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中林徽因的音乐形象与演唱分析

2013-12-16 05:09刘佳蓉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10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艺术形象林徽因

刘佳蓉

【摘 要】《再别康桥》本是诗人徐志摩在游学剑桥之后,故地重游时所作的一首诗歌。陈蔚根据徐志摩人生中一段阅历,作了题目为《再别康桥》的歌剧。该剧只设计了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陆小曼四个主要角色,其中林徽因是该剧的重要角色之一,也是笔者所要着重讨论的对象。林徽因是个才貌兼备的女子,也是徐志摩在剑桥一瞥后的挚爱,其本身有着文人的雅静和少女的热情,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笔者在梳理歌剧《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故事内容、音乐形象特征等方面的基础上,主要聚焦于歌曲《一首桃花》来试探林徽因的音乐形象以及演唱分析。

【关键词】歌剧;《再别康桥》;《一首桃花》;林徽因;艺术形象

背景

歌剧《再别康桥》由剧作者陈蔚创作,全剧只设计了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陆小曼和旁白(以泰戈尔、金岳霖、胡适三者身份出现)五个角色,是一场 “小剧场”歌剧。本剧主要讲述了八十年前的几位知识分子的爱情,歌剧采用的是抒情与戏剧相融,咏唱与话白交替,张弛有度的布局结构使歌剧更显血肉。全剧一共使用了“墓地游吟”、“天坛同台”、“再别康桥”、“沉沦上海”、“双清重逢”、“挣脱泥淖 ”、“白日飞升”及“人鬼情未了”八个部分来呈示整部歌剧发展。

林徽因(1904.06.10--1955.04.01),原名林徽音,祖籍福建闽侯。她有良好的出生和出众的修养,同时也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人物:她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她多才多艺、美丽超群;她知书达理、不坏人家庭,在徐志摩的热烈追求下仍能全身而退、默然离开;她重情重义,即使知道金岳霖、徐志摩对自己的热爱,也不会太近或太远,与之成为纯洁挚友;她一生清洁,与丈夫梁思成互相扶持、共同奉献、共偕终老。剧中只有二位女性角色——陆小曼,林徽因。陆小曼的挥霍无度、任性傲慢犹如妖艳的牡丹,也正是这朵牡丹,衬托出林徽因如“一首桃花”般的脱尘,她是一切美好的象征。

1.林徽因的音乐形象

林徽因是本剧的重要人物之一,作者采用重墨刻画林徽因人物,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到充分展现,感情得以尽情抒发,令其戏剧形象在整部歌剧中非常突出。作为中国近代高雅知识女性代表的林徽因,其音乐的性格特征雅淡、静幽、清纯、明亮的抒情文人气质为主。主题的首次陈述被选用了小提琴独奏(伴有男性化的大提琴衬腔和流动性的钢琴音型)。而林徽因主题主要是体现在歌曲《一首桃花》里,也是本文着重要讨论的本体:

1.1 诗词《一首桃花》本体分析

林徽因是爱美的,一生懂得美、欣赏美、追求美。歌曲《一首桃花》的歌词采用于林徽因的同名诗词,表现出了诗人眼下的“桃花”美。诗歌有着丰富的乐感,体现在字和词的叠用上: “朵朵露凝的娇艳”“瓣瓣的光致”,这两组叠字跨行而用,在诗人的心境上添上了浓浓的滋味,更给诵读的人以无限遐想。递进式回环则有助于准确表达出诗人心绪的起伏变化。如:“是”、“又是”、“看”,四字层层紧扣,所产生的则是由慢到快、由轻柔到凝重、层层推进的诗画效果。

林徽因的诗歌中对 “意境”的营造是不遗余力的,诗人选取 “桃花”,用“一树的嫣红”、“朵朵露凝的娇艳”、“一瓣瓣的光致”描绘出它高贵的静态美;用“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绘出它美丽多姿的动态美。“桃花”在诗人的笔下被刻画得生动、妩媚、多情,看似犹如桃花般娇嫩的青春少女一般,其实是因为诗人心中有着春天般的热情。我们不难解读到诗人敏感多情的内心,在这个“桃花园”中,诗人不单是一个风景描绘者,更是一个曼妙少女,她通过桃花的美艳,在释放自己的灵魂。

1.2 歌曲《一首桃花》音乐分析

由周雪石谱曲的艺术歌曲《一首桃花》对林徽因的形象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曲一气呵成,婉约却不失大气。可分为三个部分:

前奏:主题也就是在此出现。前奏部分是小提琴的独奏,伴有男性化的大提琴衬腔和带有流动特性的钢琴伴奏音型。徽因主题的曲调以切分上行八度大跳后接下行三度回落为特征,切分上行八度大跳显出“公开爆发”的特性,下行三度回落则体现出“委婉叹伤”的表情信息,两者相结合表现出徽因形象中纯净、多情而略带忧郁的一面。

第一部分:“桃花,啊桃花……像是春说的一句话”这两句的音高线条走向平稳,节奏舒缓,歌唱起来十分的口语化。

第二部分:“朵朵露凝的娇艳……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 生姿的顾盼”。音乐开始起伏,八度的大跳体现出歌者情绪的波动并藉此调整了音区,层意在托起情绪,营造此段落的高潮,接下去旋律的向下走向则体现出林徽因文人的个性,内心澎湃却不张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部分:“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调性发生改变,从原来的小调进行到了明朗的大调,音区进行了调整意在托起情绪,营造此段落的高潮。整个段落重复了一次,只在最后一句的结束上作了修改,也是非常恰当的:歌曲发展到此,只是一次的高音帮衬高潮是明显不够的。两句歌词的重复一点都不显得突兀,相反互相之间衔接得恰到好处,最后的落音重回主音。

