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业修
(作者为江苏省泗阳县政协副主席)
2013年3月,李克强当选国务院总理后,曾在中外记者会上表示:“要用简朴的政府来取信于民,造福人民,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
这掷地有声的关联用语,是语言搭配上的一种捆绑吗?不是,是语意表达上的一种递进吗?也不是。那是什么?笔者认为,是一种鲜明的态度、一种庄严的承诺,更是一份历史的责任与担当。既如此,政府的“紧日子”究竟应该如何过呢?
半年多下来,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并看懂了中央政府过“紧日子”的线路图。首先,是约法三章:在本届政府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
接着,又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对2013年一般性支出统一按5%比例压减。与此同时,还对各级领导干部公务用车的配置标准、办公用房面积标准等做出明确规定……
这个线路图的剑向所指很明确,主要是压减“三公经费”。所采取的压减措施也很实在,一环紧扣一环,一步紧逼一步,可谓招招见功,招招见“血”,真正体现了“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的全新执政理念。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要实现“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施政目标,不仅需要政府出台保障性政策,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财政投入。而在我国,财政资金的流向又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提供行政经费;二是保障民生。
这就如同一块蛋糕,总量就那么大,切给政府开支的份额小一点,分给民生的份额就会大一些,相反亦然。因此,要想不断增加民生蛋糕的份额,就必须下决心在“三公经费”上动刀子,这样,才能把省下来的钱尽可能多的投入到民生中去。
现在,可以说,中央已经做出了样子,作为地方政府而言,应如何跟进,形成上下一盘棋的格局,过好“紧日子”呢?笔者认为,关键要把好三关。
首先,要把好预算关。各地、各级政府应从预算控制入手,切实按中央的要求,从上年预算中把5%先“砍”下来,以形成“钱紧”的倒逼机制,逼着那些大手大脚惯了的政府官员,必须学会“量体裁衣”过“紧日子”。
其次,要把好支出关。一方面,要把审批权关进笼子,支出什么、支出多少,不能由一个人说了算,必须经理财小组审核方可入账。另一方面,要把压减办公楼和业务用房建设及修缮支出、会议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差旅费、车辆购置和运行经费、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经费等作为重点,以切实减少“三公经费”的支出。
再次,要把好监督关。实践证明,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多年来,“三公经费”之所以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支出不公开,不透明,缺乏阳光的照晒。
因此,要压减“三公经费”,就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定期将政府的“三公经费”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公布,使其曝晒于“阳光”之下,接受群众的检验和监督。这样,才能促使政府真正把钱用在明处,切实以自利性支出的减少,换民生蛋糕份额的增加,以政府的紧日子,换人民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