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学校有着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父母是残疾人,有的生活贫困等,都存在一些生活难题,这些情况让一些学生心理变化频繁。以学生为本位育人模式的构想,就是以学生为“本”,通过深入细致的师生情感交流,达到以情感人、以情激励人的目的,让学生重塑或保持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
一、“学生本位”育人模式的初步构想
1. “学生本位”育人模式的界定。中国儒家讲究以人为本,就是所谓的人本位。“学生本位”育人模式,主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突出情感认同的积极作用。通过宏观的师生交流和学生本身内心情感的微观变化,达到正向引导学生发展进步的目的。
2. “学生本位”育人模式的条件。首先,教师要具备洞察他人情感变化的能力。能够通过学生行为变化或反常举动发现其内心活动,并进行合理全面的分析。其次,教师要适时设置与学生的交流平台。很多情况的了解、信息的掌握,需要进行有效沟通,尽量避免“办公室问训式”交流,应合理利用环境进行谈心式的交流,以创设平等关系,和谐氛围。第三,教师要能够自然得体的引出话题。想要谈的问题、想要了解的情况都应该事先在教师心中进行场景设置,避免尴尬和冷场,避免谈话生硬、直白。第四,育人要跟踪问效。哪些学生情绪低落、哪些学生家中有变故要做到中有数,每次与学生的谈话有必要形成一个“小账本”,进而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帮助。
3. “学生本位”育人模式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需要别人的关心,内心里也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与教师的情感沟通都会极大地促进其学习的热情,尤其是以学生情感为依托,其积极的引导作用会大大增强。我们学校广泛地开展教师家访活动,通过以家庭方式的近距离接触,让学生深受鼓舞,积极学习。二是有利于拉近心理距离,增进师生感情。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也是一种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学生本位”育人模式能够从感官上让学生直接体会到浓浓的师生情谊。我们班以前的学生小王,其父亲因车祸去世,经过交流了解后,老师与同学们纷纷伸出了援手,使该同学感到学习生活的美好。三是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通过“以学生为本”,可以了解更多课堂上、成绩单上了解不到的学生性格、心理和家庭影响等,为下一步的教学和思想引导摸清了底数,提供了依据。
二、“学生本位”育人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生本位”育人模式的主体不清。这种育人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活动中。而在传统观念中习惯于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者,过分依赖填鸭式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课堂学习与课下交流整个学习环境的融合,把学生置于教育的边缘。
2. 情感交流肤浅且方式简单。学生的情感一般比较敏感、活跃,而一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存在随便应付的现象,这样的交流不会起到效果,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其它想法,不利于师生深入交心,致使“学生本位”育人模式对学生心理的宏观把握不好。
3. 忽视环境因素和外力作用。学生心理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中,它也反映在精神状态和同学之间关系方面。可以说,学生之间的关系不顺畅、学生家庭出现问题和一些意外情况都是引起学生学习态度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教师们对学生的观察,没有及时反映;教师没有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信息的途经;与家庭走访少等等,都是没有借助外力,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措施不力的结果。
三、增强“学生本位”育人模式作用发挥的对策思考
1. 提高认识,发挥“学生本位”育人模式的作用。
作为教育者,特别是希望学校这种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者,应该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思路,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运用“学生本位”育人模式,尽量减少客观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密切师生感情,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观。
2. 加强引导,优化“学生本位”育人模式的结构。首先,要调查了解学生情况,做到“知”。如,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学习成绩等,把这些作为形成育人的素材。其次,要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做到“言”。语言是表述心声的窗口,只有学生想和教师沟通了,才能加深对其性格、家庭和学习等情况的了解。第三,努力打开学生心扉,做到“信”。做到“学生讲实话、教师明实情”是这种育人模式的关键。打开学生心扉的过程,也是赢得学生信任的过程。教师一颗积极的、爱学生的心,是学生信任教师的动力源,如此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只有认真、诚恳的接触,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第四,正向影响学生行为,做到“导”。从简单的对学生的事物管理中脱离出来,努力用教师的人格感召力和情感的渗透力激发学生,正确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学生本位”育人模式通过“知——言——信——导”的过程,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优化了以往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3. 群策群力,改善“学生本位”育人模式的环境。一要加强教师间的学生信息反馈交流。学生可能在不同教师的课堂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教师之间应加强学生学习表象的交流,讨论学生们学习及心理变化的可能原因,为制定对策提供依据。二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群体的沟通联络。教师要保持与学生们之间的联络,可以通过其他同学对某一反常同学的观察,了解其情况,这些信息可能更真实、更直观。三要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教育探讨。教师和家长毕竟是年长者,对于学生的关注点是一致的,所以交流更有效,更容易在学生的教育引导方面形成合力。而且,教师通过学生家长能够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为正向引导提供便捷环境。
作者简介:王军,吉林省长春市希望学校,中学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