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蓉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范成大现存六言诗105首,南宋中期排名第一,纵观整个六言诗创作史,其六言诗的数量也仅次于刘克庄,排名第二。在六言诗的主要选本中,范成大诗歌的选录数量名列前茅,有些甚至超越了六言名家如黄庭坚、苏轼、王安石等人,如《御选宋诗》《千首宋人绝句》中位列各家第一,今人萧艾《六言诗三百首》中收录范成大六言作品12首,与黄庭坚、吴伟业相同,居陆游和刘克庄之后。历代诗选家对范成大六言诗的关注和认可,表明了范成大在六言诗发展史具备一定程度的代表意义。但是,对于范成大六言诗的研究,学术界目前没有专文论及,仅卫绍生《六言诗体研究》[1]及唐爱霞《古代六言诗研究》[2]、谷凤莲《唐宋六言诗研究》[3]中有简要介绍,其他著作中仅列举诗文以佐例证。基于此,本文将从题材的开拓和摒弃、俗事俗语入诗呈现出的通俗化倾向以及回避次韵、首句入韵这三个层面出发,试图揭示出范成大六言诗呈现的崭新风貌。
宋以前六言诗多为描摹景物之作,最著名的就是王维的《田园即事七首》。到了宋代,写景虽然仍旧是六言诗的主要题材,但六言题画、题壁、议论说理、记游纪事等题材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拓和发展。在范成大的105首六言诗中,前代选用的题材绝大多数都能够找到相对应的作品,同时,范成大在进行六言诗创作时,也进行了新的尝试,体现出对新题材的关注:在范成大六言诗中,前代绝少出现过的爱国诗、民生诗、风土节序诗的数量和比例明显增多;但另一方面,对于北宋时期风靡的参禅论道的偈颂真赞类作品却少有涉猎。
爱国一直是南宋诗歌创作的主旋律,1126年金人的铁蹄踏入中原,颠覆了北宋帝国,这一奇耻巨变便深深烙印在人民和诗人的灵魂之中。范成大于乾道六年奉命使金,以谋废除有损国格的跪拜受书礼,当庭力诤,节义凛然,显出非同一般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同时此次使北经历,对沦陷区人民遭受的苦难的同情也深深影响到了他后期民生诗的创作。
范成大的诗中,如《冬祠太乙六言四首》,对时局做了一定的反映:
三一旧传神咒,十神今济时艰。
愿挽灵旗北指,为君直捣阴山。
月色胧明碧瓦,蜡烟浮动黄帘。
罡骑飙轮欲下,一天飞霰纤纤。
云木栖乌未动,风庭警鹤先鸣。
残夜百灵夙驾,人间鼻息雷惊。
行道羽衣缥缈,捲班玉佩冬珑。
回首金铺兽面,步虚声在天风。[4]106
这组诗歌揭露了南宋朝廷遭受北方民族侵扰压迫的“时艰”,诗人不惧战争,有着挥戈北向、“直捣阴山”的壮烈胸怀,认为南宋朝廷的雄师罡骑一出便可所向披靡、收复故土。诗人也常怀忧患意识,在诗中提醒南宋朝廷需时刻警惕、早作防备,早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周汝昌在《范成大诗选》中也多次提及范成大的六言诗作品,并对这类反映时事政治、表达爱国情感、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作表示认可和欣赏,尤其肯定了一类婉而多讽的比兴体小诗,如《苦寒六言》《剧暑》:
檐冰低挂阑角,隙雪斜侵坐隅。春后一寒如此,梅花有信来无。
(《苦寒六言》)[4]383
赫赫炎官张伞,啾啾赤帝骑龙。安得雷轰九地,会令雨起千峰。
(《剧暑》)[4]29
周汝昌认为这种诗的意义我们切莫小窥,比兴手法的运用,形成了微词多讽、偏锋落笔的效果,正是这样的针砭,才最使统治者觉得刺痛和不舒服。这些“都隐含着向政府提出的警告和期望,是诗人生活在暗淡苦闷的岁月里所发出的呼声,提醒南宋朝廷早作打算,盼望早一日打破那个沉闷、窒息的‘和议’局面”。[5]17-18这类作品尽管数量不多,但却成为其晚年诗歌创作中最鲜亮的一抹颜色和最响亮的发声。
