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变得更加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我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有力助手,针对这一特点,数学教师应以课本为本,寻求数学知识在客观物质世界中的实际背景材料,由材料所提供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数学现象,形成对问题探究的强烈兴趣。这样,学生就在一片兴奋中争先恐后地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数学并运用了它。
二、观察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安排一些观察与实验,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师要求学生制作一些实验器材,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将会提高他们的制作与操作能力。而当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得到成功时,会进一步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先请同学画一个圆,再用直尺当直线并任意移动,观察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再用文字叙述出来,这样,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就在学生的亲自实验观察中掌握了。
三、充分求新,帮助学生记忆
好奇心是创新的先导,记忆是创新的基础。教学中,我们不以条条框框束缚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充分利用学生求新、好奇心与渴望成功的心理,想方设法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法和教学技术,营造宽松的环境,如编制顺口溜、制造一些图表等,帮助学生记忆一些必要的公理、定理、公式、数字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个定理叫做勾股定理.它是我们的祖先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发现的,因为我们古代算术书中将直角三角形较短的直角称为勾,较长的直角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因此,魏国习惯上把这个定理称为勾股定理。我们的祖先用面积割补的方法十分巧妙地证明了勾股定理,古希腊数学家和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也证明了这个定理。迄今为止,据说人们已经创造了约400种证明方法,恐怕是任何其他定理都无与之相比的。下面,我们就来证明一下……这样的学习,由于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使他们学得轻松活泼。
四、探究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学生在学习策略和方法中的感受、体验、训练的过程,它不但能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更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课内广泛的交往,成为每一位学生当前乃至以后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虽然学生的学习方式因为探究性学习而改变,他们的活动空间更大,可以在更大的范围里获取知识,但教师的授课性学习也不能因此而否定。事实证明,学生探究性学习与教师授课性学习有机结合,是一种良好的互补,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帮助更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片面地否定任何一个方面,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仔细安排每一个环节,依据学生的学情,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少到多,让他们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同时,教师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皆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五、敏锐观察,培养理解能力
观察能力对于一个人的学习与成功非常重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留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比如遇到有一定深度、有一定新意的数学题,教师要相信学生,要抓住这个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学会一步步引导学生,让学生对现有的解题模式进行突破,探索更加巧妙、更加独特的解题方法。如解一道代数题,最笨的方法是一步步连加,费时又费力。这时,教师让学生开动脑筋,探寻更加巧妙、简单的解题办法。于是,学生开动脑筋,在思维的王国里纵横,最终找到了一种简单的解法。这样的思维过程,就是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六、控制情绪,激发学生热情
作业和练习,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反馈。教师借着作业,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因此,教师要重视作业的设计,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布置作业时,要严格对题量进行严格控制,对“重复性”的题目去粗取精,选择代表性的题目布置下去。这样,学生作业的负担可以适当减轻,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防止学生产生厌倦数学的情绪。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的若干方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对数学课学习的兴趣,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性、敏捷性、独创性,提高了数学课堂效率。
(江苏省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