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斌
摘 要:在中学所有学科的教学中,语文一直备受指责和抨击。很多教育学专家对此表示担心,他们对传统语文教学方式表示怀疑的同时,却又很难发现一条既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符合学生心理成长,又适合当代教育模式的方式。不仅教育界人士,家长、学者们也对传统语文教学贬多褒少,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语文教育只会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关键词:远离套式;重视阅读;人文教育
其实,造成语文教学的现状绝对不只是老师教法上的问题,实际上,语文教材和现实生活脱节,以及高考指挥棒的指向,怎么不会使教师无所适从呢?但是,身为一名老师,我们就要想办法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一条顺应潮流的教学新路。那么,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下,我们应当如何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走出传统教育的误区呢?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慎用模式,远离套式
似乎一提起语文,就会想起一个固定的模式,无异于就是没完没了的背,然后没完没了地写,课堂上也无异于读一段文章,然后简要分析,久而久之,学生便对语文失去了兴趣。然而,生搬硬套的课堂模式只会消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完全背离了教学规律。
比如,有位青年教师在听过其他老师讲授《我有一个梦想》时,被其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于是,在以后自己讲授文章时,便很钟情于朗诵,但朗诵并不是每一个老师的强项,反而使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产生了抵触情绪。所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差异,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各有所长,每个老师都应当有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老师要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就必须不拘一格,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尤其是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与文学知识,要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与众不同。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老师的威信,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去崇拜老师,进而也会对语文的博大精深而痴迷,从而开始热爱语文,愿意去探索语文的奥秘。
二、重视阅读
在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叫做读书,可见读书在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性。苏秦苦读,“头悬梁,锥刺骨”然后游说天下;杜甫勤读,“读书破万卷”,然后才能“下笔如有神”。周恩来曾经将墨水当做了酱……可见,历代的伟人大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自己“读”出来的。然而,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生学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很少有时间去真正的阅读,即使是有,那也是很功利性的阅读。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全方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呢?很多的老师,总觉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能力不能立竿见影,不如让学生去记几个知识点,背一些考点,这样学生高兴,家长满意。既省时又省力,然而,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只能是一个学习的机器。因此,我们要发展延伸阅读,传授读书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喜爱上阅读。总之,书是智慧,书是精神,书是力量。读书,不仅是读知识和经验,更是读一部人生,只有抓住了阅读,学会了阅读,才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生命的活力。从此,让语文学科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应试工具,而是贯穿我们生命成长的精神食粮。
三、回归生活
语文是社会的语文。语文离不开社会,任何作品的问世,都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体验。语文学习只有延伸到社会中去,才能充分展现出它的博大与深邃,才会迸发出勃勃生机,才能茁壮成长。比如,《边城》的问世,如果不是沈从文先生对湘西风土人情的了解,以及他对湘西土地的挚爱,怎么会有这部乡土风情浓厚的作品,让多少人为之爱不释手,给多少人带来了美得感受?作品如此,课堂学习更需要以社会为大背景,语文探究活动也需要在实践中获得启示和灵感,深层次的思想内涵、思辨能力、文化品位更是源于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思考。语文学习不是象牙塔里的空想,也不是缺乏底气的口号,更不是知识点的背诵以及高分成绩的取得,而是真真切切地对社会、对人、对自然的思考与感悟,是对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情感的升华。
语文课堂犹如充满张力、可以无限膨胀的宇宙,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使他们得以与这个社会很好的沟通,更使他们获得情感的提升以及精神的享受。而生活就是语文课堂膨胀的一部分。所以,课堂上我们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也要明确,语文课毕竟不是政治课也不是哲学课,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人文教育的基础,也是表达生活的利器,离开了语言文字,人文教育就陷入空洞的说教,同样,忽视了人文精神,脱离了现实生活的语文教学,便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我们要在一切语文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试着接近生活,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育人的目的。
总之,我们要走出教育体制的误区,更新教育观念,求实务新,与现代教学技术接轨,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07.
(作者单位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万载中学)
编辑 代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