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美慧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学生工作部,广东 广州 51022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认知情境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自觉的基于特定的情境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通过情境互动,从而实现知识的生成性、建构性、个体性,达到个体的价值认同和意义实现。本文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州市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商学院、广东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等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做了抽样调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认知情境创设进行调查研究。此次调查发放问卷590 份,有效回收565 份,回收有效率为95.8%。其中男生311份,占55%;女生254 份,占45%。在此基础上,还对优秀教师、个别学生乃至个别问题进行谈话调查。
图1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总评价
图2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评价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显示,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总的评价(如图1 -2):大部分都是满意和基本满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满意的分别仅有11 人和22 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已经开始重视认知情境的创设,而且主动结合现实生活创设相关的认知情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情境创设已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已经打破传统的教学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及互动的学习交流过程,教学过程转变成师生对话交往、合作学习的过程 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的多项选择(图3 -4)中: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互动、单向地讲授课本知识及仅停留于课本知识、讲课没有吸引力这两项中所占比例4%和5%,这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和谐与融洽。在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中虽然讲授式仍然占最大比重,但是其他几种如互动、团队、实践、对话等多样的教学方式仍然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
图3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图4 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发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理念的深入贯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更多的体现在日常生活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中,尤其是国内著名的高校,更重要的体现在课余时间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学生必须有能力运用他们自己的社会和文化的思维过程,理解一切新的知识,不管这种知识是来自他们‘家庭的’文化,还是更大的社会——文化,又或者是两者的某种结合。”[1]正是基于学生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认知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促成了师生之间平等关系的确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认知情境的创设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与活动平台。在调查访谈中,不少学生表示学校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各类学术团体、学术组织,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法律研究会、心理协会等,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认知情境创设提供了现实的生活氛围和感知氛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 各高校的师生之间交流方式和交流平台出现了多样性、开放性的特点。师生充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进行虚拟空间的交流、互动、对话。例如心理咨询热线、电子邮件、BBS、QQ 群、校友群、MSN 等不同的网络平台,提供了师生交流、学习的空间。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进行理论教育时能够对课堂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透析。在调查“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对多媒体影音的使用”中(如图5 -6)显示,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教学所占的比例最高,有275 人认为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授课方法是视频教学,有391 人(72%)的学生认为教师经常结合教学内容播放多媒体影音。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颖、更加广泛、更加生动。
图5 对教师教学手段的评价
图6 对教师使用多媒体情况的评价
“以格林诺等为代表,提出了迁移的情境性理论,认为迁移问题主要是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去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中的事件的相互作用,是对情境中所具有的特征的一种适应。”[2]多媒体教学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一种情境迁移的感知氛围,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的关注点、兴趣、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提高其心理介入的程度。
在调查中显示,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采用的活动方式的回答,333 人认为教师讲,学生听;137 人认为师生共同探讨;88 人认为是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讨;25 人认为教师参与、学习小组互助学习。这个数字的对比说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认知情境创设依然不够完善,没有建立师生之间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参与学习和讨论。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3]当今社会的开放性、多元性、竞争性在不同层面展开,对公民自身的素质要求也是综合化的、多维度的、开放性的,不仅仅是心理、道德、政治、审美等多个维度的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健全、和谐、立体、动态的人格。根据调查,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跟这一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当两者关系协调时,政治清明,学术繁荣。”[4]1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过多服从政治需要,对教育对象个性、人格发展及个人的现实生活需要重视不够,由此导致了教育活动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个体人格没有达到真正的完善。教育目标涉及到价值和社会规范两个层面,教育的真正本质在于如何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培养主体性的人格,而非单纯培养遵守社会规范的公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不单纯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最本质的目的是进行自主、自觉进行价值选择、生活方式选择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培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且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会体现出理论的合理价值。现实社会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根基,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长期来,我国德育课程严重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目前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努力改善。”[4]21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内容都是经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编委会审核过的,课程的内容在理论上是不存在缺陷的。但是 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课程的内容体系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现象。如图7 显示,认为既有丰富内容又有生动形式的只占1/3 左右。访谈中部分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教材的内容偏重意识形态表述,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关照。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的因素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政治教育,缺乏对社会主义公民基本文明素养、法治观念、道德品质的重视。在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设置上更多的强调主观因素,缺乏现实生活更多的客观性依据。部分内容的概述稍显笼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脱离太远,通过课堂教学很难使教育对象达到思想的认同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认同。
