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忽略不计的跟班儿——意大利

2013-12-29 00:00:00
文史月刊 2013年5期

为了梦想去打仗——意大利挑起二战,是因为墨索里尼渴望实现他恢复大罗马帝国的梦想。这场战争,说白了,就他一个人想打,对其他人来说,都是浮云。

一、墨索里尼退学之后,给世界留了一句豪言壮语:“我要让这个世界因我而颤抖。”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同理,一个混蛋,也有几个相好的。

要说起法西斯,墨索里尼这哥们儿才是鼻祖,而且,他建立的独裁政权也比希特勒早。

墨索里尼出身贫穷,但长得一表人才。他从小喜欢读书,尤其是历史书。他崇拜历史伟人。因为穷,母亲把他送到了教会学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在这所教会学校不适用。这所学校虽是慈善机构,但在伙食上分上、中、下三等,不同等级菜品不同,而且三个等级各自吃饭,不能在一起。墨索里尼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就从这所学校退学了。

后来他又几次退学,就不是吃饭原因了,而是因为他有恶霸情节,喜欢以大欺小,称王称霸,几次用刀刺伤同学。

几次退学,给他心里造成了严重伤害,但他和希特勒一样,从不反思自己有问题,总觉得社会对他不公。

墨索里尼退学之后,给世界留了一句豪言壮语:“我要让这个世界因我而颤抖。”

墨索里尼的父亲是个铁匠,崇尚自由,信奉无政府主义,乐于接济朋友,因此人缘儿很好。再加上他慷慨激昂,富有煽动性,因此在家乡小有名气,还被选为当地的社区议员。墨索里尼退学后,回到了父亲的铁匠铺。铁匠铺里经常来一些戴着加里波第帽子的革命者,于是,墨索里尼开始留意听他们和父亲讨论政治问题,这算是上了“社会大学”。这个大学,比50所大学教给他的东西都多。

随着社会动荡,家乡失业的人越来越多,墨索里尼觉得在家乡壮志难酬,决定出去闯一闯。19岁的墨索里尼来到了瑞士,栖身于当地意大利人开的俱乐部。在俱乐部里,一涉及到社会运动方面的话题,他就如鱼得水,侃侃而谈。

他反对全民政治,热衷于独裁专制。

他的慷慨陈词居然打动了很多听众,大家推举他为“洛桑建筑工人及手工业者协会秘书长”。每当一栋大楼竣工时,大家都请他到楼顶插旗帜,以示竣工。看着楼下狂欢的人群,墨索里尼尝到了受人崇拜的滋味。

1905年,墨索里尼返回家乡,应征进入意大利第10特种兵团。在军队,墨索里尼训练刻苦,跑步和跳高成绩优秀。1906年服役期满后,积极投入社会党的活动。

希特勒喜欢画画儿,墨索里尼喜欢写文章。他担任了左翼报纸的主编。1914年,墨索里尼领导了著名的“红色周”罢工,赢得了“红色周的列宁”称号,被选进了米兰市政委员会。

就在这一年,一战爆发。墨索里尼在报上鼓吹战争。和别的吹鼓手不同的是,他自己还走上了战场。墨索里尼在前线受了伤,忍受了27次手术,国王来前线视察时,看望了他,这让他感到十分荣幸。这个时候,他的思想开始跟社会党出现裂痕。

二、墨索里尼成立了一个叫“战斗法西斯”的组织,意欲振兴意大利,使其重获古罗马帝国的荣耀。意大利国王请他组阁,并与他一起检阅了进入罗马的法西斯“军队”

一战结束后,意大利是所谓的战胜国。虽然墨索里尼念念不忘重振昔日罗马帝国的雄风,但战后意大利政局动荡不安,物资奇缺,大量退伍老兵找不到工作。墨索里尼看准这个机会,抬出“阵亡将士”的灵牌,指出“我们从前线归来而没有死的人,有能力有资格问鼎意大利的最高统治权”。在他的蛊惑下,一批亡命的退伍军人被煽动起来,聚集到他的麾下。

1919年3月23日,墨索里尼在米兰成立了一个叫“战斗法西斯”的组织,意欲振兴意大利,使其重获古罗马帝国的荣耀。

“法西斯”一词,原意是指古罗马官吏外出巡视时所执的象征权力和威势的大棒,这种大棒中间,插着一把斧头。

墨索里尼说:“黑衫是吃苦耐劳的标志。”于是,“战斗法西斯”组织的成员都穿黑衫,又名黑衫党。

墨索里尼要“打倒一切政党,把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布尔什维克一起清除掉”!

