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 超
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虽已取得斐然成绩,群众性体育活动得到蓬勃发展,国民体质与健康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众多体育专家学者对不同职业群体的体育健身活动状况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进行了大量调查与跟踪研究,但对决定国家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水平程度的一个重要支撑群体——专业技术人才的体育投入研究少之又少。一些成果研究对象仅局限于高校专业技术教师,研究范畴多集中于体育健身、体育消费等领域,并没有将专业技术人才体育投入作为一个专项系统进行研究。如在体育活动中进行的包含财力、物力、精力、智力、意识等多种投入要素在内投入的广度、泛度、深度状况如何?在体育投入中有哪些行为特点和发展规律?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基于上述研究需要,文章依据《我国群众体育投入评价指标体系》[1],编制了《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体育投入现状调查问卷》,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体育投入状况,旨为河南省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研究发展专业技术人才群体体育工作以及为从事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准确的科学数据与实践参考。
投入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于1933年提出,源于经济学领域投入产出法,是经济系统各个部分之间表现为投入和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专业技术人才体育投入是借鉴经济分析法则中的投入产出法[2],因此文章对专业技术人才体育投入的界定是在促进群众性体育运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满足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多层次多方面体育文化需求为目的,专业技术人才个体所进行的包含财力、人力、精力、智力等投入要素在内的直接、间接、智力多种形式体育行为总和统称专业技术人才体育投入。
3.1 研究对象
运用社会学与现代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将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体育投入作为一个体系进行研究。在河南省范围内抽取7个省辖市。被调查的群体地域分布为:郑州、开封、洛阳、新乡、安阳、许昌、南阳。主要包括教学类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农业类的农牧师等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卫生技术类人员;经济类的经济师、经济员;工程技术人才;会计类的高级会计师、会计师等专业技术人才。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体育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书籍,依据研究内容在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及体育资料室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20余部(篇)。
3.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多阶多次分层抽样方法,在河南省范围内抽取的7个省辖市、15个市辖区、10个县,调查样本含量10 505人,回收问卷10 369份,回收率98.7%,其中有效问卷10 110份,有效率回收率97.5%。经两轮专家确定其信度与效度分别为0.85、0.87,符合课题研究要求。
3.2.3 访谈法
走访部分企业或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技术人才,就研究所涉及的专业技术人才体育投入相关问题与其面对面访谈,并对第一手资料信息进行认真记录、整理和分析。
3.2.4 数理统计法
对获取的全部数据录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和处理。
4.1 直接体育行为调查与分析
专业技术人才体育投入中直接体育行为主要表现在其参与体育锻炼时所投入的频度、时间、强度等方面[3]。
从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参与体育锻炼频度的分布情况看,从不锻炼的仅占12.16%, 1-2次和3-4次的达84.50%(见表1)。从专业技术人才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看,专业技术人才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少于30 min的较高,达46.63%,在30-60 min的占43.18%,在60-120 min与>120 min的比例均较低,仅占8.55%、1.64%(见表2)。从专业技术人才每次锻炼的强度来看,主要采用中等强度,占被调查总数的55.12%(见表3)。对专业技术人才每周是否有固定锻炼时间的调查发现,专业技术人才每周有固定锻炼时间的人数比例占37.81%。调查数据表明,由于专业技术人才统属于文化层次较高的脑力劳动者群体,所面临的工作压力较大,工作时间比普通人群多,身心透支远大于普通人群,故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体育的功能与锻炼价值,另外他们也有条件决定能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去从事体育锻炼。但从调查中也不难发现,目前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少于30 min的人数比例较高,且每周有固定锻炼时间的人数比例较低,表明大多数专业技术人才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参与锻炼的时间具有机动性强、波动性大等特征,这与其工作性质密切相关。对影响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调查发现,首要因素是“缺乏公共体育设施”,占53.46%,其次是“缺乏组织指导”,占33.23%。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国家虽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全面筹建的全民健身工程但仍不能满足广大居民体育健身需求。另一方面,社会性群众体育健身组织网络形成尚不完善,在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前提下,有充分挖掘潜在的体育锻炼能力,积极塑造适应自身锻炼特点的体育健身行为,无法指导自身进行体育锻炼。
表1 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一览表
表2 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每次锻炼持续时间一览表
