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的存在主义特征解读

2013-12-12 17:16齐燕茹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蝇王戈尔丁拉尔夫

齐燕茹

《蝇王》的存在主义特征解读

齐燕茹

《蝇王》是英国当代小说家威廉·戈尔丁最著名的小说,自1954年问世以来,在国内外文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更加奠定了这部文学作品的地位。本文拟从小说中隐藏的存在主义思想阐述这一主题,为文本提供思想上和哲学上解读的新视角。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探讨和研究该小说中的思想意识和人生哲学,对于更全面地理解作品对后现代人生活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蝇王》 存在主义 荒谬 自由 责任

存在主义哲学与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上世纪源起于西方的一种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由于其分支众多,很难用一个精确的定义来表达存在主义内涵。存在主义诸流派的共同特点大致可以概括如下:(1)存在先于本质。在存在主义看来,“存在”是人类将自己投身于社会,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自由选择的活动,正是通过这种选择,人的“本质”才得以体现。(2)所有的存在都是荒诞的。在这个世界上,上帝是不存在的,任何人和物的存在或者消失都是毫无道理的,不存在既定的善或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说道:“我们生于荒诞,死于荒诞。”(3)自由与责任。存在主义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生而孤独的,同时,萨特认为:“一个人是自由的而他人不是自由的,这是无法接受的和难以想象的。如果自由拒绝了他人,它就不再是一种自由。如果人们不看重他人的自由,那么一段时间表现在他们中的自由就会立即被摧毁。”(萨特:32)因此,存在主义所讲的自由不仅是指个人的自由,更是指全人类的自由。

结合以上存在主义的特征,具体来看,《蝇王》的存在主义特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人与人之间的荒谬的关系

在存在主义看来,荒谬既是一种事实状态,也是某些人对这一状态的清醒认识。“如果人们把人和世界分开看,荒谬既不在人身上,也不在世界上;然而,因为人的本质特征是 ‘存在于世界上’,荒谬到头来就与人的状况结合为一体。所以,荒谬首先不是某一简单概念的对象:是一种令人黯然神伤的顿悟作用向人披露了荒谬。”(萨特:11)

《蝇王》将场景设立在一个远离人类战争硝烟的孤岛上,那里有大海、果林,看似世外桃源,然而,孩子的生活却远非如此。小说重点刻画了拉尔夫、猪崽子、西蒙、杰克这四个人物,其中猪崽子善于思索,为拉尔夫的领导出谋划策;他提倡手持海螺的人才能发言,并用生命捍卫民主。然而,他的智慧和民主却并没有为他赢得爱戴,他备受嘲弄,就连拉尔夫也无视他的存在,当他去找杰克要回眼镜时,却被罗杰翘起的石头砸入大海,而他手中民主的象征——海螺也随他一起粉碎了。西蒙是善良的代表,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基督徒式的人物”(魏颖超:77),他主动为年幼的孩子摘果子,帮助拉尔夫搭建帐篷,并勇敢地上山查看“野兽”。然而当他发现野兽不过是飞行员的尸体并要把这个真相告知担惊受怕的孩子们时,却被癫狂的孩子们当做野兽打死了。小说中的拉尔夫作为理性的代表,他始终坚持点燃火把才是在岛上生存最关键的事儿,并主张大家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搭帐篷,建厕所。然而,他却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他虽然位居首领,却毫无实权,将岛上治理得一塌糊涂,最后竟然参与了对西蒙的谋杀。而杰克则是邪恶的象征,他从一开始就觊觎拉尔夫的地位,虽然他表面上是在为大家打猎,实际上却在利用大家对物质需求的心理,逐渐夺取领导权。最后成立了自己的部落后,他又利用大家对野兽的恐惧,杀害同胞。

小说中的孩子们在荒岛上的存在关系是荒诞的,他们互相敌视、摧残、仇杀,几乎每个人的生存自由都受到他人的限制,“我”的存在对于“他人”而言是多余的,“他人”的存在对于我而言就像是地狱。正如萨特所说的“我们生于荒诞,死于荒诞”(萨特:227)。

二、人的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的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他把人生看成一系列自由选择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生是没有什么本质可言的,只有在存在的过程中不断地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塑造自己,才逐渐造就了自己的本质(吴岳添:81)。

