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家评介(连载)

2013-12-29 00:00:00张在军
成才之路 2013年36期

36. 马叙伦

一、生平介绍

马叙伦(1884—1970),生于杭州,著名教育家、书法家和民主革命家。又名彝初、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年又号石屋老人。1902年,马叙伦毕业于杭州养正书塾,曾任上海《选报》《国粹学报》编辑,后以教书为生。

1913年,任北京医学专科学校文职教员,并应邀在北京大学文学院兼课。1913年冬,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辞职南下回上海。

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聘邀他任北大哲学系教授。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任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教职员联合会主席,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2年夏,出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浙江省教育厅厅长。1929年冬辞职,次年回北大任教。1932年应聘为国难会议议员。

1936年1月发起组织北平文化界救国会,被推为主席。抗日战争时期,因贫病交加,蛰居上海,化名邹华孙,专事著述。

1945年底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

1949年与李济深等赴北平,出席政协会议,并当选为政协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从1949年至195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第一任部长,从1952年到1954年是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部长。

使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最初是马叙伦的建议。

二、教育思想

(1)对教育制度,他也有一系列主张。如固定的讲堂制、升级制、考试制度等,他认为都应重新严格地审定,而后分别采用。针对当时高等学校集中于少数大城市,学科重复、重要学科不足的弊病,他提出了高等学校应以地域和交通便利为原则,合理布局,使边远地区的青年也能得到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校体制应分为研究院和大学两级,国立大学实行多科联立,补足必设之重要学科,避免各校学科之过多重复。

(2)重视教师的培养和提升制度。他主张聘请欧美著名大学教授;在休假中举行特别讲座,如能聘任为常任教授更好;与欧美著名大学交换教授;派遣休假的教授赴欧美著名的最高学术机关进行学术研究;严定教授资格,除已得外国著名学校博士学位者外,以必须提出专门著述为原则。

(3)他特别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他指出年轻时要把做人的根基打坚实,“要为做人而做人,要为自己而做人”,也就是要了解人是物质构造的一种生命,又要知道应怎样完成这个生命。他说:“我们该绝对了解我和社会、世界是分不开的,我们的生命是世界整个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要完成我们的生命,必须同时完成世界的生命。”又说:“不过这个我,不要太看成几十年乃至百年的一个阶段的东西。实际上他不过是完成整个生命的奋斗过程里的一个工具,而这个奋斗是延续的,我不过是实践了我所晓得的真理。”他还引用了宋朝理学家张载在《西铭》一文中的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认为这四句话给现代青年指示一个做人方针的价值。第一句即在物质的宇宙里找出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世界整个的生命;第二句,即要为人类创立一个好的环境;第三句,是要毫无私意;第四句,就是万世太平。第二句是四句中的骨干,世界问题的本身就是这一点。第四句是“为生民立命”的目的。

(4)对如何读书,马叙伦说:“读书不是死在书本里。”他强调:“人是造时代的,也是适应时代的,人不能造时代,世界还有进步?人不能适应时代也必须被淘汰了。”所以,书固然不可不读,却不能读死书,尤其不该死在书本里。读书不至于读死书,而死在书里面,那就得从社会方面去学习,把双方配合起来了,这样,能保险,“人活了,书也活了,社会也活了,那么,时代就暗暗地不息地前进了”。

他告诫青年说,只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知道了理论不去实践,等于没有知道,其实真正知道了,自然会实践的。不过知道了而没有实践,知道的也只是书本上的。只有经过实践,不但储存在脑里,而且要充实到全身,才算得到真知。

他的这些主张,对当时推进广大师生接受进步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也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了有益的思想理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