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民主宪政思想及其成因

2013-12-29 00:00:00杨浩
文史月刊 2013年5期

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人物,胡适对近代中国历史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除了人们所熟知的文学与哲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之外,其宪政主义的思想也极其重要。

20世纪30年代是胡适政治思想逐渐成熟的年代。胡适在这一时期对政治表示了极大的关心,其民主宪政思想也日臻成熟。笔者将这一时期拟称为《独立评论》时期。

一、民主宪政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危机四伏的中国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

民主宪政思想一直是胡适政治思想的核心部分。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的思想界与学术界展开了一场关于“民主与独裁”的大讨论,在这场争论中,胡适的好友蒋廷黻率先发表《革命与专制》一文,公开主张以实行专制政治来实现国家统一。针对蒋廷黻的专制论,胡适发表了民主宪政观。胡适认为,民主宪政是一种“幼稚的政治制度”,“民主政治的好处在于不甚需要出类拔萃的人才;在于可以逐渐推广政权,有伸缩的余地;在于‘集思广益’,使许多阿斗把他们的平凡常识凑起来也可以勉强对付;在于给多数平庸的人有个参加政治的机会,可以训练他们爱护自己的权力。”所以,“民主宪政在缺乏民主政治经验的民族中也应该能够实行”。

胡适的这一观点,在回应丁在君、陈之迈等学者的文章中,得到了进一步阐述。在《答丁在君论民主与独裁》一文中,胡适对民主政治较专制政治的优势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在胡适看来,民主政治的优点在于它能使大多数“阿斗”都能参与到国家政治事务中,而大部分“阿斗”是“不配干预政治,也不爱干预政治的”,所以“阿斗”所要做的就是看看棒球、电影等,只要在“逢时逢节”来投张票就行了。在胡适眼中,这就是幼稚园政治,这种政治经验是不难学得的。

为了突出民主政治,胡适还对独裁政治进行了深刻揭露,指出“独裁政治的要点在于长期专政,在于不让那绝大多数阿斗来画诺投票”。为了实现长期专政,现代的“专制魔王”就利用一小部分“阿斗”来挂一个专政的招牌,即专制政党。这样的独裁政治与民主政治的最大不同,在于过度的利用了“那班阿斗的‘权力欲’”,在于用种种手段欺骗“那班阿斗”。

对于陈之迈的不同意见,胡适又发表《从民主与独裁的讨论里求得一个共同的政治信仰》,文中胡适解释道,“(陈之迈先生)颇嫌我把民主政治看得太容易,太幼稚。其实我的本意正和他一样,要人‘对于民主政治不可陈义太高,太重理想’,所以我说民主宪政只是一种幼稚的政治,是适宜训练一个缺乏政治经验的民族”,“民主政治的好处正在于教人人都进幼稚园,从幼稚园淘练到进中学大学。”

在《再谈谈宪政》一文中,胡适又再次重申,宪政只不过是一种过程,能做一分是一分,“不妨从幼稚园做起,逐渐升学上去”。

在这一系列关于民主与独裁的争论中,胡适提出,“独裁政治在中国今日”是不可能的:“第一,我不信中国今日有能独裁的人,或能独裁的政党,或能独裁的阶级。第二,我不信中国今日有什么有大魔力的问题可以号召全国人的情绪与理智,使全国能站在某个领域或某党或某阶级的领导之下,造成一个新式专制的局面。第三,我不信中国民族今日的智识,经验够得上干那些需要高等智识与技术的现代独裁政治。”相反,“欧战以来十几年中,民主政治不但不曾颓废崩溃,竟是在量的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在质的方面也走了一条更伟大的路。”也就是说,世界政治的发展趋势是民主政治,而不是少数人的独裁政治。

通过民主与独裁的讨论,胡适充分肯定了民主宪政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的价值合理性,大加倡导,同时对民主政治在当时社会能够推行的合理性做出了独特的审视和积极的估计,在反击独裁专制论调中树起了民主宪政的旗帜。这在30年代危机四伏的中国是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

