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联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6例

2013-12-12 01:09:12朱荣光朱小俊
中医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根型椎间上肢

朱荣光,朱小俊

(1.常州市中医医院钟楼院区,江苏常州 213003;2.江苏省海安针灸推拿学校,江苏海安 226600)

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间盘的退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使脊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椎动脉等脊柱周围组织受累而引起的一系列症候群。颈椎病多见于40岁以上者,是世界性多发病,以神经根型颈椎病多见,约占各型颈椎病的60%。该病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很多,尤以推拿和牵引两种疗法最为常用。为了提高临床疗效,研究探讨推拿联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2009年12月—2011年12月,笔者采用推拿联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6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骨伤科门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52例,采用门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76例,男42例,女34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 69 岁,平均(48.3 ±10.5)岁;病程最短 7 d,最长8个月,平均(4.5±0.3)个月。对照组 76例,男43例,女33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68岁,平均(48.5 ±10.2)岁;病程最短 8 d,最长 8 个月,平均(4.5±0.2)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按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①一侧或双侧手臂麻木无力,疼痛,伴颈部活动受限;②皮肤感觉障碍呈节段性分布,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力、肌张力减低,肱二头肌、上肢前臂肌、大鱼际、小鱼际、骨间肌可有轻、中度萎缩;③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④颈椎X线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线变直、反弓、“S”形或成角、项韧带钙化等;⑤肌电图检查可显示纤维电位,正相电位等。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能配合治疗,坚持3个疗程者;③治疗期间无药物及其他治疗。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非神经根型颈椎病者;②合并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型和其他型颈椎病者,以及合并颈椎椎体滑移者;③同时接受药物、针刺、理疗等综合治疗者;④伴有巨大型颈椎间盘突出、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者;⑤合并严重的心、脑、肾病及精神病者;⑥排除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肋或胸腔出口综合征者。

4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推拿联合牵引治疗,方法参考《实用临床针灸治疗学》[2],具体如下。

推拿常用穴位及部位:脑户、风池、肩外俞、极泉、曲池、外关、合谷、颈部、缺盆外上方、肩部、背部、肩胛部、上肢。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法、按揉法、点按法、拨伸法、拍击法、四指推法。操作程序:①患者正坐位,医者站于其后,左手托下颌部,右手自风池至肩井穴按揉并捏拿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椎棘突之间的软组织,上下反复操作6~8遍,再依次在颈部、上背部及肩胛骨内上角等处按揉4~6遍,手法轻柔缓和,力量由小到中等。②术者两手分别托其下颌及枕部,对称用力向上拨伸,动作轻缓持续,逐渐加大力量,拨伸的同时,缓慢作颈部前屈、后伸与左右旋转。也可屈曲肘关节托住下颌部,手抵住枕部,向上拨伸,并作屈伸旋转动作,同时拇、食指在颈椎棘突旁作捏拿或点按手法。拨伸手法后,一手扶住头侧,另一手按于对侧颈部作支点,协助作颈部侧屈活动,两侧各1次,动作轻巧迅速。③依次在脑户、风池、肩外俞、极泉、曲池、外关、合谷等穴及其邻近部位做点按手法,按压锁骨上窝外1/3与中1/3交界处(缺盆外上方)时,需作头颈稍侧屈,使一侧上肢产生麻胀感,然后再重拿肩井5~8次,并在肩部、上背、肩胛内侧至上肢用法或四指推法,反复数次。④在肩胛部、上背部做轻捶法、拍击法各3~5 min,最后做上肢抖法结束。推拿治疗每天治疗1次。

牵引通常采用颌枕带坐姿牵引,以头颈前屈15°~20°为宜,牵引质量一般为4~10 kg(根据病情与体质而定,可从小质量开始,逐渐增加,以至出现最佳效果为止)。每日1~2次,每次30 min,牵引后应用颈托,有助于巩固和提高疗效。

对照组给予单纯推拿治疗,选用穴位及部位、操作手法、操作程序等与治疗组相同。

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制订。治愈:原有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6 结果

见表1。两组对比,经 Ridit分析,u=4.43,P <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7 讨论

颈椎病属中医学“骨痹”范畴,《杂病源流犀烛》曰:“痹者,闭也。三气乍至,壅蔽经络,气血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外感风寒湿客于太阳经,致太阳经输不利,营卫不和;或由于脾胃虚弱,痰浊凝滞经脉;或外伤等导致气血凝滞,脉络受阻;或年老体弱、久病、劳损、炎症等造成肝肾不足,筋脉失养乃至“骨错缝、筋出槽”而致。现代医学[4]认为:其病理变化是由于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颈椎关节、韧带的松动、错位,刺激或压迫了颈神经根等组织而发生以疼痛、麻木、活动受限和上肢无力为主症的症候群,临床上最为常见和多发,约占各型颈椎病的60%。

关于本病的治疗,《素问·血气形志篇》曰:“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素问·举痛论》曰:“……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亦指出:“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故宜用推拿来舒筋通络、行气活血、温经散寒。手法宜选用一指禅推法、法、按揉法、点按法、拨伸法、拍击法、四指推法,达到缓解局部肌肉及筋膜的痉挛、消除水肿、解除压迫的作用,并改善颈神经根局部及其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强局部肌肉、神经的营养供给,促进新陈代谢,消除局部的无菌性炎症,松解肌肉、筋膜与神经的粘连,使受损的组织修复,从而促进功能恢复。只要手法运用恰当,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颈椎牵引的原理是将椎间隙明显拉开,拉开的距离前缘大于后缘,拉开后缘是缓解症状的基础,通过牵引,使椎间隙和椎间孔增大,改变神经根与压迫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减轻或解除对神经根等组织的刺激或压迫。同时,降低椎间盘内压或使椎间盘内产生负压,缓冲椎间盘向四周的压力,有利于膨出的纤维环还纳。另外,还能牵开小关节间隙,解除滑膜嵌顿,纠正椎体的侧倾、旋转、滑脱及后关节的错位。牵引时局部制动,可减少活动所造成的刺激和摩擦,有利于神经根、脊髓、关节囊、肌肉等部位的水肿和炎症的吸收,缓解颈肌痉挛和关节囊、韧带及神经根的粘连,从而使椎间盘内压减小,有利于颈椎平衡的恢复,增强颈椎的稳定性。牵引后应用颈托,有助于巩固和提高疗效,通过推拿和牵引治疗,可松解颈肌,改善颈肌尤其是颈伸侧肌群的力学特征,阻断疼痛—肌紧张—疼痛恶性循环链;调整颈椎节段异常位移或成角,降低椎间盘内负荷,减缓颈椎退变过程,扩大椎间孔、椎管等非连续性骨性管道的有效空间,减少或消除神经、血管机械性压迫和刺激,恢复颈椎动静力平衡。两者同时应用,治疗效果会大大提高。

手法操作应由轻到重,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先松解后调整,着力深沉而柔和,规范操作,切忌蛮干。牵引必须严格掌握好牵引角度、牵引时间、牵引质量3个要素。推拿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加强颈部功能锻炼,纠正平时的不良习惯姿势,注意用枕的合理性,局部保暖,不可受凉,以减少复发。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511.

[2]夏治平,吉传旺.实用临床针灸治疗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67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4]张长江,董福慧,李金学.颈椎病中医防治[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51.

猜你喜欢
根型椎间上肢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测控技术(2018年6期)2018-11-25 09:50:08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中国自行车(2018年4期)2018-05-26 09:01:53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外医疗(2015年16期)2016-01-04 06:51:36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