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民的译作及其翻译特点

2014-01-21 21:11章小丽
关键词:日文译林译者

章小丽

(浙江树人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林长民(1876-1925),字宗孟,福建闽县人。民国时期政治家、外交家、书法家,民国法政先锋人物之一。1909年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历任私立法政学堂校长、北洋政府国务院参议、总统府外交委员会事务主任、国联同志会理事等职。林长民少时受业于林纾,工于文章书法,又有拳拳爱国之心。著作《外交警报敬告国民》《敬告日本人书》,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其影响深远,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从人物谱系来看,其父林孝恂、女林徽因、亲家梁启超、堂弟林觉民、林尹民等人也均为青史留名的人物。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中,林长民是大有特色的一人,很值得研究。”*朱正:《林长民,岂是“政客”二字了得?》,《领导文萃》2002年第12期,第123页。林长民作为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各种人名辞典、民国人物传记中不乏其生平介绍。但对林长民的研究基本局限于“他对五四运动的贡献”这一事迹上。辞典、传记中,其日语学习经历和译作相关内容的介绍或语焉不详,或仍有谬误。*几乎无人提及林长民何时入日文学堂。《福州人名志》《民国人物传》等众多书目,均将林长民的《西力东史》写作《西方东侵史》。事实上,林长民于1899年进入杭州日文学堂,在读期间,主编中国早期的翻译刊物《译林》。1903年,翻译《西力东侵史》,在其译作中,提出了“事译者”可以使用的翻译手法。

虽然林长民算不上有名的翻译家,但清末大量日文书籍的翻译,并非由一两个名家完成。在学习日本的思想指导下,懂日语的知识分子纷纷涉足日语翻译。“译东籍”成为人们学习日语的直接目的,而译作往往包含了译者的政治诉求。有识之士希望通过他们翻译的作品,达到开启民智,救国图强的目的。研究与林长民相关的译作,我们可以了解林长民的翻译观点及手法,一窥清末人们学习日语并迅速付诸翻译实践的过程及特定历史时期“东籍”翻译的特征。但迄今为止,此项研究仍留有较大空白。本文不揣浅陋,敬请方家指正。

一、林长民与《译林》

清末的翻译杂志中,刊名《译林》的杂志占有重要的位置。《浙江省出版志》中说道:“《译林》,浙江省最早的翻译刊物。……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浙江省出版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出版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08页。确如其言,《译林》刊印时,即得到政府官员的支持,而蔡元培、鲁迅、邵章等人则都曾争相购买阅读,并在日记中提及,足见《译林》影响之深远。

(一)林长民主编《译林》

1900年11月初旬,伊藤贤道重开日文学堂。“同月下旬,旧学生相约出版《译林》,指定统译和润笔者。”*[日]铃木广阐:《清国杭州日文学堂申报》,《宗报》1901年3月15日第32号,第10页。《译林》第一期,林纾作序道:“近者,及门林生长民,盛称其友褚君,及林、徐、陈、金数君,咸有志於此,广译东西之书,以饷士林。”*林纾:《译林》序,《译林》1901年第1期,第1页。上文所提“褚君,及林、徐、陈、金数君”都是林长民在杭州日文学堂的学友。“为稽各国掌故,究各种学术,同译诸君,自相观摩而起”*《译林简明章程》,《清议报》1900年第69号,第4400页。林长民与林纾商议,刊印《译林》。可见林长民是《译林》创刊的发起者和主要倡导者。

《译林》的主编一般认为有林纾、林獬、魏易、林长民等人。*如《中国出版史》《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中国历史大辞典》(上、下卷)等众多书目均作此说。笔者查看《译林》原书,只有第四期目录中的“续登译员姓名”中可看到“仁和魏易”的名字。而林纾不懂外文,乃是众人皆知的事实。又据林慰君的《我的父亲林白水》一文,“1903年春,先父带着宗素姑一同离沪赴日求学。但他们二人的日文都没有根底,一时还不能入正式的学校,只好先入补习学校学习日文。”*林慰君:《我的父亲林白水》,时事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页。可见,魏易、林纾、林獬挂名主编,主要是因名声显赫之故,编译所需的日文功底尚不扎实。与此相反,“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林长民中秀才,但以后放弃科举,分别聘请加拿大籍华惠德、日本人嵯峨峙在家教英文和日文。”*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 福建省志 人物志》(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2页。1899年起,林长民在日文学堂学习,日语已有一定的功底,所以主要负责人当属林长民。

