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特性及媒介素养探析

2014-01-20 22:36郭艺凡
中国广播 2014年1期
关键词:匿名性媒介素养主体性

郭艺凡

【摘 要】当下的网络受众及网络传播呈现出主体性、匿名性、身体缺场等特征。本文在分析这些特征的基础上,对包括网络信息使用素养、网络交往素养、网络社会参与素养等三个层次在内的媒介素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网络受众 主体性 匿名性 身体缺场 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在网络上,不时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网络红人,“犀利哥”“奶茶妹妹”“凤姐”等等,这些人契合了网民的某种心理需求,某些特质被无限放大,再加上网络这一平台的传播特点,一时间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成为娱乐消费的内容。这一独特的网络景观,反映出目前我国网民媒介素养的状况,下面以“神八哥”为例展开分析。

2011年11月3日凌晨,“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进行第一次对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全程直播了对接过程。当国家级媒介在报道这一重大新闻事件时,网友却在制造另一新闻。当央视的镜头扫过北京飞控中心指挥大厅的工作人员时,网友发现了一位相貌帅气的工作人员,随后,视频截图被发到网上后迅速走红,网友亲切地称他为“天宫神八哥”。笔者就以这一新闻为线索,对网络受众及其特点、网络传播特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网民媒介素养的研究。

一、网民及其特点

网民即互联网的使用者。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这一庞大群体所产生的力量越来越不可忽视,以下对网民特点及网络传播特点进行分析。

(一)主体性

在大众传播研究的早期,人们把现代社会的公众作为原子化的无区别的大众来看待,他们是软弱的、一盘散沙式的存在,这种受众没有辨别力与抗拒力,只要接受到媒介传播的信息,就会像中弹的“靶子”一样应声倒地。“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传播过程的‘五要素模式,这一模式的提出与兴起预示着对受众关注的兴起。受众越来越被认为是拥有自主意识和自我判断能力的主体,受众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无不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过程,是自身需求的反映。”①

相比较传播媒介的“推”出信息的特征,网络呈现出一种“拉”出信息的特征。这种传播模式使得受众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受众面对海量的信息,遇到的第一问题便是要做出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等“拉”出信息。“神八哥”的走红正是如此,受众通过传统媒体发掘到这一新闻点,然后通过网络使之得以传播,进而有更多的网络受众参与到这一事件中。本来是网民的自发行为,随着网民参与数量的增加,影响越来越大,进而“天宫神八哥”这一事件成为各大新闻网站上的新闻,在形式上成为了“真正的”新闻,还一度成了某些网站的头条。而这一事件从产生到影响逐渐扩大,网民的主体性发挥着关键作用。可见,受众或许本来就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二)匿名性

“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1993年7月5日刊登在美国《纽约客》杂志上的一幅漫画中,形象地说明了网络受众的匿名性。受众在做出选择时,因为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选择变得简单。网友发布“神八哥”的视频截图,并主张对其展开人肉搜索以获取更多信息,随后更多网友参与进来,并对“神八哥”的帅气及才气表示爱慕。这都因为受众是在“后台”的,一旦由“后台”变成“前台”,是否还会出现同样的结果,值得怀疑。试想,如果网友是实名制,网友会考虑更多因素,这些因素有时是微小且微妙的,比如,会考虑是否会被认识的人看到,随大流转帖发帖是否会有损自己的品位等。当受众认识到行为是有风险的,哪怕风险性很小,根据理性选择理论,受众也是会谨慎考虑的。

匿名性主要通过言论自由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对社会进步和民主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学者甚至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匿名权是一种公民权利,是隐私权的一部分,也有利于在法律框架下保护言论和表达的自由,因此存在某种合理性和合法性。②另一方面,对匿名的滥用会滋生形式多样的网络违法甚至犯罪行为。

(三)身体缺场

人际传播是面对面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传递和接收刺激,是一种独有的“全息化”的传播方式。而网络传播却以“感官缺失”为特征,在传播过程中,身体是隐匿的,因而缺少非语言符号的“暗示作用”,人们开展网络行为是通过文本、声音、图像等数字化的信息。在网络这个虚拟社区中网友其实代表的是一个个符号,由网友参与建构的、代表其自身的符号。而这种由身体的缺场带来的符号传播交往,由于交往维度的减少,交往变得单纯而易于进行。我们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无差别的符号,我们把自己也视作一个与现实中的“我”不同并且可以随时按自已意愿“构建”的,其实这些都是自我的一个面,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周围环境的复杂,倾向于“扮演”符合情景的一个角色。网络的符号式互动,需要考虑的因素减少,人们更容易释放自我,表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也是“神八哥”能迅速爆红的原因之一。

