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2013-12-29 00:00:00廖淑英
成才之路 2013年36期

翻开很多学生的作文本,我们会发现教师的批改非常精彩细致,但是教师是否想过:这样的批改,学生到底能关注多少?学生到底能不能从老师的批改当中有所体会,并因此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呢?

所以,笔者以为,作文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转变观念,把批改这一优先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整个作文活动中,树立批改意识,培养写作兴趣,让学生在长期不断的作文修改过程中去提高写作水平。

一、修改兴趣要激发

(1)介绍一些相关的成功人物及其事迹,激发修改兴趣。在作文课里,多讲一些名家不断修改自己文章的故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古诗,首先我让学生好好地去读此句,让他们品评能否有更好的字来代替句中的“绿”字,学生们跃跃欲试,找了不同的字来代替“绿”字,接着介绍北宋诗人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曾改动了15次,从“到”“过”“入”“满”等10多个动词中选来选去,最后才定下个“绿”字。一个“绿”字,把春风吹来给大江南岸送来满目生机的因果关系体现出来了,从而成了千古佳作。俄国的托尔斯泰写的《安娜·卡列尼娜》用了5年,改了12回,从而成为世界的经典文献。真不愧是“佳作常自改中来”。

(2)逐项达标,激发修改兴趣。教师们一般不愿意让学生修改习作,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修改的能力,他们不知道怎么样去修改作文,缺乏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因此,他们的修改往往不近人意。但是,学生修改作文,这是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带走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流程预设的时候,这是必须要思考的方面。比如分解作文难度,采取逐项达标的方法,帮助学生逐个击破作文中的障碍。如教师可以先确定“学会选材”为教学目标,在一段时间内,对学生作文的评价重点放在选材上,学生基本会选材后,再进行下一个目标的训练,使学生每次修改都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通过长期的作文修改实践和积累,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较快。

二、修改步骤要落实

可能是因为很多教师觉得: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培养效果不太明显,因此,不如直接代为修改,也使得作文本整洁。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能力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形成的。

在教学中,我经过思考,探究通过“二步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意识,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第一步,教给方法,引导上路。每学期的第一篇作文,我都进行精批细改,批改好后,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教师批改后的作文,看看哪些地方做了修改,为什么这样改。再选一篇典型作文,标出修改符号,制作成幻灯片,引导学生进行修改,领悟修改方法和要领。第二步,由扶到放,循序渐进。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才刚刚起步,发现不了什么毛病,即使发现有毛病也不知道怎样修改,作为教师,应扶他们一把,有计划地安排修改病句、修改片断乃至修改全篇文章的练习,批改作文时,只批不改,发回去让学生自己修改,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习作水平自然提高了。

三、修改形式要多元

很多的时候,学生没有修改作文的习惯,缺失了修改作文的兴趣,其实,这缘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的过程中,其修改训练的形式没有进行有效的预设。因此,笔者以为,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的时候,在形式上,需要多元,以“保鲜”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1)自己改一改。很多学生在完成作文草稿以后,就认为作文完成了,这是学生在认识上的偏差。如果教师此刻引导学生就自己的作文进行必要的修改,就会发现自己的作文草稿依旧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候,教师就需要给学生提出修改的要求,如认真读读自己的作文草稿,看看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然后再进行修改,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内容统一。仔细思考一下:自己的作文,能不能写得更加生动具体一些,如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精彩词汇的添加、文章结构的修正等。这样一来,在朗读的前提下进行修改,学生习作的水平就会因修改而提高。

(2)互相改一改。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采用互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互改前根据训练要求,提出修改的主要任务,方法是把学生分成几个互改小组,要求每个学生都阅读他人的习作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有争执,教师应给予点拨解决。通过这种方法,集体和学生个体实现了双赢。

(3)引导改一改。笔者以为,给学生提出修改要求的前提下,具体怎么修改,教师还需要进行适当指导。教师可先让学生熟练掌握作文批改的符号,然后让学生按符号要求修改。在作文教学中按此方法批改分离,以批促改,习作者通过完成批改作文,自然会发现自己文章中的得失,然后对症下药,进行补救。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有效提高才能和谐落实。

总之,教师再也不能忽视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了,因为,当学生的修改作文能力提高的时候,正是学生写作水平的又一次飞跃的绝佳时机。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