阿英在《小说闲谈四种 小说四谈》中的一段记事可以佐证笔者的这一推断。他说道:“就最后一期启事,第一卷编者,实际上似为林宗孟(长民)。”*阿英:《小说闲谈四种 小说四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23页。现在,《译林》第十三期原书极为难觅,各大图书馆未见所藏。因此,学术界目前尚存《译林》期数之争。但阿英“余所得者,为第一至第十三期”*阿英:《小说闲谈四种 小说四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23页。,曾亲见此书,则其说当可相信。笔者苦苦寻觅,果然在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找到《译林》第十三期的部分内容。那么,作为主编,篇目的选译、《凡例》《译林简明章程》等内容均应出自林长民之手。这些内容也能大致反映林长民的选译动机和关于翻译的一些看法。

此外,《译林》第七期《目录》中说道:“本编行所现移设杭州万安桥小营巷口林氏家塾。”*《目录》,《译林》1901年第7期,第1页。林氏家塾由林长民父亲林孝恂兴建,编行所由“银洞桥”移设“林氏家塾”,可见,《译林》与林长民的关系更趋紧密。林长民除担当第一期的主编外,在1902年赴日之前,应该都是《译林》的主要负责人和长期参与者。

最后一期启事内容虽不得见,但1902年《译林》仓促停刊,启事的内容极有可能与林长民1902年赴日前,作为主编交代事宜相关联。可以推测,林长民的赴日,是《译林》最终停刊的原因之一。

(二)《译林》中的翻译

《译林》所有编译的书目中,唯有《日本近世名人事略》在第十三期中标明“(续完)”二字。《译林》各篇译文,虽未注明译者,但林长民作为主编,极有可能本着善始善终的目的,在赴日前,选择将《日本近世名人事略》译完。事实上,该译文的翻译手法及其笔调,与后文将要提及的林长民的译作《西力东侵史》可谓如出一辙。

以《译林》第一期中的《林子平》为例,译者“读千河岸氏之《近世百杰传》、小宫山氏之《洋学大家传》,知其所由来矣。辑而译之,益以《维新以后诸功臣传》,名曰《日本近世名人事略》。为有国之鉴,抑亦见抑之、塞之、锢之、戮之者之终底於败也”,而林子平“维新之治多宗焉”,*《林子平》,《译林》1901年第1期,第1页。故选取并翻译《林子平》这一篇目,以供国人借鉴。

此篇目与《西力东侵史》的译笔及其文风极为相似。译者采用了删译、颠倒、评论等近乎“豪杰译”的手法。第一期中其他译作虽也有删译的情况,但主要是为篇幅所限,译者只能选取部分章节翻译,内容一旦选定,基本上是逐字逐句的翻译。

而《林子平》这一译文并非对照日文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全文译笔自由,跳译、删译、转译之处较多。例如:

“復た長崎奉行に従て肥前に至る、 是他なし曾遊の時未た西 藩の要領を得さりしを以てなり、たま□清商の埠頭にあるもの事を滋して騒擾す、奉行子平及ひ諸氏に之を鎮壓せしむ、子平衆に先んして奮闘し、数人を拿捕す輙ち笑て曰、唐人の技倆も亦知るべきのみと、 既に江戸に帰り慨然として以為く…”*[日]千河岸貫一:《近世百杰传》,博文堂1900年版,第2-3页。

译者译为:“……复从长崎奉行(官名)至肥前,巡视海湾,慨然曰:……”*《林子平》,《译林》1901年第1期,第1页。画线部分的主要内容涉及林子平镇压并嘲笑唐人的事件,译者可能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将此段文字略去,全部未译。但由于跳译,“慨然曰”的地点由“江户”变成了“肥前”,出现了谬误,属于误译。

