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2014-01-16 06:33
上海电力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体育教师体育

韩 琳

(上海电力学院 体育部,上海 200090)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逐渐加剧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显现。2004年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中,教师的倦怠指数高居第三。[1]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表明:82.2%的教师感觉压力大;近30%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超过60%的教师对工作不满意。[2]由此可见,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已不容忽视。

高校体育教师作为庞大教师群体的一部分,同样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然而目前对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却鲜有关注。高校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其身心健康程度直接关乎所育人才素质的高低。因此,分析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寻求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教师职业倦怠释义及表现

职业倦怠一词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用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 MASLACH C,SCHAUFELI W B,LEITER M P[3]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情感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消减3个维度。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由于难以应对职业对自身的要求所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这是教师厌倦和畏惧教学工作的一种心理反应,也是教师在长期的压力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及行为的衰竭状态。[4]其3种典型的表现见表1。

表1 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2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成因

教师职业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一段时期里,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5]教师职业倦怠源自多方面原因,可以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加以分析。

2.1 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主要指那些与教师职业息息相关、非教师主观意愿所能掌控的客观外部现实。

2.1.1 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期望值 自古以来,教师便被委以“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被期望为道德的表率、灵魂的工程师,被认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这种近乎完美的传统定义无形之中给教师群体施加了巨大压力。教师尽其所能向这些标准靠拢的同时,必然耗费大量的心力、体力。此外,教师出现的问题或错误很可能在社会和媒体的关注下被过分放大。近年来,大学生在体育课或运动中猝死的事件屡见报端,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即使有些事故确定不是任课教师的责任,体育教师也仍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致使职业形象受损。如此重压之下,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难以避免。

(2)社会地位 虽然社会冠以教师“崇高的职业”之名,但是尊师重道的良好风气并未真正形成,这点于体育教师群体之表现尤为明显。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人们往往忽略体育的重要性,对体育课程存在认识误区,更有甚者一度质疑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必要性。大家对体育教师的直观看法仍是“头脑发达、四肢简单”,体育教师易被边缘化,缺乏社会认同度。这与体育教师的辛勤劳动付出严重不匹配,致使体育教师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和严重的挫败感。

(3)科研压力 社会在不断进步,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提倡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高校体育教师既要了解体育的发展走向,掌握新的理论和技战术,又要潜心科研,为考核和职称评定而努力,这无疑加大了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大量研究表明,尤其在情感衰竭维度上,教师体验到工作过量以及完成工作的时间不足与职业倦怠有很高的相关度。[6]

2.1.2 学校因素

(1)学生的发展变化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仅是书本或课堂上的知识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丰富教学素材。同时,学生的问题行为日益凸显。美国教育协会民意测验发现:“管教学生的困难已经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7]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很容易引发学生的不满和逆反心理,有些学生甚至采取过激行为。疲于应付难以调和的师生矛盾,教师难免感到无助和沮丧。

(2)学校的管理模式 在“以物为本”的传统管理理念下,高校教师往往被实施外压式的强制管理,对学校事务缺乏参与权和话语权。有着强烈自尊感的教师群体在希望得到学生尊重的同时,更希望得到领导的尊重,体育教师同样如此。在普通的综合性大学,体育行政机构多以部门的形式存在,人数上的劣势和学科的特殊性使得体育部门被边缘化,管理者在拟定相关政策时往往忽视体育教师的内在需求,对体育教师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这样就会引发教师们的抵触情绪,对工作消极应付。另外,学校现行的一系列职称评定、考核聘任、按绩取酬等制度,过分强调数字量化,迫使教师成为追逐数字的机器而失去了工作的热情。强烈的民主要求与学校非科学化管理的矛盾成为职业倦怠上升的重要原因。

(3)校内的人际关系 学校是教师的第二家园,融洽的同事关系、和谐的工作氛围能让教师产生安全感,体验到关爱和快乐,充满自尊和自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条板箱式的工作方式使得教师间文人相轻、冷漠疏远。加之评价标准不科学,奖惩制度不健全,更易导致同事之间关系紧张,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从而引发职业倦怠。

2.2 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主要指教师的个人因素。

(1)人格特征 不同人格特点的教师应对压力的方式也不相同。外控型的人将事件的成就归因于强有力的他人或机遇,相信运气和命运,因而比内控型的人更容易体验到倦怠;采取积极主动应对方式的人更容易缓解外界或自身的言论,较少产生倦怠。另外有研究发现,工作倦怠的3个维度都与自尊的缺乏有关。

