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教学法的内在含义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把解决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作为着力点,并通过师生的双边互动、生本的双边互动等活动,让学生在研讨、协商中解决问题的手段,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此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问题教学法的主要作用
(1)促进教学目标的明细化。以问题为教和学活动的向导,有利于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细化,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将更加有针对性和研究性,也更容易形成教学形式的统一,从而在课堂中形成以学为主体,以教为主导的氛围。这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也有利于以学定教的实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问题是学习欲望与兴趣最好的诱因。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能悉心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课堂问题的生成度,不仅能点燃学生的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求知欲,从而使他们对课堂的参与性和研究性大大提高。新课程要求我们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其实,只要真正把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出来,那学生必将成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人。
(3)问题教学法也有利于彰显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恰当的问题犹如一条红线,教师则不断地在给学生穿针引线,启发点拨,激活学生。因此,教师的最主要的作用在于恰如其分地指导或诱导。问题的价值越大,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越发凸显。新课程提出要大力实施“探究式的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教师只有以问题为引领,以问题为向导,以问题为突破口,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到充分发展。
三、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基本方略
在具体的生物课堂教学中,往往遵循以下步聚: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发掘有价值的主问题——陪伴学生找到和探测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出结论。
(1)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炼几个主要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从文本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吃透文本,并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层次分明,一步一个台阶,使之符合学生的学情和认知发展规律。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在问题中找到切入点和导火线,另一方面又要主动给学生搭建“脚手架”,让学生不断生疑,不断释疑,从而将思维的触角引向文本深处,去探索更有价值的问题,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这堂课时,教师问:以人体为例,产生精子和卵细胞的过程是什么分裂?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了有丝分裂,自然而然地想到是有丝分裂。接着,教师提示:如果是这样,请同学们思考,受精之后染色体就加倍了,每一代的染色体都不相同,物种就不会稳定遗传。这时,学生就会发现问题并思考,肯定有一种新的分裂方式会使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很自然地引出减数分裂的课题。然后,教师播放减数分裂的动态过程,同时提出问题:①细胞分裂了几次? (2次)②染色体什么时候减半的?(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的时候)③产生的精子中的染色体和体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关系是怎样的?(一半)这样带着问题观看课件,学生的课堂效率就大大提高了。最后,教师分步播放动画过程并提问:④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的行为和有丝分裂有什么不同?(引出联会、同源染色体的概念)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细胞染色体和第二次分裂形成的细胞染色体数目怎样?(相同)⑥为什么能和第一次的细胞相同?(着丝点分裂)。至此,6个问题逐一解决,减数分裂的过程学生已基本掌握,并能复述。
(2)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所在。在这一程序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提供线索、材料,搭建产生问题的平台,使学生的思维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及辅助材料发现并提出问题。引导要讲究方式方法。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潜在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问题。如在讲减数分裂时,可联系已学过的有丝分裂;讲分化时,可联系已学过的分裂等。其次,在重点与难点处制造问题。如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的因素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时可列举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如大棚种植蔬菜用的塑料薄膜是什么颜色?塑料薄膜的作用是什么?大棚里面的温度怎么样?空气的质量与外界相比较怎么样?这些都是学生深有体会的事例,对突破重点难点很有帮助。第三,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中寻找问题。如讲生长素的发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向光性的植物为什么枝条偏向一侧,从而得出两侧生长快慢不同的结论。
三、实施问题教学法,要主动强化生成问题的意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创新始于问题,提出新问题,或者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往往导致新的发现与突破。只有不断强化教师自身的问题生成的意识,才能主动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尝试和欲望。生物课上要处处有问题,时时有问题,教师要抓住主要问题,放手次要问题,各个击破,从而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要呵护、栽培学生对生物课上生发的好奇心,支持他们持有对知识的批判和怀疑态度,从而突破传统,大胆创新,把问题的价值最大化。
由上述可知,问题教学法能使教学成为有明确目的、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过程,能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江苏省宜兴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