当然,从全文来看,误译的情况尚不多见。译者基于自身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对日文原文剖析解读,选取能够“警醒激励”国人的语句进行翻译,摒弃原作中宣传的“扩充军备、发展帝国主义”的侵略思想。例如:

“…故に子平か外冦の慮るへきを極論し、国防の急務は軍備拡張に在りと絶叫する…”*[日]千河岸貫一:《近世百杰传》,博文堂1900年版,第8页;第9页;第7-8页;第4页。、“…今や開明の曙光旭日曈嚨たる盛世に遇ふ、而して軍備拡張は宇内各邦の競争する所、我帝國も亦大に力を茲に用いる所にして…”*[日]千河岸貫一:《近世百杰传》,博文堂1900年版,第8页;第9页;第7-8页;第4页。等。

译者选择了删除不译。同样的,译者可能出于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对下列语句:

“三国通覧は朝鮮琉球瑕夷の地理を明らかにし、日本勇士をして若し此三国と一朝事あるとき、此書に資り應変をなさしめんとなり…”*[日]千河岸貫一:《近世百杰传》,博文堂1900年版,第8页;第9页;第7-8页;第4页。简单归纳为“三国者朝鲜、琉球、日本蝦夷也。”*《林子平》,《译林》1901年第1期,第1页。

此归纳可谓意味深长。译者可能是厌恶日本侵占琉球,故特地将琉球与日本蝦夷区别开来。

另外,译文有时跳脱原作的禁锢,对部分内容补译渲染。例如为了宣扬“林子平”维新志士的形象,译文中有如下文字:

子平既就锢,乃为六无之歌。歌曰:仰前徽兮,繄无亲。家有牛衣兮,泣无人。无贱息以自续兮,孰负予薪。藏名山而无书兮,毁於赢秦。虽无资以自给兮,犹得忍辱无死以俟我生之再长。遂自号六无斋。端坐一室,足不出户。宽政五年(乾隆五十八年)子平卒,年五十六。*《林子平》,《译林》1901年第1期,第1页。

查阅《洋学大家传》《维新功臣传》等书籍,未见有与林子平相关的传记,由此推断,此译文来自千河岸氏的《近世百杰传》,但原文如下:

子平是に於て六無の歌を作て曰、親も無く妻無く子無く板木無し、金も無けれと死にたくも無し、遂に自ら六無斎と號し、一室に端坐し足戸を出でず。*[日]千河岸貫一:《近世百杰传》,博文堂1900年版,第8页;第9页;第7-8页;第4页。

那么,以上画线处极富文采的译文,不知是译者的创作,还是另有来源?

上述种种译笔,恰好都体现了《译林简明章程》中提出的:“华洋文字,体本不同。窃谓事译者得其真迹实谊,则更易门面,窜削字句,無乎不可。非必穷意模拟,反或冗晦”*《译林简明章程》,《清议报》1900年第69号,第4400页。这一翻译观点。因而《林子平》这一篇目的译文,很有可能出自林长民之手。

二、林长民与《西力东侵史》

林长民的上述翻译观点同样体现在他的另一部译作《西力东侵史》中。

(一)《西力东侵史》及其译本

清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关键词,对亡国史的译介,在众多翻译作品中,占有重要一席。爱国知识分子希望通过翻译介绍与帝国主义侵略相关的作品警醒国人奋发图强。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林长民与秦元弼几乎同时选择了斎藤阿具的《西力东侵史》进行翻译。

斎藤阿具,日本历史学家。1893年东京帝国大学史学科毕业后入大学院。曾任第二高等学校教授、第一高等学校教授、教过芥川龙之介、久米正雄、山本有三等人,并与夏目漱石交好。他的主要著作有《西力东侵史》《道富与日本》《西洋史》《西洋文化与日本》等书。

1902年《西力东侵史》由金港堂书籍株式会社出版发行。斎藤阿具在自序中说明了出书的缘由:

…东洋如何沦落至今日之状况,所谓经世之士,却多未深究其缘由…

…予有志探讨东洋近世史上最大事变之西力东侵,又遗憾世间尚无此种书籍,故不顾识者耻笑,斗胆付梓。若本书能使人们了解西力东侵由来之大概,则予望了矣。*[日]斎藤阿具:《西力东侵史》,金港堂书籍株式会社1902年版,第1-3页。

