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丁
(四川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成都 610072)
成人教育是一项灵魂再造的事业,对于人,它将伴随其生命的大半行程,具有终生价值。因此,成人教育改善和不断加强其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当下这种社会环境之中,人们不仅渴望自身身心健康积极,不断实现与国家和社会同步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且期盼人际和谐和社会团结,同时还期待人与自然相互包容、和合统一。人们上述这些渴望,具有深刻的美学意涵,是人类审美天性的内在主张。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审美是人类的自觉要求,然而审美知识、审美技能、审美素养,却不可能为普通大众所自然拥有。由此观之,在成人教育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而必需走向未来的历史进程中,重视审美策略的运用,客观上必将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审美作为主体对美的事物的体验,无论是自在的“日常式审美”,还是自觉的“鉴赏式审美”,抑或是理性深刻的“研究式审美”,①可以说,人们内心深处寄予的不同程度的特定期待是普遍存的、客观的而且是必然的。这无疑是说,审美活动内在包含着审美主体的特定价值诉求。其中,对真善美的赞许及捍卫,对良知、良善、良能的认同和期许,是最主要的情感追求。对当下的中国人而言,人们同时要直接面对直接影响和制约各自日常生产和生活的自然及社会客观环境,从而对这些自然和社会的客观环境的内心期待自然要成为每个人审美意趣的价值旨归。当前,中国社会的全体社会成员,最具现实性从而时代性的价值愿景,可能莫过于对和谐、和平、合作的赞美及渴望,对安全、安宁、安乐的认同及诉求,以及对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和以全面自由发展为本的惊羡及期许。当下社会成员这三个方面的情感志趣和愿景诉求,正是当代中国日益鲜明而深沉的时代特征。
和谐、和平、合作,安全、安宁、安乐,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和全面自由发展,体现了当今中国人对健康的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环境生态关系的尊崇与期盼。一方面,在过去三十多年前的普遍贫穷条件下,社会成员尽管普遍地面临紧张的社会政治关系和氛围,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老百姓与国家和政府等等广泛的人际间的交往关系,普遍地处于和谐及协调的积极状态之中。全体社会成员对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新制度、新使命、新前途以及这种根本的政治制度下的互助合作友爱的亲密关系,倍感欣慰、自豪和振奋。这样的新型社会关系,成为激发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为社会主义事业自觉奋发勇为的巨大精神力量。人们常常为能享受到这样的社会关系环境而激动。另一方面,尽管大跃进式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也在相当程度上极其严重地破坏掉了自然环境的适宜性和生态资源的可再生性,但那时对自然的盲目性掠夺却处于刚刚起步的初始阶段,大自然对人们的无知与莽撞的惩罚,尚没有全面地爆发出来。而今,中国人已进入到大发展、大消耗、大污染、大破坏相统一的历史阶段,先前人与自然的原始性和谐相融恐再难以继续保持和维持。当今中国人,不仅为发展成果不能普遍公平分享而抱怨,而且也为眼前大自然的满目疮痍而悲怨。可以说,这样的境遇成为严重影响当代中国人内心幸福的最消极因素。鉴于此种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号召构建和谐社会,倡导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健康和谐积极关系,主张实行科学发展,无疑成为推动大发展、大和谐、大融合和可持续的重要动力。和谐、和平、合作,安全、安宁、安乐,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和全面自由发展,这一不仅涉及人与人、个人与集体、公民与国家,也涵盖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社会历史运动,便自然而然成为当今中国的普遍价值诉求和重要的时代主题之一。
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②是引起“普遍愉快”③的力量,因而审美即使主观意志上并无势利的驱使,但至少客观上满足了人们的某种欲求,并因而激发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激情,同时赋予人为理想而奋斗的动机和动力。可见,健康的审美的积极向往即成为人们健康的精神寄托和理想聚集。这对于以各种形式和手段普及于成年群体的社区教育和组织教育,显然是不缺少的。它使成人教育在目标和宗旨等方面越来越走进现时代的社会精神生活,越来越关注人们具体和实际的精神诉求,越来越重视对当代中国人普遍关心的未来生活理想的积极探求。毋庸置疑,当前的成人教育引入审美策略,必将进一步富于鲜活的时代气息,并以其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提升成人教育内容的科学品质,同时引导其不断改善其具体工作方式方法,促进高效务实的成人教育在开发和挖潜实践主客体创造性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审美实践以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追求赋予审美主体以积极向上并为之奋斗的激情和勇气,激发其自觉积极地增长智慧和才干。