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双娥,张银川
(定西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甘肃定西 743000)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神经系统常见病,也是一种顽固难治性疾病,至今尚无特效的办法。2009年6月—2011年12月,笔者采用平衡针刺联合三叉镇痛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5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住院及门诊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组,男13例,女22例;年龄32~79 岁,平均(44.6 ±10.1)岁;病程6 个月 ~25 a,平均(8.65±0.68)a;疼痛部位:右侧 15例,左侧17例,双侧3例。疼痛分布:三叉神经痛第Ⅰ支疼痛4例,第Ⅱ支疼痛11例,第Ⅲ支疼痛4例,第Ⅰ、Ⅱ支疼痛5例,第Ⅱ、Ⅲ支疼痛11例。对照组35组,男15例,女20例;年龄30~75岁,平均(42.8±11.3)岁;病程 5 个月 ~26 a,平均(9.76 ±0.46)a;疼痛部位:右侧20例,左侧11例,双侧4例。疼痛分布:三叉神经痛第Ⅰ支疼痛3例,第Ⅱ支疼痛10例,第Ⅲ支疼痛4例,第Ⅰ、Ⅱ支疼痛4例,第Ⅱ、Ⅲ支疼痛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2000个国内外最新实用内科诊断标准》[1]中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①疼痛多由一侧面部开始,突然发作,呈阵发性、闪电样,发作频繁,疼痛剧烈;②疼痛性质呈刀割样、烧灼样剧痛;③发作时间最短数秒钟或数分钟,最长可持续15 min或更长时间;④通常说话、洗脸、刷牙、进食等动作皆易引起疼痛,尤以进食为重;⑤排除由继发病症和器质病变引起的三叉神经痛。
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片(由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1 g/片),0.2 g/次,3 次/d,口服。
治疗组给予平衡针刺联合三叉镇痛汤内服。①平衡针刺。1)主穴:头痛穴(双侧取穴)、咽痛穴(交叉取穴)。2)配穴:第Ⅰ支痛取偏瘫穴、腰痛穴、明目穴、颈痛穴;第Ⅱ支痛取偏瘫穴、牙痛穴、鼻炎穴、明目穴、颈痛穴;第Ⅲ支痛取偏瘫穴、牙痛穴、胃痛穴、颈痛穴。1 d 1次。3)定位:头痛穴位于足背第1,2趾骨结合之前凹陷处;咽痛穴位于第2掌骨桡侧缘的中点;偏瘫穴位于耳尖直上3 cm处(约1.5寸);明目穴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在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处;鼻炎穴位于颧骨下缘中点;腰痛穴位于前额正中;胃痛穴位于口角下1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 cm;牙痛穴位于耳垂前正中处(耳前下颌骨外缘凹陷处);颈痛穴位于手背部,握拳第4掌骨与第5掌骨之间。4)操作方法:常规皮肤消毒,选用0.3 mm×75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双侧头痛穴,直刺,进针约1~1.5寸,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并放射至小腿为主,不留针;咽痛穴,交叉取穴,向掌心方向直刺1~1.5寸,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或向食指中指放射为宜,不留针;健侧偏瘫穴,向太阳穴方向斜刺,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以强化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不留针;健侧明目穴,斜刺,进针约1~1.5寸,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不留针;健侧鼻炎穴,平刺,进针约1~1.5寸,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不留针;颈痛穴,交叉取穴,进针约1~1.5寸,以针刺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局部酸、麻、胀感为宜,不留针;胃痛穴,向对侧胃痛穴平刺1~2寸,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不留针;腰痛穴,向健侧平刺1~2寸,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宜,不留针。②给予三叉镇痛汤,药物组成:白芍35 g,生牡蛎 35 g,葛根 25 g,丹参 15 g,白僵蚕 15 g,益母草40 g,延胡索15 g,甘草15 g。1 d 1 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口服。
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平衡针刺第1个疗程每日治疗1次,第2疗程隔天治疗1次。
参照《2000个国内外最新实用内科诊断标准》[1]和《现代疼痛学》[2]制订。疼痛评估采用模拟评分(VAS)法[2]: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8分以上为重度疼痛,最高为10分。与治疗前后各测评1次,并计算疼痛缓解率。疼痛缓解率=(治疗前疼痛程度计分-治疗后疼痛程度计分)/治疗前疼痛程度积分×100%。治愈:疼痛完全消失,随访2 a未复发。显效:疼痛强度明显减轻,VAS评分减少2个等级以上,疼痛缓解率50%~70%。好转:有疼痛发作,但程度减轻,VAS评分减少1个等级以上,疼痛缓解率25% ~<50%。无效:治疗前后疼痛无变化,疼痛缓解率<25%。
见表1。两组对比,经 Ridit分析,u=3.19,P <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两组治疗后随访2 a,治疗组复发6例,复发率占17.14%;对照组复发20例,复发率占57.14%。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西医无特效治疗方法。该病属中医学“偏头痛”“面瘫”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引起本病的因素很多,但都导致面部经脉阻滞、经络不通、气血不畅,故疼痛发作,反复不愈。明代医学家王肯堂认为是由于“风毒侵入经络,气血凝滞不行”,瘀阻少阳、阳明,气血失和,则内风时时循经上扰,故面部疼痛、抽搐,治则以柔肝熄风、镇静安神、通络止痛为治疗大法。
笔者采用平衡针针刺得气后快速出针,以达疏通面部经气,调理气血,使经络气血通畅,通则不痛,同时配合自拟三叉镇痛汤。方中以白芍缓急止痛,敛阴养血;生牡蛎镇静安神;丹参、延胡索、甘草活血止痛;葛根解肌止痛;白僵蚕熄风止痉、祛风止痛;益母草活血祛瘀,利尿消肿。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止痛、镇静安神、活血祛瘀、利尿消肿之效。现代研究[3]认为:三叉神经痛病因虽是多方面的,但最终是导致颅脑细胞异常放电,出现三叉神经脑干细胞诱发电位,疼痛发作,而平衡针刺技术原理就是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即特定穴位),利用传入信息通路至大脑中枢,使失调紊乱的中枢系统瞬间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通过中枢靶位整合后,再通过传出信息通路完成对靶向病变部位的应急性调整,使机体恢复新的平衡。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平衡针刺起效快,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并在健侧针刺,减轻了疼痛刺激,患者易于接受,加之内服中药整体调理,达到了长久治疗三叉神经疼痛的目的。随访结果显示,2 a内复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症状较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本法操作简单、安全,充分发挥针、药的协同作用,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
[1]贝政平.2000个国内外最新实用内科诊断标准[M].武汉: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151.
[2]张立生,刘小立.现代疼痛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41-243.
[3]王文元.平衡针灸技术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9,9(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