从书的例言来看,“本书范围涵盖亚洲全洲,主要着眼中国及日本。”*[日]斎藤阿具:《西力东侵史》,金港堂书籍株式会社1902年版,第1-3页。虽是日本人所作,却足可供中国人借鉴。因此,作为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史的著作,该书及秦、林译本在清末有重要的影响。鲁迅、周作人等均购读过此书。*于沛:《弘扬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民族精神》,《世界历史》2004年第5期,第4-12页。

尤其是林长民翻译的《西力东侵史》,作为闽学会*林长民与福建留日学生创办的翻译出版机构。曾刊印《闽学会丛书》,主要书目有:《史学原论》《欧洲教育史要》等。出版发行的第一步译作,闽学会丛书广告对其大作宣传:

西力东侵史 闽县林长民译 定价大洋贰角捌分

此书为日本文学士斋藤奥具所著。托始於十四世纪之季,以迄二十世纪初年,凡西洋人于东洋如何扩张势力,帝国主义如何发达,及吾亚人如何受侮,如何失计前后五百年事,历历如绘,论断处尤具史眼。译者文笔简练,字字经心。读之豁人心目,有志事务者不可不购阅也。*林长民:《西力东侵史》,闽学会1903年版,第2页。

从目前图书馆所藏来看,林译本的流布似乎要广于秦译本。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福建图书馆等几大图书馆和实藤文库,都只收有林长民译的《西力东侵史》。实藤惠秀还在《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把林译本作为参考文献。熊月之则在《晚清新学书目提要》中,主要介绍林译本,并指出“文明书局之秦元弼译本与此同”。*熊月之:《晚清新学书目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245页。

(二)林译本的翻译手法

斎藤阿具的《西力东侵史》,全书计228页,附图,书前有绪论,共分十章,其内容包含:“西洋諸国人の東洋渡来”、“開国以前支那と西洋諸国との関係”、“支那の開国”等内容。*[日]斎藤阿具:《西力东侵史》,金港堂书籍株式会社1902年版,第1-2页;第201页;第202页。

秦、林译本保留了原书结构,翻译的内容也与底本大致一致,然翻译方法却各不相同。由于篇幅所限,笔者仅以第十章的部分段落为例,对比两译本的翻译手法的不同之处,并探究导致林长民“文笔简练”的翻译动机。

对照日文底本和林译本,林长民“更易门面,窜削字句”的翻译痕迹可谓无处不在。

例如,以一个段落的译句比例来看,原著第十章第一段落*[日]斎藤阿具:《西力东侵史》,金港堂书籍株式会社1902年版,第1-2页;第201页;第202页。共有四句。林长民前三句删略未译,第四句:

“之に加ふるに徳川幕府は耶蘇教の傳播を恐れて、堅く外国の書籍を読むことを禁ぜしかば、洋学の発生は殊に遅々たりしなり”

译为“德川幕府恐耶稣教传播,禁国人不得读西籍。故日本人之通欧文甚迟”*林长民:《西力东侵史》,闽学会1903年版,第75页。,且更易其在原文中的位置,将其放入第二段落第一句的句中,实际上是将“洋学の発生は殊に遅々たりしなり”、“されども我国人か西洋の言語文学を学ぶことは、まだ全く開けざりき”*[日]斎藤阿具:《西力东侵史》,金港堂书籍株式会社1902年版,第1-2页;第201页;第202页。合为一句,衔接上下文。再如原著第203页,原文共有八句。林译本三句未译,“窜削字句”,将近一半。林长民在翻译时,删略他认为无碍原文“真迹实谊”的语句,概括归纳,“意译”为主。

如将秦元弼的译本与林长民的译本对照来看,则林译体现出的“意译”手法更为明显。具体对比分述如下*日文均引自斎藤阿具:《西力东侵史》,东京金港堂书籍株式会社1902年版,第214-215页。秦译均引自秦毓鎏、秦元弼:《西力东侵史》,上海文明书局1903年版,第71页。林译均引自林长民:《西力东侵史》,东京闽学会1903年版,第76页。:

