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的可行性研究

2013-09-06 01:45:50郑曼怀
惠州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英语水平英语课程外语

郑曼怀

(韩山师范学院 外语系,广东 潮州 521041)

一、引言

随着社会和各级学校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和投入的加大,高中毕业生的整体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蔡基刚指出:“越来越多高中毕业生的英语词汇量将大大超过课程要求所规定的新生入学水平1800词汇量而逼近大学毕业生的4200和更高要求的5500词汇量”[1],单一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似乎已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是基础阶段的延伸,是对大学英语基础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它能有效地保证学生完成从英语学习阶段到英语应用阶段的过渡,保证英语学习大学四年不断线。事实上,英语后续课程在不少重点高校已被正式纳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如清华大学从2001年起就实现了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的衔接[2];而在苏州大学等一流高校,后续课程的开设也日益多元化,从单一的语言技能课和考试辅导课逐渐演变为社会和文化等专业英语系列课程。然而,许多普通本科院校由于受地域环境、师资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后续课程的设置并未受到重视,多数学校在基础阶段完成之后不再开设英语课,学生的英语水平因英语教学的断层而呈下降趋势,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得并不理想。张玲的调查显示:“由于资金、设备、师资等因素的制约,58%的高校未能对后续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3]。本研究拟以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调查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以期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开设提供一点参考。

二、需求分析

Cohen指出:“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研究需求的技术和方法”[4]。束定芳认为:“需求分析可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前者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后者指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及其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5]。需求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外语教学的要求,分析学生的薄弱环节,确定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所在,以便能够引起教师的重视。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是“语言课程设计和实施不可或缺的启动步骤:它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提供依据;为外语课程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为外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5]。对学习者进行需求分析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求分析一旦缺位,则会造成教学目标不明确,社会和个人的实际需求得不到真正的满足。我国幅员辽阔,高校类型众多,各个大学的办学层次不同、学校的定位不同、培养的人才规格不同,其对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对学生的要求也应该完全不同。在后续课程的设置上,普通院校应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需求,开设适合学生需要的英语课程。

三、调查研究

(一)调查内容和对象

本研究以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以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评价及学生对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态度和需求。问卷的设计参考了Hutchinson&Waters的学习需求分析框架,以多项选择题为主,同时包含两道问答题,以进一步了解现阶段所开设的选修课能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生对英语选修课的偏好。参加问卷填写的是随机选取的300名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其中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学生各100名。发放调查问卷共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4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基础英语课程学习的评价

表1 学生对基础英语课程的评价

表1调查结果显示,在经过两年大学基础英语的学习后,32.58%和46.07%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幅度不明显和不太明显;52.13%和23.94%的学生对自己目前的英语水平不满意或很不满意;70.21%的学生表示自己目前的英语水平与所期望的有很大的距离,需要通过语言技能课进一步提高。尽管四、六级考试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仍是学习英语的主要动机(51.06%),但不少学生意识到四、六级考试的通过并不表明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中要求提高自己英语各方面能力的人数不在少数,76.40%和78.65%的学生希望提高自己的听力和口语水平;而希望提高写作和阅读能力的学生也分别占76.40%和61.80%。至于教学方法,66.29%的学生反映大学英语课堂较多地沿袭中学教学方法;虽伴有一定的交际活动,例如小组讨论和演示陈述,但缺乏变化;大多数时间包括课后练习基本还是中学学习英语的一套:课堂上教师解释课文和分析语言点,课后学生对词汇和语法结构反复操练。42.70%的学生评价大学英语教材实用性较强,但38.20%的学生则认为课本知识只与应试相关,实用性不强。刘丽等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只有6.06%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教材内容新颖丰富[6]。根据学生对上课状态的汇报发现,只有29.21%的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44.94%的学生偶尔参与;而25.84%的学生选择被动听课。不少学生认为,大学英语精读课形式和高中没多大区别,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欠缺。戴炜栋指出:“大学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一种因内容重复而引发的学习自满和懈怠现象”[7]。一方面,“学生对大学基础英语的普遍厌烦和不满意迫使大学英语教学必须从单纯的语言学习向结合内容学习语言转移”[8]。因此,开设符合学生需求的后续课程十分必要。但另一方面,调查显示,普通院校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一般,入学后部分学生仍需花一定的时间继续巩固和提高语言基础和技能,因此,加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仍是大学英语的教学重点,基础英语课程仍不能取消。在大学新生基础不扎实的情况下取消英语基础课程势必影响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技能的提高。当然,随着高中毕业生英语水平的逐渐提高,基础英语学分可作相应的压缩,代之为英语后续提高课程。