成人教育作为执行“大教育”售后服务功能的重要事业,运用审美策略提升自身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适应广泛社会需求的价值观水平,乃是势所必然。成人教育以审美手段建立起促进和引导科学发展的信念和激情,必定要对传统的内容体系实施相应的革新和完善。在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教育价值观一直致力于为国家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又红又专”长期成为各类教育主体的核心理念。因而,在应试指挥棒下的国民基础教育体系固守“传到授业解惑”的育人宗旨,在整个国家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主导下进一步延伸和渗透到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承接基础教育的惯性和惰性,一方面坚持进行知识输入和政治教化,另一方面由于受制于较之于基础教育而言从设施和设备到师资配备和管理再到财力支持和基建投资,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成人教育整个基础条件均极为薄弱的现实状况,既无力也无心坚持自身的改革和完善。长此以往,成人教育就其教材体系根本上一直沿袭着基础教育的体例和模式,并未从成人群体担当家庭和社会职能的实际需要出发,亦不曾充分考虑到成人学员进入社会后对从事两种生产劳动的兴趣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教材内容是以生硬的知识介绍为主。自然,这种内容体系的安排对学员死记硬背的要求多,帮助和引导学员摆脱繁重学业对时间和身心束缚的解放力度不够;对学员关于对真理认知和规律遵循的要求多,对学员欣赏真理奥妙、寻思自在逻辑的引导不足;对改造自然为人民谋福、关心政治服从领导的要求多,对人性和个人的正当欲求关心不够……在整个的国家教育体系和体制之下,成人教育大多采用统编教材,以专家教授“过去时”的理论成果,统摄数以亿计劳动者的思想和智慧,并要求广大成人学员以其无限丰富的社会实践去尊崇和适应理论家们的“真知灼见”。事实表明,这样的传统教材体系不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要求,也不适合当今中国各方面日新月异变化的现实。
当代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开放,又受到世界全球化的新潮流的洗礼,在整个世界体系和历史潮流中,已经极大地提升了国家和民族的地位,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状况,从而在许多非传统或者传统中显现不够的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具体表现在:一是对纯粹技术主义从而物质主义的怀疑,而对诗意的人的存在本身的觉醒;④二是对国家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抱怨,而对个性提升和个人多方面的健康发展的需求的自觉;三是对肤浅和狭隘的享乐主义的摒弃,而对进步文化和精神享受的崇尚;四是城市喧嚣和污浊大气的恐惧,而对环保宜居与清新宁静的向往;如此等等。这样的变化表明,当代中国人越来越具有审美情趣和需求了,而人们在国家和社会经历数十年发展的实践中和在与世界的交往中,其美学素养和审美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据此情状,成人教育或者通过家庭成员、或通过师生、或通过社会交往的多重互动,有条件使人们进一步提升和加强为现代生活和生产劳动所必需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为此,当前中国的成人教育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完善。
一是需要增加和提升关于人自身的知识和修养,将此纳入成人教育教材和教学的内容体系之中。为此,需要在成人学员中普及关于人性、人的本质、人的属性以及人的需求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理性,建立充实人性高于、优于和胜于一般动物天性的自豪感,树立以人为本的高尚情怀。尤其是,要建立人对人自身的兴趣、热情与信心,以克服当前物质至上主义对人的轻视和践踏,战胜国家公权力和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对人造成的恐惧和失望,使人得益于自然界的不断升华而成为真正的“美丽的人”,成为值得继续活下去并坚信在未来必将活得更好的人。二是需要凝练和加强对于国家制度、公共治理、社会运行以及人际交往关系的科学认知,帮助人们建立起对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的理性认识以及美好向往。在这方面,成人教育教材体系应该突出社会运行内在逻辑和机制的科学知识,将对社会结构、社会状况、社会进步的统一起来,树立人们对美好社会、和谐关系、发展前景的执着信念,激励人们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并使其运用于对自然美、人自身的美以及社会美的创造和憧憬之中,从而使人在完全超出一般动物的层次和境界上自由平等地享受人的丰富社会生活。为此,社会学的、伦理学的、政治学的、经济学的、文化学的等等各方面知识应该成为建立人的美好期待和奋斗激情的基础,从而被理智纳入并始终贯穿于整个成人教育的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之中。三是需要在成人学员中普及环保和生态知识,需要融合生态学与其他各门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和技能,需要在成人的知识体系中嵌入人学和生态学之间所内在具有的逻辑联系,使学员通过对这种特定内在联系及其机制的认知、理解和认同,树立对自然之美、人类之美、社会之美协调互动从而融合共生的高度认同和衷心赞美。