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勇,周元超,杨宗宇,薛志慧
研究选择高校体育专业男生进行试验,从柔韧素质的各项指标入手进行分析,得出理论依据,探讨瑜伽运动对柔韧素质各方面的影响,以更好地指导其进行有效的健身锻炼。
1.1 研究对象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与研究生中的60名身体健康的男性志愿者。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优秀研博论文及国内外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理论支撑。
1.2.2 实验法
1)分组。将60人随机分为A、B两组(各30人),A组进行瑜伽锻炼,B组进行慢跑练习。
2)实验安排。A组以瑜伽为主要练习手段,每日在瑜伽指导员的带领下练习。先进行两天基本训练,待动作和呼吸要领正确掌握后进行试验训练[3]。①锻炼频率:2次/d;②锻炼时间:90 min/次;③运动强度:锻炼时的运动强度控制在心率90-120次/min之间。练习过程中依据练习者的不同情况来调整运动量和时间,练习时要求身心调和及运用心理意念来导引身体的伸展、呼吸和放松,形意相合、循序渐进[4]。B组以慢跑练习为主要手段[5]:①锻炼频率:2次/d;②锻炼时间:45 min/次;③运动强度:锻炼时的运动强度控制在心率120-150次/min之间[4]。
1.2.3 测量法
采用体育院校全国统编教材《体育测量评价》和高等学校教材《体育测量与评价》中介绍的测量细则进行柔韧性的测量[6]。测量内容:①前后劈腿纵叉(要求:两腿保持伸直,与躯干在同一垂直面上,下滑时不得弹震,量尺读数即为成绩);②肩臂上抬(要求:测试者始终下颚着地,记录量尺读数,成绩=右臂长-上抬高度);③转肩(要求:测量受试者肩宽,两手正握皮尺,要求:左手虎口与尺的零端处对齐,成绩=握距-肩宽);④俯卧仰体(要求:后仰至最高点时,保持1-2 s的稳定,成绩=坐高-后仰高度);⑤后屈体造桥(要求:肘、膝关节尽可能伸直,成绩=脐高-桥高);⑥坐位体前屈(上体不得左右摆动或前后弹振,双手不得离开引尺,成绩=引尺读数)。同时使用CYBEX EDI320关节角度测试仪测量受试者多种条件下的关节角度[7]。
1.2.4 数理统计法
2.1 训练前后的柔韧性变化
经过25周的训练,瑜伽与慢跑两组柔韧性均有改变(改变率分别为:64.08%、30.39%),改变幅度瑜伽组大于慢跑组。
2.2 组间变化比较
实验前后两组所测结果比较,瑜伽组(改变率64.08%)高于慢跑组(改变率为30.39%),慢跑组与训练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瑜伽组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极具显著性(P<0.01)(见表2)。结果表明瑜伽练习和慢跑均对身体柔韧性具有良好影响,其中瑜伽练习效果优于慢跑运动。
表1 慢跑组训练前后各项柔韧性变化±s)
表2 瑜伽组训练前后各项柔韧性变化±s)
柔韧性指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及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和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是身体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8]。柔韧性的提高可减少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动作幅度突然加大而引起的肌肉关节的损伤[9]。表1、表2可看出,慢跑锻炼组的纵叉、肩臂上抬、坐位体前屈、转肩、俯卧仰体、后屈体造桥训练前后六项指标与实验前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瑜伽组与实验前所得数据对比均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可见,瑜伽对关节柔韧性有很大的提高。在柔韧性提高效果方面,瑜伽比慢跑占优势,主要由瑜伽的动作性质所决定的。瑜伽姿势与慢跑练习动作不同,它不涉及快速或用力的运动,也不引起高频率粗重的呼吸。相反,瑜伽姿势是做得很缓慢、步骤很分明,尤为突出的是各种姿势都是以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抻拉肌肉为外在形式的[10]。练习者在做每一项瑜伽练习时都是让肢体放松,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某项练习对其身体各部分所产生的感觉上。在身体部位极度放松的情况下,牵引各关节、肌肉韧带所产生的抗力相对较小,即不会产生牵张反射[11]。因此,各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增大,身体的柔韧性随之提高。
研究结果表明,瑜伽锻炼及慢跑均对高校男生柔韧各项指标有积极作用,但瑜伽的效果比慢跑明显,且没有副作用及各种损伤。因此瑜伽运动在高校男生所选运动项目中具有一定推广价值,应摒弃瑜伽只适合女性的运动观念。
[1] 沈维德.瑜伽健身术[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
[2] 阎 珏.大学女生练习瑜伽前后身体形态、心肺功能及心血管系统的比较[J].健康与生物医药,2011(3).
[3] 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手册[S].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4] 陈启明.运动医学与科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5]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 邢文华.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
[7] 张传森,杨向群,刘亚国.人体系统解剖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
[8] 廖 玫.瑜伽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 (3).
[9] 陈莉红.高校瑜伽形体选项对女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1).
[10] CEF Hart,BL Tracy.Yoga as steadiness training: effects on motor variability in young adults[J].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8.
[11] 熊 炎,刘买如.不同类型瑜伽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及心血管功能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