“战斗法西斯”组织成员多半是失业的退伍军人,其中包括法西斯主义哲学家邓南遮的信徒,起初只有四五十人,到1920年时也不过150人。但是,随着意大利国内形势的发展,这个组织得到了统治阶层的资助,人数急剧增加。到1922年,法西斯党徒已经达到32万之众,基层支部遍及全国。随着形势的发展,墨索里尼也把“战斗法西斯”组织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建立起了在党内的个人独裁。

1922年6月,国家法西斯党公开与王国政府抗衡,宣布要夺取国家政权。同年10月,法西斯代表在那不勒斯召开大会,这是夺权之前的动员大会。在会上,墨索里尼宣布:“不管是政府给我们权利,还是我们去夺权,我们都要向罗马进军。”他公开要求首相一职,声称“法西斯主义者不想从奴隶的门走向权利”。

墨索里尼的黑衫党按军队形式编制。1922年10月28日,法西斯四巨头分别率领四个军团向罗马进军,墨索里尼自任最高指挥。

其实,这支军队更像散兵游勇,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武器,但还是进展顺利,沿途没有遇到真正的抵抗。因为此时意大利的金融集团、上层贵族渴望结束混乱的局面,他们寄希望于墨索里尼,王室重要成员也支持他。

于是,11月2日,意大利国王召见了墨索里尼,请他组阁,并与他一起检阅进入罗马的法西斯“军队”。

三、上台之后,墨索里尼笼络工人,发展经济,整顿治安,许多为社会谋福利的开创性举动为后来不少民主党派效仿。意大利很快发展起来

1922年11月3日,墨索里尼组成新内阁。

他深知法西斯党立足未稳,因此在新内阁中并未全部安插法西斯党徒。他还启用了包括左右翼在内的其他党的成员,部长的任命也兼顾了其他党派。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因为最终,他连议会都取消了。

墨索里尼上台之后,制定了一系列迎合王室和统治阶层的内外政策。他宣布实行“新经济进程”,大力压缩政府开支,以使大量资金用于工业投资。在军事上取缔党派武装,建立法西斯民兵。他建立了“法西斯大委员会”,集党政大权于一身。

为了笼络工人,墨索里尼提倡翻建道路,架设桥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建造低价的房舍,扩大工厂。不到几年光景,意大利铁路就实现了现代化运输,粮食产量也逐年提高,建筑师们共同设计了墨索里尼的新城镇。他提议整顿社会治安,搞好房屋建设规划,加强卫生设施及兴修水利。墨索里尼这些为社会谋福利的开创性举动,为后来不少民主党派所效仿。

墨索里尼还在水城威尼斯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至今还在举办,如今它的目的已经转换成为促进电影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为发展电影贸易提供方便。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比戛纳电影节早14年,比柏林电影节早19年。

四、为了梦想去打仗——意大利要打埃塞俄比亚,不是因为那里矿产丰富,也不是因为那里有石油,而是因为墨索里尼渴望能实现他恢复大罗马帝国的梦想。当年罗马帝国的辉煌就是击败了非洲的腓尼基人,所以他觉得自己也应该这么干

1935年10月,墨索里尼悍然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

其实,意大利要打埃塞俄比亚,不是因为那里矿产丰富,也不是因为那里有石油,而是因为墨索里尼渴望能实现他恢复大罗马帝国的梦想。这场战争,说白了,就他一个人想打,对其他人来说都是浮云。当年罗马帝国的辉煌就是击败了非洲的腓尼基人,所以他觉得自己也应该这么干。

不过,埃塞俄比亚当时是一个独立国家,意大利想打,又怕其他国家不答应。还有国联,也在那儿摆着呢!

当时德国和意大利虽然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可毕竟没有结盟,还有矛盾。一战时意大利和德国结盟,后来却背叛了德国,强大的德国变成了战败国,意大利成了战胜国,德国人面子上有点挂不住。而且,当时德国处心积虑地想吞并奥地利,意大利却恬不知耻地把奥地利当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居然认为它对奥地利负有保护义务——意大利还真以战胜国自居了。

墨索里尼想在非洲扩张势力,肯定也会影响到英、法两国的利益。

鉴于以上情况,如果墨索里尼在非洲冒险,便会遇到这三国的联合抵制。

但墨索里尼不怕,因为他有见招拆招的本事。他治国是三流的政治家,打仗是不入流的军事家,可是搞阴谋绝对一流。他知道,英、法两国跟德国矛盾更深,所以他就跟法国勾搭。法国果然上当,法国外长赖发尔——二战时“维希政府”总理、著名的卖国贼——到了意大利,跟墨索里尼签订了一份《罗马协定》,凭空给墨索里尼送上一份厚礼,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法国人默许他对埃塞俄比亚动手。不但如此,法国人还把法属西非11万平方公里的撒哈拉沙漠让给了意大利,把跟意大利所属的厄立特里亚接壤的一小块法属的索马里土地也割让给了意大利,还给了它法属索马里的吉布提港、通往埃塞俄比亚首都的铁路的20%的股权。而法国从意大利那儿得到的就是一个承诺:一旦德国打法国,意大利会援助。