从而,帮助成人学员关注理性、理智和激情于人与自然的交往之中,促进和引导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并通过这种既充满理性又满怀激情的交往关系自在自由和尽情地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之乐,同时通过美丽大自然自身的纯净、优美、壮阔、清幽,使人们充分地修身养性,促使人们在与自然的和谐交往中进一步提升人性、完善人格、充实人情、纯化人味。四是需要在生产、生活中注重提炼设计艺术的品质和水准,需要增强人们对生产艺术和生活艺术的认识素质和实践技能,是审美体验和审美活动全面融贯于成人学员为自身和为家庭以及为社会的劳动创造活动之中。当前,中国正在实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系统工程,它要求成人教育应该在帮助劳动者在美的环境中劳动、在劳动中为家庭为社会创造美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此,成人教育需要考虑在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中增加环境艺术、造型艺术、装潢艺术以及其他诸多实用艺术等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成年学员在这些领域和方面的兴趣、激情以及需求动机,同时加强和不断提高学员在这些实用性的劳动实践中的审美能力和实际创新、创造能力。
毫无疑问,上述这些成人教育所应该充实的内容要素,内在地需要美学的立场、美学的视野、美学的智慧以及美学的策略。因而,当代中国的成人教育应该将美学纳入自己的学科和教学体系中去。
成人教育以审美策略提升其价值目标,充实其教材和教学内容,从而使其具体的教育指导活动拥有了正确的方向,具备了有力的基础保障。受其正确方向的制约和科学内容的影响,成人教育必然进行自身实践中的具体方式方法和手段的一系列改进和提高的工作。从而使其成为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满足和顺应成人学员对继续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以此为保证成为越来越受大众欢迎、越来越被广泛接受的社会事业。
成人教育在审美策略的激励和指导下,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改善教育培训和引导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首先,基于审美的立场,成人教育将主体和客体同时当人。审美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人自身的实践活动,主体自我的精神追求和充分满足,是整个审美活动的主导目标,尊崇、赞美、激越是审美活动的核心指向。在审美活动的全部过程中,成人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具有可以相互转化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以审美实践本身的超功利性为基础的。在这一全部的实践过程中,审美主客体彼此间的心理活动始终贯彻了“审美愉快所固有的无利害性”的道德使命,⑤并自始至终以敬重、欣赏、祝福与善良的期待来处理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在成人教育的具体工作中,不仅领导者、管理者、责任人以及教学人员,而且普通工作人员、辅导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等,同时还有全体学员,任何一个方面都是整个教育体系和活动中的人的要素。因此,成人教育要处理三方面的关系:一是同级别和同类别的内部关系;二是级别之间、类别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人与物的关系。这些关系几乎形成成人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全部关系,在总的意义上决定和影响着全部活动的实效及结果。为了处理好这些复杂关系,任何的人的因素,都必须摒弃狭隘的利益杂念,试图既从自己身上也从对象身上发现“兴奋点”,将其提升至真善美的高度加以珍视和爱护,并使其成为激活相互关系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
由于审美的原始动机和根本要求在于尊重、敬仰、赞美、祝福,因而审美化的成人教育必将在所有人的因素之间一视同仁,一方面重视和关切主体地位的人对精神的自我满足,另一方面爱护和珍视作为客体的人的特点与优点,将所有人都置于平等的人的位置,使一切教育资源和利益在他们之间实现最公正的配置和使用。这样的立场无可置疑必然会得到所有各方的尊重、欢迎和支持。从而成人教育的实践必将得到所有方面人的因素的广泛参与。
其次,基于审美的视野,成人教育专注于主客体各自和共同的需要。教育实践活动中,在作为主导关系之一的师生关系体系中,“教”和“管”对学员对象寄予着一种希望,即:(1)获得对象的尊重和服从;(2)学员从自己的教学和管理中不断获得进步;(3)通过自己的工作和对象的努力,巩固和加强自己的地位,丰富和不断地提高自己;(4)以自己的努力、成果和学员的广泛社会影响,提高本单位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以加强继续发展的后劲。“学”的一方内心同样满怀着的愿望和期待:(1)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使理想和期待成为现实;(2)渴求得到老师、领导以及管理者和同学方面的欣赏和善待,以获得心理和精神上的慰藉与鼓舞;(3)希望以自己的行动赢得家庭特别是父母子女的认可,并成为孩子效仿的榜样,以帮助和促进子女积极的进步。