(1)日文原文:

且つ萬延元年新見豊前守正興、村垣淡路守範正を米国に派遣せしを始めとして使節の欧米に赴く者前後相踵ぎ、而して少壯有為の士之に随行して、彼土の文物を視察せしかば、世界の形勢を達観して欧米の思想と学問とを鼓吹する者漸く多くなりたり。

(秦译)一八六○年,遣新见正兴、村垣範正於美国。使臣之赴欧美者,前后踵起。而少壮有为之士,多随之行。视察彼都之文物,达观世界之形式。由是而鼓吹欧美之学术思想者日益多。

(林译)复遣新见正兴、村垣范正使米国。自是使节相望。少壮之士,争赴欧米。游学观政,思想一新矣。

(2)日文原文:

福沢諭吉、中村敬宇等の如き、明治維新の初に當りて大に欧米の新思想を唱道せし者は皆其徒なり。

(秦译)如福泽谕吉、中村敬宇诸儒。当明治维新之初,大倡欧美之新思想者,皆其徒也。

(林译)福泽谕吉、中村敬宇益以新学术倡导人士。

(3)日文原文:

また長崎の人本木笑三は豪邁沈毅の天禀を以て専ら心を西洋の工芸に傾けしかば、其の一旦手を染めしもの航海、造船、製鉄の如き如何に至難のものといへども、一として成功せざるなく、就中盛に活版の業を起し、大阪、東京、横浜等に其門弟を派遣して之を普及せしめたり。

(秦译)长崎人名本木笑三者,以豪迈沈毅之天禀,潜心西艺。如航海、造船、制鐵之事。所谓至难者,一著手而無不成。於时复治活版之业。遣其弟子於大阪、横滨、东京诸地,以普及之。

(林译)本木笑三尤沈心西艺,航海制造悉臻其妙。设活版所於大阪、东京、横滨。书籍文物,於是日盛,以至今日。

通过对比,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秦元弼在翻译时,紧扣原文,基本上逐字逐句对译完成,很多译词与日文原文几近一致。林长民的翻译则以归纳为主,行文自由,基本采用意译。如上文例句中“游学观政,思想一新矣”、“航海制造悉臻其妙”等句,看似与原文有所脱离,细细品味,却是“文笔简练,字字经心”*林长民:《西力东侵史》,闽学会1903年版,第2页。。林长民在理解原著文意的基础上,自如取舍选译,简单明了且概括性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从全书的翻译来看,林长民跳出原翻译底本的禁锢,旁观“日本”,以为借鉴。他在翻译时,经常增加自己的评论,“借文言志”,发表译者的意见。例如,原著最后一段落*[日]斎藤阿具:《西力东侵史》,金港堂书籍株式会社1902年版,第215-217页。,以600余字的篇幅,感叹荷兰人的介绍兰学之功。秦译本依然紧扣原文,逐句对译。翻译时,以“吾人”、“我国”*秦毓鎏、秦元弼:《西力东侵史》,上海文明书局1903年版,第76页。等字眼行文,完全忠实原著。林长民在翻译这一段落时,却以自己的感叹评论为主,原文语句被大量删略,能够基本对应的只有下文画线处语句:

呜呼,以数千年锁国之日本,门户一辟,不数十稔文献诞章几轨欧米。不其懿欤。然使当曰不有长崎不有兰人,无一窗牖,可以延光,则兰学何自而胎。敌舰一至,仓促应之,其狼狈必不止若嘉永。故曰和兰之於日本,不得谓为无功也。喜马拉之山,尼罗之水,积於纎尘,成於质点。天下伟大之业,其始皆未必赫赫,及其成功,有足惊者。若青木若前野,皆喜马拉之尘,尼罗之质点也。种子之植,顧可缓哉。*林长民:《西力东侵史》,闽学会1903年版,第2页;第75页。