赖发尔真是天生的卖国胚子,具备卖国贼应该具有的一切条件,他遇到了老奸巨猾、权谋一等一的墨索里尼,能是对手吗?这个承诺被写在了纸上,可是墨索里尼翻脸比翻书还快,想反悔就是几分钟的事,根本信不得!

搞定了法国,再说英国。英国跟法国一样,将德国看做主要威胁,对于意大利进攻一个遥远的、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非洲国家,直接装聋作哑。

剩下就是国联了。

墨索里尼觉得国联绝对不会插手,为什么呢?有参照物,那就是中国。小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进攻中国,国联都无所作为。中国是比埃塞俄比亚强大得多、重要得多的国家,连这样一个国家遭到侵略国联都置之不理,自己侵略一个由非洲土著组成的国家,国联肯定也不会管。

没有了这些顾虑,意大利军队就要大打出手。墨索里尼在非洲画了一个圈,意大利就奔着这个圈子直扑过去。

五、逢战必败——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是它能够战胜的——意大利连1896年的埃塞俄比亚都打不过,可是1935年的意大利有武器,埃塞俄比亚没有武器,埃塞俄比亚最终还是被占领了

在埃塞俄比亚与意大利这场力量悬殊的较量中,埃塞俄比亚人民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品质和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埃塞俄比亚大部分地区水源短缺,牧民们就把水装在皮袋里,穿过干旱的沙漠把水运到兵营,自己却常常因为干渴而晕倒在路上。青年学生们走上街头进行宣传动员,妇女们组织了红十字协会和妇女协会运送伤员。一些封建庄园主也拿出钱来,向国外购买武器、弹药和粮食,支援前线作战。有段记载非常感人,有个埃军士兵负了重伤,他说:“我快要死了,鸟儿会把我的尸体吃掉,但我并不感到痛苦,因为那是埃塞俄比亚的鸟呀!”

由于埃塞俄比亚军民的顽强抵抗,墨索里尼速战速决的计划落空了。

相比于埃塞俄比亚人的浴血奋战,意大利士兵的表现能让人乐掉下巴。意军虽然装备先进,人数众多,但军纪涣散,兵无斗志。在意大利军营里,士兵们每天雷打不动的事儿不是操练,而是喝下午茶,必须喝下午茶。即使是在最艰苦的前线,士兵们正餐也要吃调料齐全的意大利面,吃不到意大利面,意军就没有战斗力。

据说,为了筹备这场战争,意大利人准备的最多最好的物资不是枪炮弹药,而是红茶和红酒,意大利面不能干吃,得就着红酒吃。

战场是玩儿命的地方,你要吃的这么好,除非你有极强大的运输能力。

记得1965年拍的电影《坦克大决战》,表现的是阿登战役。其中有一个镜头是这样的,一位德国装甲旅的上校缴获了一辆美军指挥车,他看到里面有一块生日蛋糕,一看日期是三天前洛杉矶产的,那位上校就说,这场战争德国必败。为什么呢?因为人家连蛋糕都能运过来,枪炮子弹显然运的更多。但如果用这个思维来看意大利人,那你就错了。你一看意大利人运蛋糕来了,赶紧打他们,灭了他们!为什么?他们不运枪炮子弹,光运蛋糕。意大利运输物资不靠卡车,靠骡车,骡子拉炮弹多沉啊!

但是对于埃塞俄比亚这种非洲部落国家,意大利毕竟显得很强大,西方大国搞绥靖政策,造成了他们的困难。美国更是宣布中立,不向交战双方出售武器。出售武器等于出售死亡,这是对的,但战争总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在强弱不对等的情况下,你如果不向正义的一方出售武器,就等于援助了非正义的一方。

