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民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
校长职业的育人特殊性与社会独立性要求其必须要沿着专业化的要求不断发展,因此,进行校长这一职业的专业化建设,研究和建立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是提高各级学校的办学效果和管理水平的必要基础和保障。
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在不同教育体制的国家中都受到高度重视,并且通过国家强制力促进校长培训顺利有效地进行。美国成功地把校长进修与学位进修结合起来,中小学学校管理的培训已经制度化和法制化。法国比较重视把校长培训转化为政府行为,早在1973年就提出了关于中学校长培训1的98指1导意见,并对培训实施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于年正式提出,这些措施为法国中学校长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由此可见,如果国家没有校长培训专门的法律法规和实施培训工作的强制力量作为保障,那么校长培训工作就难以在正式的平台上建立起高效的运行系统。
国外许多国家都比较重视发挥培训机构的作用,各国承担校长培训工作的机构主要集中在教育行政机构、高校的教育学院、专业协会组织以及专门的教育行政院校四类机构。许多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校长培训工作是完全由大学院校完成的,但经过实践探索发现,大学院校培训校长存在着一个主要问题,即理论教学与实践脱离,这一问题对培训作用的发挥极为不利。为此,一些国家开始尝试由教育行政机构、专业的协会组织、专门行政人员以及培训学校等机构承担校长培训任务,开展校长培训工作。例如,英国由教育培训署(TTA)负责全国校长培训工作的宏观管理,培训机构主要分为高等学校教育学院、地方教育局、专家个人三类,还有全国性培训基地——国家校长培训学院(NCSL)为本国的校长专业发展和研究提供各种机会和场所。
许多国家都注重选取有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内容进行校长的培训,培训体系具体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第一,校长培训的课程目标充分体现时代的要求,并对现实的校长工作提出较高挑战;第二,校长培训的课程结构在设置上充分满足校长职业专业化的要求;第三,校长培训的课程内容直接指向教育和学校实际问题,注重内容对实践指导的针对性。例如,部分发达国家的校长培训体依据目标要求将培训课程以学习专题的形式进行设置,对于校长来说,既有体现自身需要的选择式模式,又具有理论专题的菜单式模式,培训内容更具弹性,更具灵活的理论体系,而不受培训形式和完整性的约束,因此,这种模式在发达国家校长培训工作和校长的成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校长作为一种职业的认识至今仍不够明确。教育部虽然于2013年颁布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对校长的专业职责和专业要求进行了详细阐述,但这一标准并未概括到高中校长的专业要求。同时,在标准中对校长的职业界定和培训提升并未做出更为具体的要求。因此,要进一步对校长的专业认同和专业成长进行引领,推动校长作为职业的专业化发展进程,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基于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培训体系。
中小学校长的培训目标包括:第一,促进校长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以确立正确的学校目标;第二,促进校长思维模式和教育行为的科学改善,以建立规范的学校督导;第三,促进校长知识结构和管理特征的动态,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促进校长人格特质和心理素养的日趋完善,以引领高素质的师生队伍;第五,促进校长规划与决策力的有效提升,以强化行政管理效能。
1.校长的办学思想
校长办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两大系统,一是与“学校”相关的思想系统,即校长对学校将来发展愿景的超前定位,具体包括办学战略、管理制度、发展规划等;二是与“学生”相关的思想系统,即校长对学校学生将来的现在定位,也就是说校长对学生现在的基本认识以及学生发展方向的认识,包括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等。
2.校长的决策能力
校长的决策能力是指校长基于学校全局或集体利益问题之上而进行的、具有一定风险的有所取舍的管理能力,科学决策应包括提出问题、收集问题、确立问题、民主参与、方案制定、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方案评价等八项程序。校长决策能力的培训应主要围绕以上八项进程展开。
3.校长的激励能力
激励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讲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使其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的心理过程,校长激励能力的培训内容主要涉及的是激励在学校管理中的相关应用,如激励政策的制定,激励行为的持续性等。
4.校长的团队建设能力
校长团队建设能力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有效团队的特征、标准以及如何打造一支有效的团队等。
5.校长评价能力
校长要做好教育教学评价需把握以下几个问题,即确立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制定教育评价标准、组织和实施教育评价活动等。校长评价能力的培训应包含以上三个方面内容。
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建立与发展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基于现有培训模式的进一步深化
(1)校长资格培训。解决校长这一职业身份所必须知晓的若干问题,帮助新任校长顺利地履行校长岗位职责,成为合格校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可作为培训参考内容之一,资格培训中应至少包括理论专题讲授、同伴交流研讨、考察先进学校等三种形式,在培训中将现有模式进行深化,增加体验参与式教学、问题中心式教学等模式,以实现培训目的。
(2)校长提高培训。解决校长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帮助中小学校长继续掌握教育管理知识,探讨新问题,适应新形势。《2008—2012年全国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指导性教学计划》可作为培训指导文件之一,提高培训中应至少包括基础理论讲授和问题研讨等形式,基础理论讲授中要增加待训校长共同需求的理论问题,问题研讨中应引入教育问题会诊这一模式,与基础理论讲授相对应,培训专家可发挥自身优势确立若干研究课题后组成专家问题组,专家组对问题进行深入“会诊”后制定各自培训计划,围绕教育问题带领有需求的校长进行学习。
(3)校长高级研修。解决校长对新形势下教育中的热点的和重大的教育问题的认识,帮助中小学校长构建全局性的、系统化的教育观,应至少包括重要理论讲授、问题研讨辨析等形式,在借鉴前两种培训采用的有效模式的基础上,增加结业答辩的环节,答辩环节既包括专家答辩也包括同伴答辩,从理论提升和问题辨析中检验研修效果。
2.基于新颖的培训模式进一步拓展
(1)境外培训。跨文化研究在各个领域都为实践者提供了崭新的视野,校长培训亦如此,在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下,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校长到国外进行跨文化培训,采取国内学习和国外学习相结合模式,深入到国外的中小学当中,通过国外和国内的教育理念和行为的差异分析,使校长在强烈的对比中反思自身的理念和行为,用认识的提升带动管理的转变。
(2)挂职培训。为中小学校长提供了“走出去、走进去”的培训模式,挂职校长在学习学校中完全深入到日常管理中,以参与者的身份感受学习学校的管理,角色也随之发生转变,既有真实体会,又有方法借鉴,既节约资金投入,又立足于同样的社会和教育背景下,对校长职业的认同更具有针对性,能够较快地“即学即用”。
(3)远程培训。为中小学校长提供“足不出户”的培训模式,具有开放性和时效性特点,从被培训者角度看,既可以是“对一式”的,也可以是“对多式”的;从学习过程看,既可以是“单通道”式的,也可以是“互动式”的;从远程环境看,既可以是“现场式”的,也可以是“回放式”的。总之,这种方式将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到培训体系中。
综上所述,构建基于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培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既是对校长职业和专业问题研究的深入,又是教育理论的丰富及发展,同时又可以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杨立国,程灵.校长培训与校长专业化发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2]程振响.论中小学校长的专业标准及专业化发展[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24(3):27 -30.
[3]杜慧琦.发展性校长培训体系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8,(6):14 -16.
[4]吕蕾.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校长专业发展制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8,(7):38 -41.
[5]刘劲予,赵丹凌.构建支持校长专业发展的培训工作新机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28(4):5-10.
[6]王延芳,张黎.中小学校长专业化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9):1 -3.
[7]Peterson,Kent.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rincipals:Innovations and opportunities[J].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2002,38(3):213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