2. 塑造林徽因形象的演唱技术分析

案头关于歌剧《再别康桥》相关背景、林徽因戏剧音乐形象的分析和研究,是演绎林徽因角色的根本依据和基本要求。演唱者要根据这些必须的案头工作,充分发挥声乐演唱中所需要具备的各种技能,加上文化底蕴、艺术修养,方能准确地表达出音乐意图和作品人物的内涵。

2.1 气息的控制与音色的变化

这首歌抒发的是桃花开放后,迎着春时的娇羞和摇曳生姿的动态,在第一部分的演唱中,可以借鉴通俗唱法中的气声,叹息着来唱,做到声音弱而气息不浅。如此的开场,给人以亲切感,表现出呵护着桃花一般,珍惜而贵重着桃花。

第二部分是第一次小高潮,演唱可稍加气息凸显气势,但不可放得太开,从“柔的匀的吐息”到“生姿的顾盼”又回到气声唱法,“呵护”着唱。

第三部分是全曲最高潮部分,感情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宣泄,让人感受到桃花的美姿不断的增长,而作者的内心也充满欢喜。“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中的看、那两字是长音,这一句是逐渐加强的力度,处理好这一系列的力度变化以及声音的控制,就需要大量气息的支持。轻吐字头,随着声音越来越强,气息越来越饱满,情绪也越来越高涨。但是情绪并不是如热烈的歌曲一般的奔放,诗人是一个十分自制的人,有着少女的情怀,但是理智又使她不断压抑控制住自己狂放的状态。所以两次叠着的高潮过后紧接着又回到柔情似水的开头段落的情绪,珍贵着吟唱到最后的结束。

在整首歌曲中,气息的控制是很重要的。根据歌剧人物形象的特征,不可太过外放,所以气息要收着稳住唱;又不可太过含蓄。女高音音色要明亮、高亢、纯净,声音坚定结实,但不能太冲。这对歌者的气息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2.2 语感的把握与语言的处理

歌曲的前半部分处于中低声区,如果全部用“歌唱的感觉”去唱这两部分,势必显得生硬而没有意境。演唱时自然用诉说的感觉演唱,注意语言的亲切感,这样能更自如地表现出桃花初开时的娇媚。轻吐慢放,把每个字都说得很圆润很美,交代清楚。注意气声的运用,仿佛花儿捧在手心,需要呵护着一般的吟唱。

演唱第三部分的高潮时,“看”“那”两字由弱到强的处理,字需要重点突出,清晰有力地吐出字头,“一瞥”要唱得轻巧而亲切,“一瞥多情的痕迹”运用气声开始,慢慢把后面的字推出来紧接第二次高潮;而第二次“一瞥多情的痕迹”则要回到开始演唱时的亲切,但是力气和强度要强于开始的部分。

2.3 肢体语言与舞台表演

在歌剧表演中,需要歌唱演员运用歌声和表演相结合从而来展示人物的艺术形象,光演不会唱不行,光会唱不会演也是不行的。恰当、符合剧情、大方自如的形体与动情地歌声完美结合才能更好地将作品人物和人物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传达出来。

3.总结

林徽因是一个具有文人本质、少女情怀地女子,如出荷花般清新脱俗,如梅花般坚忍不拔、更如桃花般娇羞多姿。她的人物性格特征鲜明,看似柔弱,实际是非常有主见有想法的新时代女性。她的这些气质都体现在举手投足的动作和表情眼神神韵上,因此她的眼神应该是温柔、多情却又坚定的,她的仪态忸怩作态如市斤之女一般,举手投足在她身上都是婉约地、大方地、得体地。表演者需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这样一位才貌兼备的女子展现出来。

歌剧的表演一定需要有这种真实的艺术设计及内心、动作、神态的表演,才能产生较好地舞台效果,使观众完全融入剧中,激起人们对林徽因人物的共鸣。在歌剧演出时,表演者注意到舞台的整体感。将准确地站位、走位、姿势变化都要考虑周全,如此便可更好的演绎歌剧中的人物,提供更好的视听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承宙. 音乐的诗诗的音乐——喜看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 人民音乐. 2003年07期. (doi: 10.3969/j.issn.0447-6573.2003.07.003).

[2]熊延柳. 论林徽因诗歌的意境美. 名作欣赏. 2011年02期.

[3]张璟.论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中女高音林徽因的艺术形象及唱段演绎. 西安音乐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doi: 10.7666/d.d142375).

[4]高文翔. 无辜的爱 幸运的诗——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经历及爱情诗写作.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11年01期.

[5]段淑芳. “云的留痕,风的轻歌”——林徽因诗歌世界管窥. 安徽文学. 2009年03期. (doi: 10.3969/j.issn.1671-0703.2009.03.003).

[6]彭志敏. 探索·选择·思考——关于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音乐创作.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doi: 10.3969/j.issn.1003-7721.2003.01.004).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艺术形象林徽因
林徽因和八个飞行员的情谊
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林徽因的美,都在这里
青草更青处——《再别康桥》赏析
岸然的形象?唯美的语言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浅谈艺术歌曲中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关系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研究
论《再别康桥》诗歌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