对于上述主客体各方面的具体需求和诉求,审美实践强调并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核心价值欲求。在美学看来,审美无非是人通过自己积极自由的精神劳动不断实现自身本质的无限丰富的展开,无非是人积极地利用一切美好的东西使自己获得充分的精神享受,无非是人不仅通过自己的思维也通过在审美的全部过程中所得到的感觉和体验从而在对象世界中实现自我的肯定和赞赏。⑥在这一视野中,审美策略激励和引导成人教育不只是要履行一种职责和任务,更要实现所有人作为审美主体获得精神满足的需要,不仅是教育主体方面的自我精神需要,也是作为客体的学员对象不仅对于自身而且还对于家庭成员的需要,也不仅是学员对象对于知识和使用技能的需要,还是他们对于荣誉和友好关系以及美好前途的期待。因此,在审美策略的这种保障条件下,成人教育必将成为满足有关各方丰富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
再次,基于审美的价值取向,成人教育将个人、集体、社会以及国家的根本利益协调和统一起来。这是由审美的联想性从而关联性和整体性所决定的。成人教育实践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活动显然不同于审美主体独立单个的审美活动,由于每一审美主体始终置身于成人教育活动的整个系统的网络及环境之中,因此无论主体还是客体在各自的思想意识活动中始终也摆脱不掉所有相关因素对自身的影响和关联。在成人教育活动过程中,学校方面和学员方面人的因素,不仅要考虑自身的需要和满足,还要考虑与自身相关的家庭、单位、社区等的需要,同时也得考虑到与自身的知识、能力的素质以及各自在社会事业、家庭生活、人际交往中的实际影响对于国家的意义,还包括国家政策和国家行为对他们各自自身的影响和作用等等因素。自然而然,这种审美思维的联想性、关联性以及整体性,使得成人教育各个方面始终立足于系统要素的统一与协调,从而建构人们各自的期待、想象以及理解和认同,并以这些期待、想象、理解和认同指导各自的具体行动。
审美既是人的一种生产劳动实践,同时也是一项体验性消费实践活动。人类在审美活动中的生产和消费,不同于物质经济生活中的生产和消费。它几乎不受其他社会力量的约束,纯粹属于审美主体个人的精神欲求和自由,只是在具有不同素养的人那里,审美的品质和程度各不相同罢了,因而,审美主体个人的审美素质和能力是决定审美活动自身的关键因素。这种影响和制约审美效果的个体因素,主要在于每个人的主体性品质和创造性水平。成人教育作为灵魂再造的工程,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培育和提升可以说是整个过程的根本目标。这对于当前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当代中国而言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对此,成人教育显然更直接地担负着这项工作的主要任务,它绝不像基础教育那样需要“假以时日”,而是要直接、及时和现实地将成年劳动者“派送”到家庭生活、国家建设和社会事业的现场,使他们发挥最基本最主要最关键的作用。
教育活动本身内在地需要各方面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而作为客体的成人学员不仅其接受继续教育需要主体性和创造性,而且需要加强在另一场合投身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生活与建设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而,培育、激发、加强成人教育主客体各方面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成为成人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也是教育实践活动对人们的基本要求。在这方面,传统的成人教育已经错过了满足这一基本要求的历史机遇,需要以不断革新的成人教育采取新的和科学的理念和手段,实现教育本身内在的自我期待,这就离不开审美的策略。审美不是在咀嚼中品味,而是在品味中咀嚼,是在品味和咀嚼中发现真正的精神的自我。对于教育主体而言,不是要迎合和俯就学员,而是要以知识、形式和手段各方面都实现了适应性创新的教育产品去满足学员的需求,同时指导学员获得提高。对于学员而言,也不是囫囵吞枣式地被动接受和机械接收主体方面所给予的一切,而是要立足于自身的素质、状况以及需求,同时着眼于满足自己改善家庭生活、履行单位工作职责、参与社区事务以及从事社会交往的需要,出于达到学习效果和实现自身的未来价值,从而以自己独特的思维和科学的方式方法,对主体的给予进行改造,使其被自己充分地吸收和运用,并最终成为自己创新的基础和条件。成人教育在审美策略的激励和指导下,不断通过改革和改进,充实和提升自身内在的美,而且还直接培养和训练出懂美、自由审美和积极创造美的客体大众及主体大众。
总之,成人教育潜藏着丰富的美的资源。坚持审美策略,将美学精神和方法运用于成人教育实践,就为成人教育激活美的资源、进行美的培育和实现美的创造,提供了钥匙,凿通了坦途。
【注释】
①参见董学文主编:《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第210~214页.
②参见康德著;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7页.
③参见康德著;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7页.
④参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 译:《海德格尔选集》(上),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435页.
⑤ 参见[法]杜夫海纳 著;孙飞 译:《美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页.
⑥ 参见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