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 容
赏 夏
文/舒 容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陆游的一首《初夏绝句》,太平盛世的夏天就轰轰烈烈地来了。
千年的炎夏千年的诗!夏的情致从未改变—阳光热烈,百花热烈,蛙声鸟鸣热烈,“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夏的好,正在于它的热。
夏日里最美好的事情首推赏荷。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写的便是水边纳凉赏荷的情景:“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月色朦胧,水面清凉,莲叶田田,人淡如荷,夏日有着无以言说的情致。
如果水边的人儿执一把团扇或羽扇,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古代的扇子多用鸟羽、竹子制成,古人称之为“摇风”“凉友”,后来又有了折扇、团扇。中国人最讲究意境,纳凉的扇子用来用去,也用出品位来。不知不觉间,折扇和团扇上便有了诗画。
关于扇画的诞生,一种说法是南朝诗人柳恽写了一首《捣衣诗》,宁朔将军王融特别喜欢其中的“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两句,柳恽便将之题于扇上供将军把玩;另一种说法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在绍兴的一座桥上,见一卖扇的老妇一把扇子只卖20钱仍无人光顾,他便在每把扇上题了5个字,让老妇卖100钱一把,结果被哄抢一空……虽然这些说法都无从考证,但是历代文人却一直将在扇上题诗作画视为雅事,扇画也逐渐成为书画作品中一个独立的品类。京剧《贵妃醉酒》中,一把扇子被梅兰芳舞得华丽含蓄、婉转娇媚。梅兰芳也是收藏扇画的名家,藏品数以百计,其中一把绢面纨扇更是在1924年5月由印度诗人泰戈尔相赠,扇面为泰翁的即兴题诗:“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其实美人不病也喜欢用它遮面—她们含蓄而羞涩。
夏夜,蟋蟀声中,也有古人精巧的记忆,走过流年,让活得粗糙的我们羡慕不已。比如,古代女子夏天的床帐内多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有的花枝被编成麒麟、鲤鱼等吉祥物。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我们的先人常用瓷枕解暑,瓷枕的枕面上是釉,头枕着这样的枕头睡觉当然凉快。玉枕、纱橱、香花,怪不得她们连梦都是香的了。古人还有佩戴香囊的习惯,许多香囊中的药材有驱蚊虫的功效,比如藿香、薄荷、菖蒲。男女相悦,互赠香囊,夏天的爱情都带着芬芳。
夏天用冰,于古人是一大奢侈。早在《诗经》中就有“凿冰冲冲”的记载。富贵人家在冬天大量地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夏天拿出来摆放在居室里用作降温,还可以用来给食物保鲜、做冷饮。家有储冰室是古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周朝官府有专掌冰权的“凌人”。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食肉之禄,冰皆与焉”,是说有资格吃肉的贵族才能被赐予冰块。这种“赐冰”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根据明人刘侗、于奕正所撰的《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年到了立夏,明朝廷便会赐冰给文武大臣。清代也是这样,把“赐冰”当成一种官员福利。根据《大清会典》记载,清代,在紫禁城、德胜门外、正阳门外等处设有专门储藏冰块的官窖,共计18座。冰窖在地下1.5米处,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后,采冰者将冰凿成规定尺寸的方块拉入冰窖,待来年的夏天使用。古人日常使用的冷藏器具叫“鉴”,是一种大盆,早期为陶质,春秋中期以后流行青铜鉴,又称“冰鉴”。普通人家没有冰,“冷气”的主要来源是水井,制冷和保鲜多使用“井藏法”:在井中置一口大瓮,作为放置食品的“冷藏室”;或将食品置于篮子中,用绳索系于井下保存。
古代也有冷饮,除了各种茶,还有莲子羹、酸梅汤等。宋代经济繁荣,冷食花样繁多,民间出现了果汁加冰块的冷饮;到了元代,蒙古人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类似于今天的冰激凌。
黄梅时节,夏木阴阴,莲池风过,心平气和……古人度夏,清凉而诗意,难怪他们会吟诵出“我爱夏日长”的句子。
(蒙 雨摘自《8小时以外》2014年7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