2.学生对英语后续课程开设的态度和期望

表2 学生对后续课程开设的态度和期望

表2数据显示,44.68%的学生呼吁学校为已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继续开设英语课;高达66.49%的学生表示愿意继续学习以保持和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少学生认为上英语课是他们接触和保持英语水平的最主要方法。调查显示,“教师讲解和自主学习相结合”仍是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76.40%)。部分学生坦言,由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完成两年基础阶段的学习后就彻底放松甚至放弃了英语学习,英语水平也因学习的停顿而下降,结果语言能力在实际的工作应用中表现得并不理想。据学生反映,在通过了四、六级考试之后,因为没有后续课程的补充,许多同学放弃了英语学习;而没通过的同学要么放弃英语学习,要么埋头做四、六级考试模拟卷,一门心思准备下一次考试。由于课程断层的关系,许多学生的英语水平在第二学年末达到顶峰后,在三、四学年期间逐步下降。“一项针对上海地区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中认为自己单位的毕业生英语水平基本不能满足企业工作要求的占61%以上”[9]。在继续修读英语课程的目标上,62.77%的学生选择“为找工作做准备”;38.30%的学生选择“为专业学习做准备”;51.06%的学生选择“提高文化素养,扩展知识面和视野”。可见,外语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外语应用的能力,作为就业考核的关键因素,理所当然地成为学生学好英语的直接动力。另一方面,尽管工具性动机在学生中较为普遍,例如在“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这一问题上,51.6%的学生选择了“通过四、六级考试”;而61.17%的学生选择了“满足就业”;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比较注重自己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和知识面的扩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基础教育导致部分学生知识结构不全面,人文素养缺失;加上被调查对象大部分为师范专业学生,为毕业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少学生希望通过语言文化类课程丰富自己的见识和视野,因而对语言技能类和语言文化类课程的需求较为明显。例如,在希望选修的课程类型中,36.17%的学生选择语言技能课;34.04%的学生选择语言文化类课程;23.94%的学生选择专门用途类课程;只有18.62%的学生选择语言应用类课程。在后续学习阶段,学生更侧重语言的应用及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希望通过巩固、提高已有的语言基础、语言技能及语言熟练程度,使自己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和交流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就业的需要。另外,由于学生专业水平和职业导向的关系,专门用途类课程如学术英语,即专业学术论文的阅读和撰写等课程并未受到学生的重视。

四、结语

英语后续课程学习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和扩展,是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针对学生实际需求,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学习阶段。调查显示,后续课程的开设是顺应学生需求的,60%以上的学生对后续英语课程的开设持积极参与的态度;而满足专业学习和就业需要是他们继续英语学习的最直接目标。因而,英语后续课程的开设是可行的。在课程类型的选择上,学生更侧重语言技能类和语言文化类课程。但受生源基础及师资条件的限制,在许多普通院校,目前的教学重点仍需放在基础英语上;在完成基础阶段的教学后,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学生水平、学生需求、就业导向以及师资力量等因素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完善后续课程的建设,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1]蔡基刚.压缩大学基础英语,提高语言学习效率[J].外语界,2002(5):10-16.

[2]蔡蔚,张文霞.以人为本:英语提高阶段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增1):82-85.

[3]张玲,胡金环.高校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现状调查[J].外语界,2001(6):13-18.

[4]COHEN L,MANION L.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M].London:Rougledge,2000.

[5]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刘丽,刘梅华.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研究,2008(6):68-73.

[7]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8.

[8]蔡基刚,廖雷朝.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5):20-26.

[9]蔡基刚.后大学英语教改依据与对策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0(3):3-12.

猜你喜欢
英语水平英语课程外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句子教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奠基石
通道形式与英语水平对大学生英语听力成绩的影响
大山教你学外语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英语水平
聪明语文(2013年11期)2014-01-08 03: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