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虹
摘 要:小学语文实效性是一个经常被谈及的话题,以苏教版语文第六册《花瓣飘香》一文为例从“读透教材,夯实课堂实效性的基础”“设疑解惑,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两个方面谈了在这方面的尝试。
关键词:实效性;教材研读;学习主体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提高,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以实现教学目标和“课改”要求。因而我们要重视语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那么,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以苏教版第六册《花瓣飘香》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读透教材,夯实课堂实效性的基础
《花瓣飘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文章语言浅显易懂,表面上看似乎没有特别值得研读的地方,但其实不然。如第九自然段中“‘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这是一个细节描写,表面看来,小姑娘可能因摘花瓣被叫住了而有点惶恐害怕,但通过小姑娘说的话,再联系上文的细节,我们不难看出,小姑娘眼眶里闪动泪花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可能因爸爸在南海当解放军,她肯定好久没看到爸爸了,想念爸爸了;可能因为爸爸来信让她听妈妈的话,但是现在自己却来偷偷摘花瓣,觉得自己做错事了,可能会惹妈妈生气,难过了;也可能因妈妈生病了,觉得自己没照顾好妈妈,伤心了……如果深入解读,会发现其实浅显易懂的语言背后或许可以读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些有价值的东西恰恰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只有读透了这些,并融入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习才会更加有实效。
二、设疑解惑,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
这里所说的设疑并不是针对一些答案显而易见的“为疑而疑”的提问,而是根据课文内容可以引导孩子提一些初读读不懂的问题。个人觉得适当的设疑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从而自主去品读文本,从而达成透彻理解感悟的教学效果。这样,孩子能学得更主动,会更加体现语文学习“多读多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特点。
如:文章第二自然段,我设置了一个设疑环节:让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问:
看到此情此景,“我”会想些什么呢?孩子们的提问如下:“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瓣呢?”“她为什么要小心地摘花瓣?”“她为什么要摘带露水的花瓣?”“她为什么要双手捧着花瓣?”“她为什么要飞快地穿过田野?”“她为什么不摘整朵花,而只摘一片花瓣呢?”——看到小女孩摘了我心爱的花跑了,我满心疑问,估计还很可惜,有点心疼,可是我们再来读一读第十小节……出示: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随即问题:按常理摘花是不文明的行为,为什么作者还夸小女孩懂事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的第3~9小节,你觉得小女孩到底懂不懂事呢?从课文中画出关键的句子来谈谈你的感受。
当孩子们学完小女孩跟“我”的对话,孩子们心里基本都已经理解了小女孩的行为,也明白了为什么会说她懂事,但,这还不够,还需要将答案说出来,要给孩子们一个表达的机会,作为语文学习,并不仅仅是理解,不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要能够将自己的理解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因此设计了一个随机采访环节:
你摘花瓣时动作那么轻,为什么?
——怕碰坏了整朵花。怕花瓣上的露珠被碰落。
你俯在花前闻到了什么?心里怎么想的。
——多美多香的花呀!妈妈闻到了一定很高兴。
为什么要摘有露珠的花呢?
——让妈妈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一片小小的花瓣为什么要用双手捧着?
——怕花瓣上的露珠滚掉。怕那花香散了,妈妈闻不到。怕把花瓣弄坏了,就不美了。
跑这么快干嘛?
——想让妈妈早点闻到花香,妈妈的病就早点好。
教学中,甚至有一个孩子是这样回答的:妈妈躺在病床上,如果我出来时间太长的话,妈妈会着急的。——瞧,多么善于为妈妈着想的孩子啊,虽然她人出来了,但是心里却时时记挂着妈妈,这就是对妈妈最深的爱啊!
应该说,质疑及解惑环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很好地解决了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的解决不就是课堂实效性的最好体现吗?
当然,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教师适时恰当的评价,比如一些恰如其分的语言文字训练设计,比如对于课堂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捕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总之,要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关键是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心中有底;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才会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有效的,就如《花瓣飘香》一文,学完课文以后,花香才会真正氤氲到孩子的心中。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