范成大作为著名的田园诗作家,以其自身独特的笔法改造了传统的田园风景诗,使得作品带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农村风味。在这类六言诗中,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继承了唐代杜甫及元白、张王新乐府的传统,写法新颖,别具一格,批判现实的力度也毫不逊色。如《苦雨五首》中的前三首:
河流满满更满,檐溜垂垂又垂。
皇天宁有漏处,后土岂无干时。
不辞蛾化麦穗、叵忍秧浮浪花。
儿孙汩汏濩岸,翁媪扶携上车。
折筍肥梅饤坐,涎蜗斗蚁上梁。
雨工莫贾余勇,留待稻花半黄。[4]331这组诗描述的是春夏之交,淫雨霏霏,河湖翻腾,圩区告急,吴中地区到处是男女老幼齐上阵,踏车戽水保家园的景象。诗人面对这一灾情,也发出了自己无奈的感叹以及对于天气转好的企盼。此类诗歌还有:《再雪》“一白本怜麦瘦,重来应为梅迟”[4]307,因为一场雪引起了对于今年麦瘦的关注,同时也寄予了诗人对来年丰收的企盼;《积雨作寒五首》中“已报舟浮登岸,更怜桥塌平池”“且唤园丁闲语,喜闻湖岸未颓”[4]333等诗句,更是对连绵阴雨里暗藏的水患深表担忧,发现湖岸未颓又不禁流露出欣喜之情。这些诗作表达了诗人对于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怀,与范成大其他诗体的田园诗并无二致。
在他的六言诗中,也有大量的风土节序诗,共有十三题三十一首,如《雪后六言二首》《再雪》《正月九日雪霰后大雨二首》《正月十日夜大雷震二首》《苦雨五首》等。其中的大部分都是表达自己对生活中天气冷暖晴雨的体验,多抒发闲适的生活情趣。其中也有一部分和关注民生疾苦相交织,诗人留意着天气变化对农事的影响,表达了他的悯农情怀,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价值。
此外,某些记录了当地风俗民情的节序诗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意义,如《夏至二首》: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其一》)
石鼎钟声朝暮,纸窗影下寒温。
踰年不与庙祭,敢云孝子慈孙。
(《其二》)[4]332
描述了夏至日这天,人们悠闲无事,“李核垂腰”、“粽丝系臂”、举行庙祭,共同庆祝夏至的到来。《立春》中“彩胜金幡梦里,茶槽药杵声中,索莫两年春事,小窗卧听东风。”[4]344也介绍了立春日剪彩为胜、张挂春幡的景象,这些都记录了吴中地区的风俗民情。
此外,相较于黄庭坚六言诗中,偈颂真赞如《了了庵颂》《白莲庵颂》《木平和尚真赞》《东坡先生真赞》等共十二首,占了其六言创作相当大的篇幅。而范成大诗中只有《二偈呈似寿老》及《自箴》五首。
北宋时期,元祐文人通过资书为诗使六言诗摆脱俳优之声渐渐走向雅化的道路。但六言诗发展至南宋,尤其是到了范成大的手中,以生活琐事和俚俗口语入诗又使诗歌呈现出了通俗化的新特征。通俗化的倾向和作家的创作分期大有关联,在《石湖诗集》中,卷一至十仅有《荆公墓》《题如梦堂壁》《晓起》等共十二首,卷十一至十九仅有《鬼门关》一首,其余九十一首六言诗均分布于诗集二十卷以后。因此表明,范石湖的六言诗多创作于他老年退居石湖期间。
自1182年建康任得疾后,范成大五次上书请求解职,回归乡里,此时的他已年五十七岁,退闲家居,使得他更有闲情余力来从事诗歌创作。即便晚年多病,也没能熄灭他创作诗歌的热情,反而为他晚年的诗歌提供了另一种素材和诗料,如《或劝病中不宜数亲文墨,医亦归咎,题四绝以自戒,末篇又以解嘲》《甲辰人日病中,吟六言六首以自嘲》《久病,或劝勉强游适,吟四绝答之》等。对于自己年老多恙的病痛生活,范成大共写了三题十四首诗来记述,如:
有日犹嫌开牖,无风不敢上帘。
报国丹心何似,梦中抵掌掀髯。
(《甲辰人日病中吟六言六首以自嘲〈其五〉》)[4]324
扪虱即是忙事,驱蝇岂非偏心。
香暖香寒功课,窗明窗暗光阴。