此交往方式,一方面会带来协作的更加开放平等,另一方面如果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也会造成某些危害,甚至引发犯罪事件。由此可见网络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与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距离的,网上的“关系”一旦放到现实中,往往就会因出现“水土不服”而消失。因此,应在承认虚拟与现实两种社区关系独立性的前提下,通过构建新型良好的网络社区关系弥补现实社区中某些无法实现的价值,进而促进现实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改良,引导正确的网络传播。

以上是笔者认为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网络受众及网络传播的三个特征,当然,特点还可以找出很多,在此不一一列出。由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特征是中性的,随着人的运用而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因此,如何运用,便是应该要思考的问题。网民是力量的源头,所以要从网民出发,采用多种途径提升其媒介素养。

二、媒介素养概念及其各层次分析

(一)媒介素养的概念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③

国内有学者这样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它包括三个主要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借助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④

分析这些定义,我们发现这些定义是把媒介与受众对立起来进行讨论的,媒介提供信息后,受众接触、选择、理解以及利用媒介时所具有的能力,更多像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能力。而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媒介与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种联系是全方位、多层面的,不仅影响人们的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及观念。

在国外,媒介素养的研究至今经历了四代范式的变迁。第一代研究将大众媒介视为“下九流”的“带菌者”,媒介素养教育的职责是给公众打预防针,防止侵害。第二代范式强调提升公众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力。第三代范式的重点在于加强受众对媒介文本的批判性解读能力。而第四代范式的内涵则是参与式的社区行动,即由对媒介的批判性思考转为通过“赋权”促成健康的媒介社区,而非仅仅指责媒介的不是。⑤从媒介素养经历的四代范式可以看出,受众越来越被视为一个“理性的个体”,应以平等的视角对媒介与受众进行思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四代范式,即通过对媒介的“赋权”促成健康的媒介社区。这里的媒介指传播者,而现在逐渐进入“自媒体”时代,需要把媒介的外延扩大,即每个人都可能是“媒介”,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有权且有义务为良好社区环境的形成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力量来自于媒介素养。

(二)媒介素养的层次

1.网络信息使用素养

这里的信息使用素养是一种广义的理解,包括选择、消费、生产信息的能力。在互联网上,信息量以几何级数递增,受众面对海量的信息,往往在选择时产生迷茫,在使用网络信息时,找不到一个中心,超文本链接使得受众自由地“游走”于一个又一个的网页中,却找不到一个目标。正如阿尔温·托夫勒在《未来的震荡》中指出的:“有朝一日,选择将是超选择的选择,自由将成为太自由的不自由。”⑥网络媒体使受众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受众可以不去关心媒体重点报道的“天宫”与“神八”,而去自己生产、传播、消费“天宫神八哥”这一信息。受众拥有了更大的“权力”,但现实是“新技术的互动潜能很可能‘赋予权力给接受者,同时也强化了媒介‘传送者的地位”。⑦信息的过量与受众接受能力的不对称便是媒介权力强化的一种表现。因此,受众需要有批判的意识,在信息的“狂轰滥炸”面前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无论消息来源标榜多么可信,都要进行辨别,不能盲目相信。“批判性的媒体读解能力的获得乃是个人与国民在学习如何应付具有诱惑力的文化环境时的一种重要的资源。学会如何读解、批判和抵制社会—文化方面的操纵,可以帮助人们在涉及主流的媒体和文化形式时获得力量。它可以提升个人在面对媒体文化时的独立性,同时赋予人们以更多的权力管理自身的文化环境。”⑧

