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关系研究

2013-12-16 11:40张广海张华勇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山东半岛集中度经济区

张广海,张华勇,刘 佳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一、引 言

山东是我国的海洋经济大省,具有资源富集,地位突出等区位优势。上个世纪90年代,实施“海上山东”战略以来,山东的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面。2009年4月,胡锦涛视察山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19]。

同年8月国家海洋局与山东省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4月国务院批准山东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之一,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逐渐成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山东省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两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km2,陆域面积6.4万 km2。为了数据获取方便,本文将整个滨州市纳入到研究范围。研究对象涉及山东七个沿海地级市和其管辖的41个县及县级市,经济区面积6.8928万km2,占全省面积的43.6%,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996.81亿元,占全省49.8%,2010年末总人口3588.62万人,占全省36.9%。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交通便利、设施完善,是我国大陆地区距离日本、韩国最近的地区,其对于我国参与东北亚的政治、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山东省潜力最大、发展水平最高、活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区,其以不到全省37%的人口创造了全省近半的经济财富。伴随着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将为整个经济区甚至全省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而随着发展和改革的深入,面临的挑战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揭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演变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为构建有序的空间结构,打造区域人口、经济协调发展的蓝色经济区提供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引入区域重心的概念和模型,对近10年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人口重心、经济重心进行计算并将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进行比较。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来揭示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演变规律,最后借助地理集中指数来反映各区域发展的协调度。

(一)区域重心模型

区域重心是衡量某种属性在区域总体分布状况的一个指标,其分布趋势可揭示属性在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20]。假设一个区域由若干单元区域构成,第单元区域的重心坐标为(Xi,Yi),通常在实际应用中,常把各行政区域的首府所在地设为区域重心的坐标。

式中:X、Y分别是某属性重心坐标的维度和经度;Xi、Yi为第i单元区域的维度和经度;Wi表示第i单元区域的某个属性值。

(二)地理集中度

地理集中度是表明各具体单元区域内要素空间分布情况。地理集中度指标在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集中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3]。计算方法见公式(2)和公式(3)。

式中:Rpopi和RGDPi分别表示某时间内第i单元区域内人口地理集中指数和经济地理集中指数;popi、GDPi、teri分别表示第i单元地区的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土面积;∑是计算某种属性在大区域内的累计。

3)结构思考力是期刊高级管理人员的必备技能。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学者罗伯特·卡茨曾指出,高效的管理人员应当具备技术性技能、人际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等3种技能。结构思考力是概念性技能中最重要的技能,有助于高级管理人员对遇到的难题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分析判断并制订对策方案,从而推动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包括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两部分[21]。空间数据来自国家基础数据库,包括山东省市县行政区划图和各市政府所在地坐标;属性数据主要通过查阅《山东省统计年鉴》(2001-2010)获得,部分来自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中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

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经济动态变化分析

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与经济(GDP),利用公式(1),得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地理重心和经济地理重心轨迹,并计算出二者之间的偏离距离。详见表1、图1。

表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与经济地理重心变动轨迹

图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演变轨迹

(一)经济区人口重心演变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重心的演变呈现波动变化,每年偏离距离从102m到4314m;由图1可以看出,人口重心总体上是微变,但2004-2005年和2009-2010年变化幅度较大;人口重心偏移方向总体上是向南,中间有一次向东北方向偏移了4314m,也是所有偏移中幅度最大的一次。

(二)经济区经济重心演变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重心位于几何重心的东北方向,每年平均移动14000m;经济重心的演变波动变化比较明显,偏移量最小591m,最大为2479m;从经济重心演变轨迹上来看,经济重心的偏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向南偏移阶段(2000-2002年),总共偏移2340m;向北偏移阶段(2002-2005年)共偏移6060m;第三阶段是带有东西波动的向南偏移(2005-2010年),共偏移7035m;经济重心总体上表现为西移。

(三)经济区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对比分析

根据表1和图1可知,人口与经济重心均有所偏移,且基本上每个阶段二者的主导方向保持一致,且人口重心的移动滞后经济重心的移动。总体上来看,二者都是经过由南向北再向西南方向的偏移过程;结合区域人口与产业政策分析可知,由于青岛、烟台和威海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获得了优先发展的机会,导致经济重心始终处于整个经济区的东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要实现整个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潍坊市作为经济区人口大市,其凭借后发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具有成为经济区外围沿海城市产业转移基地的潜力。

总之,人口、经济重心偏移方向总体上保持一致,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要大于人口重心移动,说明经济重心移动更具有敏感性,其移动的距离和方向远远超过了人口移动的规模和速度,见图2。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人口因素的变化较为复杂,如各地户籍制度、就业条件、环境状况等等。

图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历年人口经济重心分布图

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经济空间分布耦合关系

区域重心可从总体上体现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情况,但无法表达区域内各单元内部人口、经济耦合关系。为了把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区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本文应用地理集中度来进行分析。根据公式(2)、(3),分别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研究单元的人口和经济(GDP)的地理集中度进行测算,见表2。