表3 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每次参加锻炼强度一览表
4.2 间接体育行为调查与分析
专业技术人才间接体育行为主要从体育消费、健身项目、运动技能和健身场所选择上的投入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虽然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经济收入近年来持续增加,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年体育消费水平比以往有较大提升,从本次调查结果分析专业技术人才年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比率较低,占被调查总数的15.09%,大部分年体育消费主要集中于101-500元,占52.72%,501-1 500元的占17.93%,1 500元以上的达14.26%。数据表明,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的体育消费投入意识在逐渐增强,通过消费投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高消费群体在逐渐增多(见表4)。从专业技术人才参与体育消费类型调查结果来看,目前仍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占被调查总数的53.47%。
表4 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年体育消费一览表
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在健身项目投入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喜欢参加的健身项目排前三位的依次为乒乓球(47.64%)、羽毛球(31.25%)、篮排足球类项目(23.44%)。从目前专业技术人才所选项目看,能依据自身的工作性质、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工作环境等特性来选择适合自身锻炼的健身项目,对既能体验到健身乐趣,又能体现出竞技水平的健身项目参与率高,对有氧运动或讲求技术难度的健身项目参与率较高。
对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掌握运动技能状况的调查显示:拥有1-2项运动技能的人数比例达到63.97%,拥有3项或3项以上运动技能的占20.96%,没有一项运动技能的人数比例占15.07%。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运动技能掌握情况良好,但仍有少部分群体没有一项运动技能,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从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选择体育活动场所来看,以单位健身场所为首选,占34.92%;其次为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占20.63%;在公园空地进行锻炼的占14.29%。调查结果显示,到收费体育场馆健身人数比例较低,仅占4.76%,表明在体育消费上的投入与自身经济收入并非成正相关。同时到学校体育活动场所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也不高,占7.52%,说明河南省大部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利用率较低,除满足学校日常体育教学工作和学生余暇体育活动外,对社会大众并没有完全开放或根本不开放,导致部分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在双休日、节假日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因此,学校周边群众体育设施资源匮乏的局面也是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4.3 智力体育行为调查与分析
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智力体育行为主要从平均每天收看体育节目、浏览体育网站、阅读体育报刊杂志时间等方面进行调查。
从平均每天收看体育节目、浏览体育网站、阅读体育报刊杂志时间看,平均每天收看体育节目时间多集中于<15 min或15-30 min,分别占35.44%、29.11%。平均每天收看体育节目时间在30-60 min的人数比例为15.18%,>60 min的占3.81%。从不收看体育节目的占16.46%(见表5)。平均每天浏览体育网站时间仍多集中于<15 min或15-30 min,分别占39.29%、23.81%,>60 min的人数比例为5.96%,每天从不浏览体育网站的人数比例达21.42%(见表6)。平均每天阅读体育报刊杂志时间在<15 min或15-30 min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7.69%、26.15%,>60 min的占6.17%,但从不阅读体育报刊杂志人数比例达30.76%,明显高于从不收看体育节目和浏览体育网站的人数比例(见表7)。
表5 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收看体育节目时间/天一览表
表6 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浏览体育网站时间/天一览表
表7 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阅览体育报刊杂志时间/天一览表
从调查结果不难发现,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的关注是积极的、高涨的。关注方式呈多样化,由于现在电视、网络传播体育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同时方便、快捷,关注的趋势是通过收看电视、上网浏览体育信息的方式将逐步替代阅览体育报刊、杂志等传统关注方式。
1)以社区体育为依托,单位、家庭体育为基础,加快专业技术人才体育人口快速增长。将每周体育锻炼3次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时间持续30 min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以上的称为经常体育锻炼的人[4]。但在调查中,目前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从不锻炼的人数比例占12.16%,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少于30 min的人数比例较高,达46.63%,并且每周有固定锻炼时间的人数比例较低,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没有一项运动技能的人数比例占到15.07%。本研究认为,专业技术人才体育发展应依托社区体育,以单位体育、家庭体育为基础,因为社区是政府的一个基层单位,而单位、家庭又是社区中一个构成单元,它们是专业技术人才体育人口增长的必然渠道,所以社区体育、单位体育、家庭体育三者应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为促进。如应建立健全有效的领导管理体系[3,4],即本社区体育指导小组、单位体育协会、家庭体育协会。社区体育指导小组要充分发挥单位、家庭体育协会的功能,深入挖掘专业技术人才体育骨干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而单位、家庭体育协会要积极组织和动员的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到社区体育中去,长此以往可以带动更多的专业人才投入到体育健身中去。