二、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在应对经济危机中表现出“低效能”,胡适所倡导的自由主义民主宪政思想受到了国内思想界的质疑和冷落;南京国民政府为了抵御外侮和稳固政权,不得不默认在野党派的存在,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议论时政、参与实际政治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一定的社会条件

有学者在分析胡适新文学思想的成因时,认为“大河之旁必有大城”,“他的自由主义宪政思想同样离不开他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时代”。

首先,从胡适自由主义宪政思想的渊源看。季羡林先生在《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一文中说过:“在他的心目中,世界上最好的政治就是美国政治,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就是美国。”

1910年,胡适考取第二批庚子赔款留美生,先后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其间广泛研读西方自由主义著述,深入美国政治生活,接受西方民主政治的熏陶。

其中,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哲学思想对胡适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深入学习并接受了杜威的哲学思想后,实用主义成了胡适“生活和思想的一个向导”、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他不但在哲学方法上把握了杜威思想的基本精神,更像杜威一样,希望把哲学从‘哲学家的问题’中解放出来,使它变成‘一般人的问题’;其主张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改造社会’,正是杜威思想的最深切体会和运用。”同时,积极地参与到美国的实际政治生活中,也使胡适对民主政治有了基本的了解和体认。

可以说,杜威的哲学思想和美国的民主政治实践,是胡适自由主义宪政思想最重要的思想源泉,也是胡适《独立评论》时期民主宪政思想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其次,从《独立评论》时期的政治环境看。这一时期,胡适政治思想的发展面临着双重际遇。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益加深,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统一、救亡成为时代主题,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而当此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遭受着空前的经济危机,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和政治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方国家现行的民主政治不仅无法应对中国的现实困境,不能在中国统一、救亡的现实需要中显示出应有的“效能”,而且在应对本国经济危机时也暴露了严重的低“效能”。西方民主政治的这些遭遇,使胡适所倡导的自由主义民主宪政思想受到了国内思想界的质疑和冷落,很多知识分子开始发表文章,表达对民主政治的认识,如“我们不应拾资本主义的唾余(议会政治)”,“近年来民族主义的空前发达也将使民主政治更站不住脚”,“西洋的政治和中国的政治截然是两件事”等。这一切使得《独立评论》时期胡适政治思想的发展面临着一个不利的环境。

另一方面,在国家、民族濒临危亡之时,中国的政局发生了新的转变。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界进步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开始由分裂、内战逐步迈向统一抗日。为了抵御外侮和稳固政权,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默认在野党派的存在,并放宽对新闻舆论的控制。这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议论时政、参与实际政治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一定的社会条件。胡适之所以能打破与南京国民政府之间的关系僵局,继续阐发其民主宪政思想,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再次,从胡适本身来看。胡适是一个坚定的自由主义者,他有着一种对真理坚持和对社会负责的高尚品质。正如他所说:“我们不信,‘宪政能救中国’,但是我们深信宪政是引中国政治上轨道的一个较好的方法。”如前所述,《独立评论》时期胡适政治思想的发展面临着一个相当不利的环境。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胡适也没有放弃其“一以贯之的宪政主义政治追求”,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将其民主宪政思想继续深化、具体化。沈从文曾在致胡适的信中这样说:“二十年中死的死去,变的变质,能守住本来立场的,老将中竟只剩先生一人。”胡适对自己认定正确的观点和主张的一贯坚持,体现了他人格品质中最难能可贵的无畏精神。正是这种无畏精神,这种对真理的坚持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决定了胡适在恶劣的外部环境下,依然坚持并深化其宪政主义主张与追求。

三、用历史的眼光,客观地看待胡适的民主宪政思想

余英时曾在他的著述《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中这样评价胡适:“对于这样一个启蒙式的人物,我们既不能用中国传统‘经师’的标准去衡量他,也不能用西方近代专业哲学家的水平去测度他。”余英时以为,应摒弃时代的局限性,运用“‘价值丛’尺度与‘时段差别’的观点”,对胡适的民主宪政思想予以应有的历史地位与客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