1983年,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颁奖委员会这样评价戈尔丁:“他的小说用明晰的现实主义的叙述艺术和多样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人类的情况。”这一评价在《蝇王》这一小说中体现得最为突出。在故事的前半部分中,作者给我呈现了一个世外桃源一般的美好世界。孩子们选举了拉尔夫作为领导,制定了诸多规则,有序发言,点燃火把,搭建帐篷,采集捕猎。如果大家始终按照拉尔夫的安排,各行其是,故事的结局肯定是皆大欢喜,每个孩子都是机智勇敢、勤劳善良的象征。应该说每个孩子最初的生存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获得解救。然而随着“蛇一样的野兽”的出现,孩子们的选择产生了分歧。以拉尔夫为代表的一派坚持文明的生活方式,坚守火把,使用厕所,采摘野果,保护幼小;而以杰克为代表的一派却选择了更为原始的生活方式,杀野猪,唱歌谣,摒弃帐篷和厕所,倚强凌弱。于是,不同的行为选择暴露了不同的本质。拉尔夫一派是文明、民主、理性的象征,而杰克一派却成了野蛮、凶残的代表。

戈尔丁有意选取阅历少、内心纯洁的孩子们作为主人公,并将场景设在一座无人涉足、远离人类的孤岛上,就是为了更好地暴露人的本质。这种绝对自由的环境,正是存在主义所认为的自由。原本一样单纯无邪的心灵,最后为什么会暴露出截然相反的本质呢?原因就在于在物质、权利和理性、救赎的对比中,孩子们进行了不同的选择。存在主义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选择,只有在自由的情况下进行的选择,才能确定人的本质。杰克和拉尔夫正是由于不同的存在方式才导致了他们不同的本质。

三、自由和责任

萨特的存在主义认为“人可以做任何选择,但只是在自由承担的高水准上”(萨特:30)。萨特认为自由不仅要面对境况、面对他人,还要承担自由选择的责任——“人是自由的,自从人被抛进这个世界,他就要对他所做的任何事情负全责。”(考夫曼:309)

戈尔丁和存在主义一样十分强调人的责任,并且强调人的主动承担,强调人的主动性。“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后果是使人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且把自己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承担起来。还有,当我们说人对自己负责,我们并不是指他仅仅对自己的个性负责,而是对所有人负责。”(萨特:6-7)

《蝇王》暗示了人类进化的迷惘与困惑。如果说孩子们在杰克打到第一只野猪的时候拥护杰克是物质的引诱,那么,当他们放弃了火把则是理智的沦丧,而当他们杀害同胞之时则成了道德和自我的完全丧失。当他们在海滩上刺杀西蒙的时候,已经自觉成为权力机器中的一部分。最后竟然打算通过放火烧毁整个岛屿的方式杀死拉尔夫。假设最后军舰没有出现,那么会是什么结局呢?孩子们烧毁了岛屿,最终自己也必然葬身火海。这样的结局就象征了人类的毁灭。因此,正如存在主义所说的:“任何人的选择都是涉及全人类的,而不是我自己。”戈尔丁对人的责任的强调体现了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勇敢地预测未来战争的情形,戈尔丁毫不隐晦地表达了自己对自己所处时代和现行制度的不满,借以唤醒人们克服坐以待毙的消极情绪,认真反省自己,在捍卫自己自由的同时,为自己、为整个人类的未来负责。

作为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深刻地表达了戈尔丁对人性恶的探讨,这部写于二战后期的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政治寓意,更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结合萨特的存在主义特征,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戈尔丁的思想,即:人生是荒诞的,人只有在不断的选择中,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而每个人的选择都不是独立的,而是关乎全人类的。

[1]考夫曼.存在主义——从妥斯绥耶夫斯基到萨特[M].陈鼓应,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09.

[2]李钧.存在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3]萨特.存在与虚无[M].北京:三联书店,1987.

[4]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萨特.他人就是地狱.[M].关群德,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32.

[6]吴岳添.萨特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81.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猜你喜欢
蝇王戈尔丁拉尔夫
跟着拉尔夫闯世界
威廉·戈尔丁作品在中国译介中的问题分析
浅析《蝇王》人性命题的哲学意义
从“牯岭街”到《蝇王》:儿童之恶的文化思考
少年的回声
论文化视角在英文小说《蝇王》中的体现
性依存叙事曲
捕捉爱的摄影师
一个承诺
一个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