(《久病,或劝勉强游适,吟四绝答之〈其三〉》)[4]337“写老疾之态,多如人意所欲言,於我今日,尤体状曲肖也”[6]179,这类作品因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即便时隔数代也仍然鲜活生动。南宋晚期刘克庄,有着“使后世崇尚六言自余始”的自觉意识,是第一位致力于六言诗创作的诗人,其397首六言诗中咏病伤逝诗就达近百首。此外,他在《后村诗话﹒续集卷四》中还列举了范成大六言诗的代表作,其中首推的就是“六言〈久病或劝游适〉云:‘羸如蓐妇多忌,倦似田翁作劳。玩具僧梳刖屦,欢悰丁尾龟毛。’”[6]145这些都不难看出范成大通俗化六言诗的影响力。
此外,以俗事入诗的另一类作品,如《从圣集乞黄岩鱼鲊》:“截玉凝膏腻白,点酥粘粟轻红。千里从来何处,想看舶浪帆风。”[4]71精心描写了食物的可口,甚至引发联想和议论。对于枕上的不眠,范成大也有《晓起》《晓枕三首》《不寐》《枕上六言二首》等7首诗歌,表现的仍旧是生活中的细微琐屑,抒发的也多是生活中的杂感,如枕上听闻煮汤煎药、钟动鸡鸣、犬吠人行,看见风吹竹曳、月窗梅横、天明欲晓,这些细微的感受都表达了诗人晚年幽居的闲适心情,人与物偕,恬淡自适。
除了以俗事入诗,范成大六言诗也多用通俗浅近的口语,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诗歌清新朴素、平易近人的风格,同时也具备了波峭可喜的幽默感,让人读来顿觉亲切自然,饶有趣味。举例如下:
阿香真是健妇,夜半鼓行疾驱。
直恐南山破碎,绝怜窗纸枝梧。
(《正月十日夜大雷震二首〈其二〉》)[4]324
天作陇头石阙,人言要隔尘樊。
百年会须作鬼,无事先穿鬼关。
(《鬼门关》)[4]219
河流满满更满,檐溜垂垂又垂。
皇天宁有漏处,后土岂无乾时。
(《苦雨五首〈其一〉》)[4]331
这些作品皆明白如话,“真是”“会须”“满满更满”、“垂垂又垂”等皆是日常口语,使得诗歌风格清新明朗。但范成大六言诗对俗化的追求,也一定程度上给诗歌造成了粗率、浮滑、浅露的缺陷。在一些诗中,如“口边一任酺去,鼻孔慵将涕收”[4]335、“婢喜蚊僵雾帐,儿嗔蜗篆风棂”[4]333、“卧闻赤脚鼾息,乐哉栩栩蘧蘧”[4]327毫不避俗,也使得诗歌由于过俗而格调不高,气格卑下,这是由于他对以俗为雅的过度追求而导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范成大在六言诗中毫不避讳琐碎俗事和粗硬字眼,但其所用的俗事、俗语,并非一味求俗。即便是“蛙吹”“蚊雷”“扪虱”①“蛙吹”出自《南史·孔圭列传》;“蚊雷”出自《汉书》中“聚蚊成雷”;“扪虱”出自《汉书王猛传》中“扪虱而谈”。之琐碎事及“阿香真是健妇”“拙鸠去妇复还”②“阿香真是健妇”语出《搜神记》;“拙鸠去妇复还”引《汉书·王吉传》中“东家有树,王杨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等浅近口语,皆是有出处者。其六言诗用典繁杂,经史子集,佛道典籍等信手拈来,且作者喜用生僻典故,更使痕迹难寻。此外,其用语典和事典注重对仗的技巧也是空前绝后。因此,用典于俗也正构成了范成大六言诗区别于其他的一个鲜明特色。举例如下:
不惜人扶难拜,非关我醉欲眠。
劳君敬枯木耳,恐汝见湿灰焉。[4]335
简子约同湖棹,周郎许过田庐。
碧云日暮空合,多病故人遂疏。[4]403
这两首诗逐句用典,取精用弘,对仗精工,其中第一首中“人扶难拜”语出杜甫《宾至》中“老病人扶再拜难”;“我醉欲眠”用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中“我醉欲眠君且去”一句,两句同用唐代诗人的诗文相对;“枯木逢春”源自宋代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枯树逢春时如何”;“湿灰”见于《列子应帝王篇》,释道题材相对。第二首中“简子”与“周郎”相对,是战国赵简子与三国周瑜的人物对;后两句分别出自南朝江淹《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与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同用诗文相对。在生活化的题材中,诗人精心进行了艺术的加工,用典精巧,对仗精工,使得六言诗通俗之中风雅犹存。
