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摘要:新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课程模块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不同版本教材的编写造成了同一知识呈现方式的差异;规范办学的深入落实带来了教学科目的增加,导致了教学时间的相对缩短。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干扰着教师的教学思维,影响着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记忆的牢固性和系统性,使高三化学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新挑战。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分析研究中学化学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以“整体教学设计”宏观把握复习内容,以“板块式问题组教学设计”编制学案,较好地实现了化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设计;问题组;板块式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发展,展开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高中化学课程中设置了多样的课程模块。这样的课程设置为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提供了机会,而且引发了教师的反思,促进了他们专业的发展。
科学有效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方式,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实现学生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做多方面深入地思考和研究,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才能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板块式”教学设计,可以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排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样的板块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紧扣,过渡衔接自然,既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又使课堂节奏充满和谐之美。教学的设计既突出了知识的主线,又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暗线,达到了以知识为载体,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目的,最终实现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高效。
这种“板块式”教学设计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1)板块鲜明,教学思路清晰,使人一目了然。(2)根据每一个板块的内容,科学合理地将教学时间分配。(3)每一个板块都有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整个板块都是围绕这一个问题进行的,集中力量进行解决。(4)各个教学“板块”之间环环紧扣,过渡衔接自然,既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又使课堂节奏充满和谐之美。(5)“板块式”教学设计既能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目的,又能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内容。
下面以“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举例说明。本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板块,在重点板块中,采用在熟悉的知识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支持下提出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衍生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在成果汇报和学生自我评价板块,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块一:情境引入主题(约5分钟)。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交会对接题材为背景,为保障正常运行设计了三种电源,即太阳电池帆板、镉镍蓄电池、应急电池(高性能比新型银锌电池)。从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电池工作原理探究的浓厚兴趣,引入课题。
板块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约15分钟)。学生首先通过两组实验发现问题:(1)将锌片、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有何现象?(2)将锌片、铜片接触同时插入稀硫酸,有何现象?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实验现象:铜不与稀硫酸反应。而锌片、铜片靠在一起插入稀硫酸中,又观察到异常的实验现象。这样异常的现象一定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进一步思考和追问,从而进行大胆的猜测、假设和认真地求证。
可能是锌表面的电子流到了铜片上被溶液中的氢离子得到后产生氢气。怎样验证?学生讨论后得出方案:可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在导线之间接入电流表,将两金属片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分组实验,学生解决了心中的疑问,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教师可进一步采用多媒体对实验的情况进行演示,引导学生从装置的能量转化角度分析能量是如何转变的?最终得到了原电池的定义。
板块三: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约10分钟)。在这个板块中采用设置问题、搭建台阶、思考交流、分组实验、总结汇报的形式进行。学生在教师的支持下提出方案: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改变影响实验的一个因素,分别从电极、溶液、电路三个角度进行探究。分组实验探究:实验一,进行电极探究;实验二,进行溶液探究;实验三,进行电路探究。最后让学生汇报得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板块四:成果汇报(约5分钟)。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的优势。调整教材知识顺序,更新教材上相应的图2-7“2001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为“2006-2010年中国电力各细分行业发电量占比”图。学生通过分析图表,了解我国目前发电量的构成。多媒体呈现展示火力发电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火力发电的利与弊是什么?假设自己是电力工程师,面对这些利与弊,会如何应对?以巩固对原电池概念的再认识。又如诊断格林太太病情。以格林太太因两个假牙生病的病例让学生查病情、找药方,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并进一步巩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的知识。
板块五:学生自我评价(约5分钟)。让学生自我评价在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认为最有用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板块六:课外延续。利用苹果、柑橘、柠檬等水果尝试制作原电池,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最后上网查询发展中的化学电源种类及应用。
通过上述“板块式”教学设计的实施,将有效的教学策略反映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了符合科学探究历程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不仅让学生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方法,也让学生接受了科学的熏陶,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喜悦,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新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2011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GS[2011]GHB171)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