更高层次的则是以公民身份意识观察媒体对于社会的报道。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快速消费信息的时代,在“神八哥”的报道中,笔者注意到,百度新闻页面上,大概过了几分钟的时间,“神八哥”的图片就被另一个图片替换掉了,可见其速度之快。固然,信息的快速消费符合当下的某种受众心理,能够满足受众的某种需求,但是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哪些才是更有价值的,哪些信息更有助于我们了解我们自己和所处的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在网络信息中,经常会遇到过样一种情况,上一条报道的是带有娱乐性的新闻,下一条可能就是关于灾难的报道,网络信息快速消费的特点,逐渐造成受众的麻木。本来是社会中真实发生的事件,我们有意无意地把它只是当成了一个消费的符号。因此,批判地进行信息的解读,思考媒体报道的方式、角度、立场,了解“新闻背后的新闻”,选择更有实质价值的信息,这是受众在面对大量信息时需要的。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该有社会责任感,面对新闻中报道的人和事,有人文的关怀,而不是麻木地只是当作文化产品去消费,这样,才会成为一个有素养的积极的受众。

2.网络交往素养

匿名性使得网络受众可以自由地扩展自己的交往范围。例如,QQ中可以依据条件选择好友的性别、地域、年龄等,虽然这些不一定是真实的,但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扩充自己的交流对象,甚至不受国界的限制。技术发展到今天,博客、BBS、微博、SNS等各色各样的社交网站,使受众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是否加入,从而与成员进行经常性的互动,逐渐形成网络中的亚文化群体。由于匿名,受众可以不用过分担心因为赞同某种亚文化而遭到来自其他群体的压力,当受众感到与自己的意愿相违背时,也可随时退出。由于我们国家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比较突出,现实的压力使人们想逃避,网络匿名性顺应了人们的这一心理,使之更容易转向网络,通过网络开展各种交往活动。而有效的开展并维持网络交往需要付出成本,时间上的、精力上的。同时,网络交往的范围也并不是越大越好,过度依赖网络人际交网,会影响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使人在现实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不适应。

理想的情形是,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交往,与自己所属的某一特定群体进行交流互动,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现实交往的进行。或者是网络交往更有利于自己在现实中的表现,从而更能找到自己在现实中的归属感,利于自我实现。

3.网络社会参与素养

网络技术开启了全新的社会协作模式,未来的互联网将使社会协作在更大范围内展开,这也使社会协作的思想和素养,成为未来网民必须具备的素养。⑨“神八哥”这一新闻的出现,正是网友协作的结果,通过“人肉搜索”使信息逐渐完备,使人们对于这一人物的认识更加全面。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百度知道,是由具备不同领域知识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受益于这种力量,从而实现的“资源的合理配置”。近来,一系列政务微博的开通,正有利用这一社会协作之趋向。警方用微博贴扒手照片、用微博抓逃犯,通过众多网友的转发、评论,进而对事件的进展产生促进作用,这些都是网络社会参与的表现形式。不仅“抓人”,网民还参与“救人”。网络的社会参与,由于身体缺场,使得人们能够把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不去考虑世俗的眼光与评价,行为只对自己“负责”,而不去计算更多的行为成本,出现了许多温暖人心的“美丽网事”。

网络社会参与的实践,对于形成民主网络社区创造可能,从而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人们积极参与到网络事务的处理中,讨论公共事务,形成公共意见、网络公共舆论进而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促进事件的解决。通过这一方式,人们的公民素养得以提高。当然,理性参与到网络公共事务中来也不是自然而然就形成的,网络社会参与也有可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更何况“沉默的螺旋”的作用往往使多数人选择沉默。网络语言暴力、网络暴民等的出现,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要做到理性参与,要掌握尽可能全面的信息,客观地进行评论,同时要尊重他人,不攻击他人。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本文编辑:宁黎黎)

注 释

①胡正荣 段鹏 张磊 《传播学总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207页。

②苏宏元 《网络传播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59~60页。

③欧力同 张伟 《法兰克福学派研究》,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26页。

④段京肃 杜骏飞 《媒介素养导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9页。

⑤⑨彭兰 《网络社会的网民素养》,中华传媒网-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6392,2010年5月23日。

⑥[美]阿尔温·托夫勒 《未来的震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105页。

⑦丹尼斯·麦奎尔,刘燕南等译《受众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78页。

⑧道格拉斯·凯尔纳,丁宁译《媒体文化》,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版,第2页。

猜你喜欢
匿名性媒介素养主体性
基于群签名的高效可分割电子现金系统
去个体化心理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