不同于元祐时期六言诗创作多采用次韵唱和与首句入韵的风尚,范成大主动对这类逞才斗学的行为及其呈现出的游戏化倾向进行了抵制和规避。在他的六言诗中,六言次韵之作和首句入韵的作品罕见,这就使得附加在诗歌创作上的枷锁得以解脱,诗人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诗言志”的功能。
次韵,亦称步韵,是指照原诗的韵脚,依次和作。“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本朝诸贤,乃以此而斗工,遂至往复有八九和者。”[7]193-194对于这种风气的形成,胡仔云:“近世次韵之妙,无出苏、黄。虽失古人唱酬之本意,然用韵之工,使事之精,有不可及者。”[8]333贺裳也有“古人和意不和韵,故篇什多佳。始于元、白作俑,极于苏、黄助澜,遂成艺林业海”。[9]282都同时指出了苏黄在次韵诗写作上的典范意义。
次韵写作之风始于唐代,但六言次韵却是以苏、黄为代表的元祐文人的创举,一系列的次韵唱和有效促进了北宋时期六言诗创作繁荣局面的形成,如下图所示:其中黄庭坚82首六言诗中次韵诗37首,苏轼40首中六言次韵19篇,其他诗人虽然作品总数不及苏黄,但次韵诗在其六言诗中的比重却远远过半。上图清晰显示出当时诗人写作六言诗时将次韵作为其主要形式。这种唱和诗体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六言诗的繁荣,但也因形式主义过重而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诗人的创作和情感的表达。
表1 六言次韵比重统计
“然次韵实作诗之大病也。诗道至宋人已自衰弊,而又专以此相尚。才识如东坡,亦不免波荡而从之,集中次韵者几三之一,虽穷极技巧,倾动一时,而害于天全多矣。使苏公而无此,其去古人何远哉!”[10]810王若虚认为次韵是诗歌创作的大病,东坡虽才识卓著,但却随波逐流,热衷写作次韵诗,无形助长了这一以文为戏的坏风气。张戒也直接指出“苏黄用事押韵之工,至矣尽矣,然究其实,乃诗人中一害。使后生只知用事押韵之为诗,而不知咏物之为工,言志之为本也,风雅自此扫地矣。”[11]452,提出了苏黄次韵之作押韵虽工巧难及,但却忽略了诗歌咏物言志的本来属性,重形式轻内容不符合风雅的规范,是诗中一害的批评。
由于次韵诗对于韵律有着严格的限制,所以它约束手脚,阻碍思想感情的充分表达。在范成大其他诗歌体式中,次韵也占据了大壁江山,但在范成大105首六言诗中,次韵诗仅有两首,即《次韵举老见嘲未归石湖》和《次韵养正元日六言》。诗歌创作的重点也从酬唱应答转向描摹景物,抒发怀抱。这就使得诗歌原有的审美抒情功能重新回归到诗人创作意图中,先前的游戏色彩大大削弱了。
首句入韵的现象在范成大的六言诗中颇为少见。所谓首句入韵,王力《汉语诗律学》中指出“原来诗的首句本可不用韵,其首句入韵是多余的。所以古人称五七律为四韵诗,排律则有十韵二十韵等,即使首句入韵,也不把它算在韵数之内。诗人们往往从这多余的韵脚上讨取多少的自由,所以有偶然借用邻韵的办法。盛唐以前,此例甚少,中晚唐渐多。谁知这样一来,竟成了一种风气!宋人的首句用邻韵似乎是有意的,几乎可说是一种时髦,越来越多了。”[12]53
但这种现象在范成大诗中却鲜少可见,严格意义上首句入韵的作品仅有《乙巳十月朔开炉三首》:
石湖今日开炉,纸窗银白新糊。
童子烧红榾柮,老翁睡煖氍毹。
(其一)
石湖今日开炉,两壁仍安画图。
万事篆烟曲几,百年毳衲团蒲。
(其二)
石湖今日开炉,俗家恰似精庐。
抆涕虽无情绪,吟诗却有工夫。
(其三)[4]357
其中每首诗的韵脚“炉、糊、毹”“炉、图、蒲”及“炉、庐、夫”共同属于“虞”部。同时《苦雨五首·其四》“润础才晴又汗,湿薪未爆先烟。壮夫往往言病,病叟岑岑且眠。”中首句韵脚“汗”属“寒”韵,“烟”“眠”属“先”韵,真文元寒删先六韵为一类,但寒与先较远,因此,严格意义上可以排除。
