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语言的特殊性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这样的教学下,课堂的话语当然具有更多自然话语的特征,但课堂作为一种始终的特殊社会活动场:特定的社会角色(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的社会组织(学校与班级)中带着特定的社会规范(学校、班级规章制度)进行的特定的社会文化(相同的文化背景和一定的教学模式)交流活动,这就决定了教学语言必须是特殊的——它是有目的的,必须是规范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所谓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是指课堂上教师所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经过精心组织和准备的,为了教育目的的实施,而不是随机和应激的。
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包括三个方面:准确性;逻辑性;整体性。
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是直接来源于教材,而是通过课堂教学的转化间接接受,学生直接接受的其实是教师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出发,根据人认知事物的自然顺序和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将知识用教学系统地呈现给学生。简而言之,教学语言需条理清晰,推理严密,一步接一步,否则,如一盘散沙般的语言表达将造成学生的理解混乱甚至学习负担。
课堂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需明白整堂课的内容其实是为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而设置安排的,所以教学语言应具有高度的整体性。即提纲挈领,牢牢地围绕着课堂的教学目标,主次分明,言简意赅地概括出来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使整堂课的教学语言犹如一串有序完整的念珠一般给学生以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
规范性是教学语言的基础。
三、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所以,教学语言又必须是艺术的。
所谓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指课堂上教师所使用的语言是智慧人性的,心灵共振的,为了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而并非没有温度的知识传输机。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包括:优美的;情感的;启发的。
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学会思考,体验人生的地方。所以教学语言首先必须是优美的,课堂中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创设浓缩雅致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语言的优美具体是指教学语言应该是活泼简洁的口语和优美严密的书面语的结合。“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课堂上教师应随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使自己的语调时缓时急,抑扬顿挫;语言雅致生动,声情并茂,再辅以适当得宜的体态语,定能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将课堂的学习氛围不断推向高潮。
当下教学中,课堂的低效一直为人们所诟病,除去众多别的原因外,与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感情去引导和感染学生有很大关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的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须知,只单纯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情感激发的课堂将是一个伪课堂,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所以,教学语言必须是情感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应投入其中,饱含情感,或轻松幽默,或凝重低沉,或舒缓平和,或激越高昂,再辅以教师或微笑点头,或弯腰侧目或指点江山的体态语,不但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在始终亢奋的情感体验与交流状态中肯定自我,完善自我。
“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所以,教学语言最后必须是启发性的。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应含蓄简洁,耐人寻味,留有“空白”,造成“弥尔不发跃如也”的情势。
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是重要的,一方面它会使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沟通,以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导和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给予课堂以补充和发挥,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掌握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另一方面,“言已尽而意无穷”,这将引导学生跨越课堂教学和课余学习的时空界限,不断“回味思考”,提升完善,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成为一个自觉能动的真正学习主体。
作者简介:王健,甘肃省敦煌市青海油田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