表2 2000、2005和201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和经济地理集中指数

为了方便比较,运用公式(4)对表2计算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地理集中度分布格局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地理集中度总体上南高北低,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青岛、潍坊、日照,2000-2010年经济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并无较大的变动;青岛市人口地理集中度最高,并且继续表现出集聚的趋势,近十年来青岛人口集中度提高了36%,而其他城市增幅主要集中在15%左右;从经济区各市地理集中度和其归一化处理值来看,除了青岛、东营两最大值和最小值城市,其余各市的变化较为一致,都有弱化的趋势,如图3所示。这充分说明近10年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仍处于极化阶段,人口逐步向经济中心青岛市集聚的态势明显。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地理集中度分布格局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区域经济地理集中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青岛、威海、烟台、东营、潍坊、日照、滨州。总体布局为经济区东部沿海高,南北两端和中间内陆区域偏低。经济的空间布局符合经济区地理区位状况,青岛、威海、烟台分别作为山东省甚至全国面向东北亚的门户,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港口众多,青岛港是全国五大国际港口之一,具有万吨以上泊位25个,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个港口通航;烟台港具有万吨以上深水泊位19个,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港口直接通航;莱州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可与世界各大港口直接通航。和人口地理集中度变化相似,其空间布局相对稳定,近10年来基本上保持了这种发展态势;而从其具体数值来看,经济地理集中度的发展变化相对于人口来说变现的更为活跃,变化幅度远远高于人口集中度的变化幅度。青岛仍然是经济地理集中度最高的城市,威海、烟台、东营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发展较为均衡,但仍有向两极分化的趋势,见图3。

图3 经济区各市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归一化值变化趋势图

(三)区域人口与经济耦合特征

剔除地理尺度因素的影响,根据不一致指数公式(5),计算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的匹配关系,并分为三种类型: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相协调、人口集聚超前与经济集聚,见图4。

图4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经济耦合类型空间分布

据图4可知,青岛经济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其他城市,人口集聚程度滞后于经济集聚程度。东营市是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丰富的海洋资源,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相对于资源优势导致的经济高速发展,其人口水平一直处于经济区的最低水平,人口集聚远远低于经济集聚。烟台和威海为人口与经济集聚协调发展型,该类城市综合性较强、发展稳定,无论在人口还是在经济发展上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其余城市如潍坊、滨州等人口集聚程度高于经济集聚程度,该类城市在历史上就有人口集聚特点,但是由于区位条件限制和政策劣势等原因,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经济集聚能力不强。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重心始终位于人口重心的东北方向,反映了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分布之间的不平衡性,而从2004年之后偏离距离逐年缩小,说明这种不平衡性得到了缓解;人口重心的空间变化较经济重心更有规律性,经济重心的偏移幅度显著高于人口重心,因此出现了人口和经济互不协调的情况。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口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前者表现为南高北低,后者的高值区域普遍集中在经济区外围沿海地区;且从二者历年数据分析可知,经济区的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布局较为稳定,反映出经济区内部空间结构开始趋于稳定。不一致指数越小,区域的经济集聚越超前于人口集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区不一致指数最高值与最低值2000年相差3.6倍,2010年相差2.7倍,表明经济区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在逐步缩小;根据不一致指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划分为三类区域。

(二)建议对策

1.确立青岛战略核心地位,强化其辐射效应

青岛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集聚水平都高于其他各市,而其经济集聚仍高于其人口的集聚程度,因此青岛因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引进人才,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核心主导作用。青岛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滨海旅游胜地[22],而周边城市潍坊、日照的人均GDP都处于经济区的平均水平之下,因此,提高青岛市辐射带动能力对于整个经济区的发展,重要而紧迫。

2.提高区域合作水平,优势互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空间布局。一方面强调各地市发展定位;另一方面,注重区域合作。七个沿海地市应该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发挥比较优势,搞好区域合作。可将经济区进一步分为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和东营—滨州三大子区域。利用潍坊、日照的人口集聚高的优势,承接青岛的产业转移。进一步提升烟台、威海的中心城市地位,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为经济区的整体发展及一体化进程提供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东营市和滨州市应把握自身资源优势,合理扩大城市规模,着力建设特色海洋产业聚集区,打造环渤海地区新的增长区域和生态宜居城市群。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经济区一体化进程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空间布局表现出较稳定的发展态势,但也有两极分化的可能。政府应加大对弱势区域的扶持力度,使其缩小与较发达区域的差距;加大对有关方面的指导、监督和管制,搞好区域发展规划。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有必要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构,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部各行政区域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协调各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增强经济区的整体竞争力。

[1]王磊,段学军,田方,等.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9,29(10):1619-1623.

[2]樊杰,陶岸君,吕晨.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87-95.

[3]钟业喜,陆玉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2):195-200.

[4]陆大道,薛凤轩,刘卫东,等.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5-51.

[5]WEI Y.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9,23(1):48 -58.

[6]王绍刚,胡鞍钢.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1-131.

[7]刘卫东.我国省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历史过程分析(1952-1995)[J].经济地理,1997,17(2):28-32.

[8]安斯利 .J.科尔.1952年到1982年中国人口的急剧变化[M].美国全国学术出版社,1984.

[9]高向东.大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

[10]李建民,原新,王金营.中国人口转变地域差异的聚类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1(1):52-56.

[11]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125-136.

[12]王德,叶晖.1990年以后的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4(1):41-46.

[13]王维国,徐勇,李秋影.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定量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10(6):1-8.

[14]珊丹.深圳市人口结构分析与经济发展[J].西北人口,2002(4):10-11.

[15]贺菊黄.人口变动对经济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04(2):1-6.

[16]樊杰,陶普曼.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经济分析及省际发展水平差异[J].地理学报,1996,51(5):398-407.

[17]冯宗宪,黄建山.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J].经济地理,2006,26(2):249-254.

[18]徐月卿,李双成.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J].人文地理,2005,81(1):117-120.

[19]张广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战略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1(8):7-10.

[20]毕其格,宝音,李百岁.内蒙古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研究,2007,26(5):995-1004.

[21]徐艳艳,于洋.甘肃省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09(2):41-44.

[22]王志宪,吕霄飞,张峰.青岛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及发展对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7):802-806.

猜你喜欢
山东半岛集中度经济区
新广告商:广告业周期性在弱化,而集中度在提升 精读
保险公司资本结构、业务集中度与再保险需求研究
煤炭行业未来在提高集中度
近36年昌都市降水集中度与集中期时空变化特征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的研究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基于熵权法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