我们可以将范成大与黄庭坚的六言诗略作比较,在黄庭坚的诗中,首句入韵现象相当普遍,据笔者统计,共有16首,其中首句用同韵的13首,最典型如《赠高子勉四首·其一》《再用前韵赠子勉四首·其一》与《荆南签判……奉酬四首·其一》三首诗用韵完全相同,“人”“身”“麟”同归“真”部。此《次韵韩川奉祠西太一宫四首》中第一首韵脚“泉”“年”“先”同押“先”韵;第二首“黄”“香”“墙”都属“阳”韵。首句用邻韵的3首,具体情况为《有闻帐中香以为熬蝎者戏前韵二首·其二》首句韵脚押“先”韵,二、四句韵脚“班”、“闲”同押“删”韵;《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三》中“鱼”与“图”、“湖”所属的“鱼”韵和“虞”韵为邻韵;《次韵石七三六言七首·其二》中属“冬”韵的“筇”与“东”韵的“翁”“童”亦相近。此外,还有两首由于体式不同另作说明:《效孔文举赠柳圣功三首·其二》一韵到底,“相、长、藏、堂、光”都押“阳”韵。《其三》“驱、车、狙、夫、俱”分属“虞、鱼、鱼、虞、虞”韵。
范成大对六言诗用次韵和首句入韵手法的舍弃,卸下了原本束缚六言诗创作的枷锁,降低了创作难度,为作家创作赢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创作空间。
六言诗在经历元祐高潮后,在南宋初年又跌入到低谷,直到南宋中期,范成大扛起了六言诗创作的大旗。从以上诸多变化来看,范成大六言诗在六言诗发展史上独具风采,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展现了六言诗独特的艺术魅力。他不但创作了数量众多的作品,而且在六言诗的题材选择,以及艺术表达技巧上,都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尝试,使六言诗具备了更广阔的现实意义和更深沉的感情寄托;开启了通俗平易、犹有雅音的新风气;摆脱了文字游戏,拓宽了创作空间,树立了六言诗雅俗转型时期的新典范。
[1]卫绍生.六言诗体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唐爱霞.古代六言诗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谷凤莲.唐宋六言诗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范成大.范石湖集[M].富寿荪,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周汝昌.范成大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7-18.
[6]湛之.杨万里范成大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93-194.
[8]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廖德明,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33.
[9]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M].富寿荪,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82.
[10]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二[G]∥苏轼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4:810.
[11]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M]∥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 北京:中华书局,2006:452.
[12]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