(2)职业信念 不论个体成为教师的初衷如何,不乏一些教师对教育事业缺少必要的了解和诚心,入职后一旦发现与所想相去甚远,便会产生不适的情绪体验,陷入心理困扰。持有坚定的职业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减少倦怠的产生。

(3)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个人无法兼顾自身各种角色时所面临的问题。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间形成不同关系,表现出不同行为,进而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角色冲突是教师感到紧张和倦怠的根源。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承担体育知识、技能和体育文化传播者的角色,而且要担当管理者、研究者及学习者等角色,然而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这些矛盾,教师的压力就会随之产生。此外,由于教师职业活动性质决定了教师角色具有弥散性,不能及时获取工作反馈,以致活动成果模糊,这会降低教师工作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3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对策

3.1 获得合理的社会支持

合理的社会支持体系是高校教师压力及情绪释放的缓冲器,是预防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前提。社会应予以教师更多的理解和关怀,确立合理的期望值。高校体育教师在承担学生生命安全方面有着巨大的压力与责任,希望社会大众能够正确看待体育教学、训练活动中出现的运动损伤和意外伤害事故,给予公平、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克服对体育学科的偏见,客观评价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价值,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认同度和社会地位。此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一方面应增加教育投入,将对教师的关怀落到实处,从物质上、经济上回报教师的辛勤付出,切实改善教师的工资、住房及医疗待遇,缓解教师的经济负担,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针对学生在课堂,尤其是在体育课上突发的意外伤害事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非责任教师的合法权益,降低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风险,解决其工作的后顾之忧。

3.2 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学校是教师的工作场所,和谐的工作环境是预防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必要保障。首先,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尊重教师的自主权,给予教师一定的参与决策权,关心教师的工作、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教师,使教师在民主的氛围中感受到大家庭的关怀和温暖,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应以教学为中心,科研和服务社会并重,变终结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制定符合教师差别化、兼顾不同学科特点的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考核教师的工作业绩,帮助教师确立自我发展的目标;再次,学校可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创设促进教师间交流合作的氛围和机制,适当组织学术交流、进修培训、体育竞赛等集体活动,让教师了解彼此、加深感情,提升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

3.3 积极有效的自我调适

“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成败”,高校体育教师的自我调适是预防职业倦怠的根本要素。首先,应意识到职业倦怠的弊端,正确对待,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稳定情绪,树立信心,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注定教师的职业是繁重而清苦的,教师应有淡泊名利的高尚志趣、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坚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是缓解职业倦怠的一剂良药;再次,对自身进行全面认识、合理定位,多与同事进行交流,扩大社交圈,客观看待他人的评价,主动改进,适时进行自我鼓励及肯定,同时,应清醒认识到自身与工作间的匹配度,设定适宜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减少心理挫败感;最后,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促进身体健康。丰富的生活可以调节不良情绪,缓解工作压力。健康的体魄,是工作、生活的根本。较之其他人群,高校体育教师有着丰富的健身知识、专业的健身技术以及更多的健身机会,广大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专业资源,加强身体锻炼,努力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新时代教师。

4 结语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由内、外因所致,外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即社会期望值、社会地位和科研压力;学校因素,即学生的发展变化、学校的管理模式和校内的人际关系。内因则指教师的个人因素,包括人格特征、职业信念和角色冲突等方面。若要有效预防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必须做到内外兼顾,多管齐下,其中合理的社会支持是基本前提,和谐的工作环境是必要保障,积极有效的自我调适则是根本要素。

[1]张伟,吴珊.工作倦怠现象正袭扰中国社会 公务员倦怠度最高[EB/OL].[2004 -12 -07].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412/07/t20041207_2507029.shtml.

[2]文妍.功利的大学 疲惫的教师[EB/OL].[2005-09-20].http:∥ zqb.cyol.com/content/2005-09/20/content_11788li.htm.

[3]MASLACH C,SCHAUFELI W B,LEITER M P.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400.

[4]马凤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及缓解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7):87.

[5]梁芹生.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评论,2003(5):27.

[6]陆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26):43.

[7]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3(2):62-64.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体育教师体育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