埃塞俄比亚急需武器援助,但却得不到。所以埃塞俄比亚很困难。困难到了什么程度呢?据说,意大利的飞机超低空轰炸,因为不用担心会遭到埃军高射炮反击——他们没有这玩意儿。墨索里尼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和女婿齐亚诺伯爵都送去当飞行员了,当时他的小儿子才17岁。墨索里尼为什么敢让自己的儿子们去作秀呢?因为没危险,你随便飞,除非你自己飞到海里,绝不会被人打下来。轰炸之后,飞机一落地,飞行员发现飞机翅膀上居然插着几只箭。那会儿飞机也是木头的,外面包着层铝皮或帆布。如果当时埃塞俄比亚士兵手里有支步枪,就能把飞机揍下来。可他们连枪都很少,做不到人手一支。据说德国不知出于什么动机,援助给埃塞俄比亚十多门反坦克炮,拿它打意大利那种薄皮大馅、跟公交车一样的坦克,一打一个准,可惜太少。

六、非洲在二战中是一个次要战场,对于战争的最终结局并没有太大影响,而墨索里尼不顾自身实力贸然参战,把盟友德国拖入了根本不想进入的战场,而且越拖越远

苏德战争打响后,二战进入全面爆发阶段。这时候,遥远的北非也不平静。飞扬跋扈的墨索里尼总是自命不凡,但在欧洲,意大利除了占领阿尔巴尼亚取得小胜外,进攻法国、打希腊都是有多大脸现多大眼,所以墨索里尼深感欧洲强敌林立,不如换换风,放眼地中海的北非。而且意大利在二战爆发前吞并了埃塞俄比亚,虽然那是墨索里尼犯二,得不偿失,但毕竟意大利占领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打出了墨索里尼的“自信心”。于是他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了北非沙漠,命令意大利驻非洲的军队入侵埃及,去挑衅英国人。

非洲在二战中是一个次要战场,对于战争的最终结局并没有太大影响,而墨索里尼不顾自身实力贸然参战,把盟友德国拖入了根本不想进入的战场,而且越拖越远。德国本来不想打希腊,只要稳住巴尔干,就可以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结果被墨索里尼给搅乱了,打了希腊和南斯拉夫。好不容易巴尔干收住了,墨索里尼又把战线拉向更遥远的非洲。

1940年8月8日,墨索里尼命令第10集团军入侵埃及。结果,这个命令下达两天后居然还没有被执行。墨索里尼看他的命令没有被执行,就指示当时意军北非总司令格拉齐亚尼元帅说,德国的“海狮计划”马上就要开始,德国马上就要在英国登陆了,你埃及都打不下,以后瓜分战利品又没有咱们爷们儿什么事儿了。于是格拉齐亚尼开始攻击。但是,正式的攻击时间是9月8日,比墨索里尼下命令的时间,整整晚了一个月。很难想象,希特勒下令哪天开战,德军将领能拖上一个月。但这就是意大利。

而且,意大利的运输力量很缺乏,主要靠骡子和人的两条腿,军官训练水平很低,武器装备不足,总之十分虚弱。意大利号称拥有40万大军,但对于装备落后的军队来讲,人数越多越要命,因为人多了后勤就供应不上。

七、10个星期不到,意大利第10集团军就被摧毁了,英国人光战俘就抓了10万。丘吉尔问:“我们逮了多少意大利战俘?”前线将领很得意地讲:“5亩地的军官,200亩地的士兵。”那是英亩,1英亩合中国6.07亩

意大利入侵埃及,号称40万军队;英军在埃及,只有3万多人,大部分还不是英国人,主要是殖民地的部队,比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都是这些国家的部队。

意大利人多,可是架不住意大利人爱投降。

有一个英国的坦克营,用区区29辆坦克,摧毁并缴获了意大利数百辆坦克,就算意大利坦克馅大皮薄不经打,但凡有点战心也不至如此。曾经有一个德国军官发现两个英军士兵押着差不多一个连的意大利战俘,为了解救他们,德军向英军士兵射击。结果意大利人终于跑起来,不过是朝英军阵地跑去。

还有一件特有意思的事儿,英军坦克刚对意军发动冲锋,意大利人就打白旗投降。其实,英军指挥官不想俘虏这帮意大利人,俘虏了他们还得给饭吃,英军指挥官其实是很想把这些人消灭的。但西方国家都是《日内瓦公约》签字国,人家投降你就得接受。所以,英军指挥官无可奈何地接受了意大利人投降。但越看越生气——你们算爷儿们吗?一打就投降。英军指挥官问意大利俘虏:“你们为什么不抵抗啊?”意大利人回答:“你们坦克冲上来了,我们的反坦克炮没有炮弹,没法打你们的坦克。”英军到意军阵地上一看,整箱的反坦克炮弹堆积如山。英军指挥官说:“你们这不是有炮弹吗?为什么不用呢?”意大利人更狠:“我们没撬棍,撬不开那些炮弹箱子,所以只能投降了。”

还有一次,英军攻打意军的一个要塞,刚打了几梭子子弹,意军就打了白旗。意军指挥官守着身边堆满的意大利制造的军火,一本正经地对英军指挥官说:“我们已经打完了最后一发子弹。”