原著中“異国船が沿海に出没するに及んで、幕府の狼狽豈彼にとまらんや”*[日]斎藤阿具:《西力东侵史》,金港堂书籍株式会社1902年版,第216页。被翻译成“敌舰一至,仓促应之,其狼狈必不止若嘉永”显示出译者对日本国情有相当的了解。“种子之植,顧可缓哉”则是林长民“借译言志”,表达了自己对新学术、新思想的渴望。

综上所述,林长民在翻译时,大胆采用“意译”的方法,对原作或删略原文,或归纳概括,且在翻译过程中,时常加入译者的评论。《西力东侵史》体现出的这一翻译手法,再一次印证了林长民认为“事译者”无需逐字逐句翻译,译时抓住底本主要内容,文笔精练,翻译其精髓,即使“更易门面,窜削字句”也“无乎不可”的观点。

事实上,从清末翻译的主体情况来看,林长民的这种翻译手法,似乎更加常见。晚清的翻译被称作:“(士的)政治与救亡翻译”。*廖七一:《中国近代翻译思想的嬗变 五四前后文学翻译规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7页。由于译者往往由政治人物、开明知识分子担任,其译作往往蕴涵了译者的政治诉求。有识之士借鉴日本,为警醒国人,开启民智,他们急于把自己掌握的日语和新知识付诸译作。其翻译过程中,有时难免包含“求速”心态。具体表现为:翻译时,以概括大意为主,有时出现跳译、删译等情况。若是大刀阔斧的调整原文语篇结构,增加译者的评论感叹,则此译法可称之为“豪杰译”*何谓“豪杰译”,可参考孙静、杨宁伟:《解读“豪杰译”》,《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45页。了。对于“豪杰译”,现代学术界褒贬不一,但基本认为,清末时期“豪杰译”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了开启民智,宣传文明知识的作用。

严复提倡翻译的“信、达、雅”。而林长民的翻译手法及其翻译观点,则恰好体现清末流行的“豪杰译”的特点,蕴涵了清末一部分知识分子急于“借东学、兴西学”,使国人快速了解西方先进的人文科学知识的心态。一方面,他们选择编译包含西学知识的日本人的著作,另一方面,他们在编译过程中并不注重文字对译,而是尽量取其精髓,力图简明扼要地向国人加以介绍。简明扼要的目的是为了“快”。这种心态在《译林》第一期《译林办理章程》中也可得到验证。章程说道“……将来译成之书既伙,仅月刊三十纸,未免太缓。固当量增纸数期数。然亦豈敷分配,更拟於期册外,另出单印本,俾相辅而行。”*《译林办理章程》,《译林》1901年第1期,第1页。“缓”字,体现了林长民等人急于译书的心情。事实上,除出版了十三期《译林》外,编行所的确“於期册外”另译有《泰西政治类典》《实验学校管理法》等书。*《译林》第四期指出:兹将敝处於期册外所译之书,登录名目於左,普告遐迩,诸译书处免致重复。《译书广告》,《译林》1901年第4期。

需要注意的是,林译本虽然在翻译手法上,有类似“豪杰译”的译法,隐含了林长民急于向国人宣传新知识的爱国心态,但译作的质量,似乎却无可厚非。如上文所言,译者基本能抓住原文精髓,简明扼要的归纳原文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日文功底可谓扎实。

三、结 语

快速掌握日语,运用日语进行翻译实践,借由译书,介绍和普及开启民智的各类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是时代赋予清末爱国知识分子的特殊历史使命。人们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包含着“速成”的心态。这种心态体现在:学习日语过程中,急于翻译练笔。编译时,又力求精简,以便译作尽快出版发行,开启民智。

具体到林长民,他进入杭州日文学堂学习日语,主编《译林》,翻译《西力东侵史》,底本选择隐含“救国”动机,翻译手法则秉承“精简”原则。林长民的举动是清末部分爱国知识分子的缩影。从林长民的翻译实践可以看出清末文人学习日语的热情与目的,并一窥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译作特点。

猜你喜欢
日文译林译者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以译林版《英语》必修第三册Unit 1 “The Amazon Rainforest: a Natural Treasure”为例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以译林版《英语》必修第三册Unit 1 “The Amazon Rainforest: a Natural Treasure”为例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日文花样
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