2)制定合理的体育劳务和服务消费品价格,逐步调整专业技术人才体育消费结构。目前我国居民体育消费趋向正处于由实物型体育消费向劳务型体育消费过渡时期,因此应针对专业技术人才,根据他们的年龄、职业、经济收入水平和不同消费需求,研发、生产不同层次体育劳务消费品,以满足这一层次消费者需求。如制定合理的体育劳务消费品价格,遵循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并结合目前的体育消费程度实际,吸引更多的专业技术群体消费者接受体育健身指导,进行健康咨询消费,经常观赏高水平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只有不断注重培育体育劳务和服务消费品市场,才能逐步调整他们的体育消费结构。
3)继续加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解决公共体育设施不足的矛盾。调查发现,影响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是“缺乏公共体育设施”,到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参加锻炼人数较低,同时到学校体育活动场所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也不高。这充分表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居民体育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群众体育投入意识不断加强,广大居民对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需求愈加强烈。面对公共体育设施不足的矛盾,国家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如充分利用国家体育彩票公益金逐年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投资数量,大力支持企事业单位、集体修建便于本单位职工健身的非盈利性锻炼场所,积极鼓励个人以赞助、捐赠的形式兴办公共体育场馆。但如果仅靠国家、单位、集体、个人多元投资模式来兴建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尚不能彻底解决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不足的矛盾,仍需运用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和有效的市场管理模式加以调控,如将群众性体育活动尽可能依托大、中、小学校及企业、单位体育场馆设施进行健身活动,这需要各主管系统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企业、单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将清晨、傍晚、双休日、节假日等居民习惯的时间让其从事体育锻炼,这将极大缓解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不足的矛盾。
4)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自身队伍建设,大力开发群众体育人才资源。本次调查发现,影响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参加体育锻炼的次要因素是“缺乏组织指导”,所占比率达到33.23%,所以应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自身队伍建设,大力开发群众体育人才资源。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为全民健身运动服务的践行者之一,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条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服务全民健身运动中不仅担负着组织管理者的责任,还担当着技能传播者的角色。自1994年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以来,目前我国已超过70万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于全民健身运动[5]。但是,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日益增长的需求,
仅靠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已无法满足我国群众体育健身的需求。因此,在大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自身队伍建设的同时,需大力开发群众体育人才资源,以弥补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的现状。
1)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体育投入中直接体育行为表现喜忧参半,喜的是目前从不锻炼的人数比例较低,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在30 min以上的人数比例较高,每次锻炼的强度主要采用中等强度。忧的是目前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少于30 min的人数比例较高,并且每周有固定锻炼时间的人数比例较低,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
2)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年体育消费水平比以往有较大提升,体育消费投入意识在逐渐增强,高消费群体在逐渐增多,主要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健身项目投入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喜欢参加的健身项目排前3位的依次为乒乓球、羽毛球、篮排足球类项目。从选择体育活动场所看,主要以单位健身场所为首选,运动技能掌握情况良好,但仍有少部分群体没有一项运动技能。
3)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的关注是积极的、高涨的。关注方式呈多样化,主要是通过收看电视、上网浏览体育信息等方式进行关注。
[1] 孙文琦.我国群众体育投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5).
[2] 孙文琦.群众体育投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5).
[3] 刘青建.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状况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3).
[4] 江崇民,张彦峰,蔡 睿,等.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分析[J].体育科学,2009,29(3).
[5] 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超70万考核激励机制待健全[EB/OL]. (2012-02-14).http://sports.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