意大利部队最“辉煌”的战绩,是在1940年6月30日,意大利驻利比亚总督巴尔博元帅乘坐飞机时,被意大利人自己的高射炮击落。意大利人为掩饰这一惨重的不幸事件,宣布元帅是在同英国人进行空战时遇难的。这可能是意大利防控部队在二战中战果最辉煌的一次,可与美军猎杀山本五十六相媲美。顺便说一句,巴尔博是二战中被误伤的军人中军衔最高的。

意大利军队就是这种表现。

于是,10个星期不到,意大利第10集团军就被摧毁了,英国人光战俘就抓了10万。丘吉尔问:“我们逮了多少意大利战俘?”前线将领很得意地讲:“5亩地的军官,200亩地的士兵。”那是英亩,1英亩合中国6.07亩。

意大利战俘都是模范战俘,绝对不反抗,不违反纪律。他们成建制地在长官带领下走进战俘营,欢天喜地地放下枪。

意大利人虽然被关进战俘营,但还是得吃意大利面,没有意大利面不行,只要给意大利面吃,意大利人就都是乖宝宝。问题是在前线打仗,英国人还吃不上意大利面呢,哪有那么多面条养活战俘。

因为意大利战俘是模范战俘,英国对战俘营看管不严,有的战俘营甚至没有看守,就让意大利人自己看着。据说有一个没有看守的意大利战俘营发生暴动,这帮意大利人全跑了。英国的战俘营长官得知后,非常惊讶,一问才知道,这些出逃的意大利战俘,排着整齐的队形,进了下一个战俘营,因为他们听说那个战俘营有意大利面吃。

八、好在盟军打胜了。如果埃及失守,德国人就会切断苏伊士运河、封锁地中海,德军就会进入亚洲,跟日本在印度会师。轴心国两强联起手来,麻烦就大了

墨索里尼没辙,又去找希特勒。希特勒很反感墨索里尼,但他有一个奇怪的想法,认为意大利的失败是整个法西斯阵营的失败,会让全世界看不起法西斯阵营的。于是,希特勒把纳粹帝国三大名将之一,与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齐名的隆美尔派到了北非。

1941年2月11日,隆美尔中将到达北非。

刚到北非,隆美尔就在的黎波里,就是现在的利比亚首都,举行了阅兵仪式,为的是吓唬盟国,并提振意军士气。

隆美尔的“非洲军”人数只有3万,装甲部队有限,而且坦克基本上都是轻型的。他担心万一意大利人一看,德国大哥就带来这么点家底儿,不够打的,就更麻烦了,怎么办呢?隆美尔有招儿。他让坦克通过检阅台后,再兜个圈子绕回来,继续接受检阅,这样就显得坦克特别多!赫鲁晓夫后来也这么干过,他就三枚洲际导弹,一圈一圈绕检阅台,问题是那会儿有卫星,别人一看就知道原来你就这三枚导弹。隆美尔那会儿没卫星,所以坦克不断绕着检阅台转,盟国的间谍信以为真呢。

隆美尔就是厉害,很快,从埃及往西,北非的大片领土就全部被隆美尔攻占了。丘吉尔在英国国会演讲时说:“虽然隆美尔是我们的敌人,但我们还是要向他表示敬意。这样的人如果在我们这边,不得了。”

隆美尔来了,蒙哥马利就来了。蒙哥马利一来,就玩儿命地给国内拍电报,要人,要装备,要食品,要油料,搞得第8集团军兵强马壮,实力越来越强。隆美尔虽然用兵如神,但德军还是被打败了。因为北非毕竟是次要战场,希特勒并没有给予太多重视,给他的支援很少。其实希特勒就是想支援,也是有心无力。因为当时德军主力要进攻苏联。

好在埃及保住了,如果埃及失守,德国人就会切断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也将被德国人封锁,德军就会进入亚洲。当时伊拉克、伊朗都是亲德的,当地贵族仇恨英法的殖民侵略。如果德国在当地扶植亲德政权,跟日本在印度会师,轴心国两强联起手来,麻烦就大了。

二战最万幸的一点,就是结盟的轴心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可以忽略不计)在地理上相距遥远,没法儿协同作战,基本上是各打各的,不像盟国,是配合着打。

盟国胜利了,胜利得令人心痛:有2.35万人伤亡或失踪,这是第8集团军步兵人数的四分之一。当温伯利将军向第9装甲旅旅长约翰·居里询问哪些是他的剩余部队时,居里指着12辆坦克说:“它们是我剩余的装甲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