊肿,多因皮肤外伤所致。常见于手掌及指端,表现为单发圆形肿块,光滑,质地坚韧,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手术彻底切除为主[22]。

5.5 皮样囊肿 是一种由表皮细胞形成的较罕见的囊肿,属于错构瘤。多见于儿童,好发于头面部、颈部及躯干,表现为缓慢增大的皮下结节,基地粘连,常无症状。主要选择手术切除[23]。

6 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瘤系原发于神经纤维的良性肿瘤,多见于人体表面,也可发生于内脏。如皮肤神经纤维瘤伴有其他系统疾病,称为神经纤维瘤病。好发于身体各部位,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结节,表面皮肤色素沉着呈咖啡色,表浅的神经纤维瘤有包膜,不发生恶变,而位于软组织内的神经纤维瘤,没有包膜,可不断增大,有恶变可能[24]。治疗应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手术完整切除。

7 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皮肤是人体最大的体表器官,它覆盖全身,其重量约占体质量的16%。从人体美学的角度看,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和最引人注目的审美器官,是人体审美的第一关照对象。体表良性肿瘤通常表现为突出皮肤、向外伸展的皮损,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或乳头瘤样增生等,未见明显非典型性细胞。正常人体表面都会存在数目、大小、性质不一的良性肿瘤,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皮肤的生理功能和审美功能。某些体表良性肿瘤如交界痣和巨痣等受到刺激后可能发生恶变,需要我们及时观察治疗;而蔓状血管瘤因其特殊的结构,目前仍无持续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体表肿瘤医学研究的深入,诊断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目前最新治疗原则是兼顾功能与外观的双重修复[25]。

[1]于丽,王佳琦,栾杰,等.黑色素细胞痣的整形外科治疗[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5):558-559.

[2]Gempt J,Buchmann N,Grams AE,et al.Black brain:transformation of a melanocytoma with diffuse melanocytosis into a primary cerebral melanoma[J].J Neurooncol,2011,102(2):323-328.

[3]孙建波,晏洪波,张晶.龟头交界痣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3,42(3):189.

[4]熊峰,史毓杰,杨健.皮内痣合并寻常疣1例[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2,19(6):382-383.

[5]马莹莹,普文静,普雄明.形态特殊的混合痣1例[J].皮肤病与性病,2012,34(5):305.

[6]Marghoob AA,Dusza S,Oliveria S,et al.Number of satellite nevi as a correlate for neurocutaneous melanocytosis in patients with large 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i[J].Arch Dermatol,2004,140(2):171-175.

[7]Sarkozy A,Conti E,Digilio MC,et al.Clinical and molecular analysis of 30 patients with multiple lentigines LEOPARD syndrome[J].J Med Genet,2004,41(5):68.

[8]田霞,孔林燕,李芸.强脉冲光治疗面部雀斑40例疗效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3(1):88-89.

[9]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551.

[10]SU Zhong-xiao,ZHENG Li-li,ZHU Zhong-chun.Clinical Effect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Chloasma with Acupuncture[J].Journal of Acuo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04,2(1):29-31.

[11]Swamm PG,Kwong E.The naevus of Ota[J].Clin Exp Optom,2010,93(4):264-267.

[12]谭城,朱文元,司海鹏.伊藤痣上继发色素减退斑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7,36(11):685-687.

[13]陈思远,朱里,钱悦,等.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并发蒙古斑[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2,41(11):687-688.

[14]Zemnowicz A,Phadke PA.Blue nevi and variants:an update[J].Arch Pathol Lab Med,2011,135(3):327-336.

[15]Reynolds SA,Shechtman D,Faleo L.Complex juxtapapillary capillary hemangioma:a case report[J].Optometry,2008,79(9):512-517.

[16]Locatelli M,Carrabba G,Guastella C,et al.Endoscopic endonasal removal of a cavernous hemangioma of the orbital apex[J].Surg Neurol Int,2011,2:58.

[17]Leitao GRL,Leitao GCL,Guerra M,et al.Retinal racemose hemangioma(Wyburn-Mason syndrome)-a patient ten years follow-up:case report[J].Arg Bras Oftalmol,2009,72(4):545-548.

[18]郭建辉,郭雯,李双标,等.皮肤单纯性淋巴管瘤1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11(1):54.

[19]Aggarwal K,Gupta S,Jain VK,et al.Congenital lymphangioma circumscriptum of the vulva[J].Indian Pediatr,2009,46(5):428-429.

[20]Stewart CJ,Chan T,Platten M.Acquired lymphangiectasia('lymphangioma circumscriptum')of the vulva:a report of eight cases[J].Pathology,2009,41(5):448-453.

[21]Ghosh Yajati K,Pradhan E,Ahluwalia HS,et al.Excision of Xanthelasmata-clamp,shave,and suture[J].International J Dermatology,2009,48(2):181-183.

[22]Khalid M,Malik N,Salauddin MA,et al.Concomitant bilateral testicular epidermoid cysts[J].Saudi Med J,2008,29(6):907-909.

[23]Jacquin A,Bejot Y,Hervieu M,et al.Rupture of intracranial dermoid cyst with disseminated lipid droplets[J].Rev Neurol,2010,166(4):451-457.

[24]Martin Y,Dopazo A,Hernandez-Chico C.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 developing a molecular diagnostic test for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J].Expert Rev Mol Diagn,2011,11(7):671-673.

[25]郑健生,郑庆亦.依据整形外科原则设计手术入路切除面部体表肿瘤的临床效果[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2,18(4):302-303.

1005-619X(2014)01-0018-03

2013-06-28)

猜你喜欢
淋巴管体表黑色素
淋巴管栓的研究进展*
黑木耳黑色素F1 的结构初探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中医药对淋巴管新生与回流功能的作用研究进展
足部淋巴管分布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求解空间几何体表面积问题的方法剖析
啊,头发变白了!
Q7.为什么人老了头发会变白?
为什么人有不同的肤色?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