图7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评价
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认知情境的创设,而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班级特点,创设出了不同类型的认知情境。调查显示几乎很少有学校可以安排小班上课,大部分班级的安排都是在100 人以上,有的学校甚至是超过200人,大型阶梯教室上课,对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创设认知情境,无疑增加了很大难度。学生个体的先前经历、态度、情感、吸引力、交往能力、对复杂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对“应然”、“实然”之间的理解等都是不一样的。从总体看,认知情境的创设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大改善,但是从长远看,从学生真正的需要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认知情境创设的科学合理性仍有待提升。科学合理的认知情境中,学生可以自主建构知识,而非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自主探讨问题,而非被动的接受结论性答案;学生合作式互动、交流学习理论知识,而非单子式单向接受理论知识。“在当代,知识的境域性、价值性和文化性已经走向实践。”[5]因此,认知情境的创设离不开实践,在实践中实现知、情、意、行的转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认知情境创设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超越,虽已取得初步的成就,日益为高校师生所重视,但是在现实教学活动中认知情境的创设却遇到了困境。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认知情境创设的现实困境的根源,就是从现实层面深刻剖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认知情境创设过程中的问题所在。
图8 对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独立自主性的评价
图9 对师生互动情况的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认知情境创设的现实困境突出表现在传统的主知主义教学理念。主知主义教学理念主要强调权威教育,即强调教育就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知识到知识的认知教育。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道德说教,难于为今天富有主体性的学生所接受。受高校主知主义教学理念的影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影响了教育的认知情境的科学合理性。从调查数据的统计图表(图8 -9)可以看出:关于教师能否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的调查中显示,“很少尊重”或“不尊重”所占的比例很小;但是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的调查中很明显“偶尔互动”或“经常互动”所占比重远远超过“总是”或“几乎没有”。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有德性者,具有三种特点:一是他必须知道那种行为。二是他必须经过选择而那样做,并且是因那行为自身故而选择它的。三是他必须是出于一种确定了的、稳定的品质而那样选择的。”[6]如果把教学看作是实践 那么就意味着应该给学生以参与教学的一定程度的自由,学生在教学中做出自主的选择。主知主义的教学观念则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没有选择的权利。传统的教学观念忽视了知、情、意、行的相互转化,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认知情境创设的严重阻力。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应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这就是通过对认知情境的设置,逐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提高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认同和对国家政治的认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是达到主体的个人认同,即以价值认同为导向,利益认同和心理认同为基础形成的理性认同。学习主体的认同过程是理性思维和非理性因素相互交织过程,“个人完整的精神世界不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成分,还包括本能、需要、动机、情感、想象、幻想、知觉、灵感、信仰等非理性成分,非理性成分与生俱来”。[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判断能力,更要重视非理性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的选择动力和诱导作用,培育适合学生接受的心理模式和教学认知情境。“忽视了个体基于心理而引发的思想品德运动变化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将陷入‘美德袋’和‘道德篓子’模式的困境。”[8]87对于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的忽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认知情境创设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之一。现代品德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品德的心理结构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各要素之间是按一定的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教学是一种教学认识和教学实践相统一的过程,教师必须尊重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才能实现教育对象对国家主流思想的认同和自我实现的认同。
图10 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状态
如图10 显示,目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参加到课堂的教学活动”所占的比重不足5%,可以看出学生的主体性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也与教师忽视学生的认知特点有着密切关系。对于课堂教学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背景 不同的求知需要、不同的认知能力,但是教师采用单一的课堂理论知识灌输方法,很难达到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中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发者、研究者、探索者。”[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唯有让大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发现、创造的实践过程,才会对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增加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是一项具有强烈人文、政治、思想色彩的实践活动,以探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意义为旨趣的学术思想活动及培养新时期健全人格的创造性活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主要是通过课程影响人、发展人、创造人,通过知识的再生产来塑造人,通过课程和知识来传递“人之化育”的基本精神,通过对生活的浓缩和改造成就人。“现代社会影响人们思想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变化又快,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靠单一的方法解决问题 而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适应这种整合发展趋势,多兵团作战,多方法配合,以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与方法体系,强化方法的系统运作、整体协调,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与综合优势,不断增强方法运用的有效性。”[8]388全球化促成了全球范围的价值认同,包括强制认同和引诱认同,全球化引起了多元文化的价值冲突,全球化导致价值观的多样化,加剧了价值观的复杂化,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大现实困境就是教育中缺乏多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教师必须回归到教学实践,回归到社会生活,回归到教师的教育哲学,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同时整合社会生活的多种教育资源才会真正达到教育与学生的切合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认知情境的创设若是同时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形成教育的合力系统,则教育的立体全方位效果则更加明显。
[1]珍妮·奥克斯,马丁·利普顿. 教学与社会变革[M]. 程亮,丰继平,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5.
[2]冯忠良,伍新春.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70.
[3]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4]张忠华. 当代教育理论新探[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石中英.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9.
[6]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2.
[7]孙春福. 你是否剪掉了孩子的一只翅膀[N]. 文汇报,2003 -01 -13(9).
[8]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