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体育思想与实践

2013-12-07 10:35杨昆普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技击孙中山军事

杨昆普

(西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孙中山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是中华民国重要的开创者。他对于近代中国的体育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和主张,并在革命活动的实践中,利用体育的功能为政治需要、军事准备和民众的素质和健康服务,他的体育思想和实践活动是同资产阶级革命紧密相连的,对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体育应视为教育之先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西方列强的一次次入侵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但是自甲午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地觉醒,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新的转变。许多仁人志士开始关注体育并发表他们的体育主张,这就造成了当时广泛的体育风气。“三曰人耻文弱,多想慕於武侠……。有识之士,乃汇集同志,聘请豪勇军帅,以研究体育之学。”[1]孙中山看到当时中国的现状,强调正因为中国“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东亚病夫”,才沦为“一块用以满足欧洲野心的地方”(《孙中山选集》,1956)。因此,要振兴中国,首先要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强体、强种、强国,要增强国民体质。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发的政府公报中明确强调“欲图国力之坚强,必先图国民体力之发达”[2],阐明了国力与国民体力的辩证关系。他提出:“体育为民族健康之本,应视为教育之先,努力倡导,身体健壮,脑精自足,知识自可提高。”(《孙中山集外集》,1990)他认为身体强壮健康,是提高智力水平的重要基础,在智育和德育中应当首倡体育。孙中山在参加革命活动的过程中很清醒地认识到,国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国家的兴衰荣辱,高尚健全的人格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他说人类的天职“最重要的就是要令人群社会,天天进步。……用一种宗旨,互相劝勉,彼此身体力行,造成顶好的人格。”(《孙中山全集》,第8卷,1986:315)具体如何才能造就好的人格,他说“注重体育、智育、德育三项,改良人类来救国家,是全国所欢迎的。……我们要造成一个好国家,便先要人人有好人格”。“国家也好像一个大青年会,必须要全国人民都要有体育、智育、德育的人格才好”(《孙中山全集》,第8卷,1986:326)。他认识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养成,体育、智育、德育三项不可缺少,体育是其中的首要组成部分,是振兴中华的重要手段。

为了大力提倡和支持民众体育,曾到广州高等师范学校演讲:“中国千百年前已尝为世界之雄矣,是中国今日欲富强则富强矣,几有不待一跃之功也。”他鼓励该校体育班的学生凭一跃之功扔掉“东亚病夫”的帽子。1921年9月,广东第八届省运会,他捐资一百元,同时还捐助了双耳银鼎、银花瓶银大碗各一个以及自著《实业计划书》(英文版)五十本。同年,广州孤儿院发起慈善筹款活动并向到场表演的武术家林世荣颁发了银质奖章一枚。

2 强国保种,提倡军事体育

孙中山出于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意识曾多次提出了“强种保国,强民自卫”的思想。他说:“因二十世纪立国于地球之上者,群雄竞争,未能至于大同时代,非兵力强盛不能立国。”(《孙中山全集》,第3卷,1986:324)他还认识到:“处竞争剧烈之时代,不知求自卫之道,则不适于生存。”[3]为了求得中国的真正和平,寻求中国的自卫之道,以适生存,孙中山决意要培养一大批军事人才,备有自己的海、陆军为后盾。他主张兴办军事学校,尤为重视体育对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1903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立了青山军事学校,目的是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军事训练。190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革命党人在东京创立了体育会,将体育运动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开展严格的兵操训练,综合培训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孙中山在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同时,要求同盟会的会员在各地扩大宣传,开设体育学堂、习武会馆,培养人才。1907年,他派同盟会会员到广东梅县松口镇创办了松口体育会,开设了球类、田径、兵操等多项现代体育课程和军事课程,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毅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军事素养、组织纪律性、吃苦耐劳精神等。1913年,他还在东京创立“浩然庐”,请日本教官教授柔道和技击术,培养军事骨干。在一次演讲中谈到“游勇战术”时,提出必须具备五种技能:“一曰命中,二曰隐伏,三曰耐劳,四曰走路,五曰吃麄”,其中对“走路”一技解释说:“行军之际,专恃走路,练习方法,只须日行二十里,十日以后,每日递加五里,如此则不觉劳顿,而脚力自健,彼游勇战术,亦即以善走称。”(《孙中山全集》,第4卷,1984:81)由此可见,孙中山的军事技能中包含了不少的体育知识。体育运动同军事技能训练相结合,既促进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也增强了学生的军事意识、革命的纪律性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向前发展。如在黄花岗起义中,就有松口体育会的三十多名师生直接参加,其中的姚雨平、张醁村还担任了粤东一路起义军总指挥和参谋长。再如,孙中山表彰的精武体育会,“每期招选志向坚定,体格健壮的青年五十名,进行拳术和军事技能训练,六个月毕业。毕业分配到各地去,组织同样的精武分校,每人再教授五十人。这样,经过几年就可以训练出一批有志向、有胆识、有军事知识的青年,作为革命运动的骨干。”(《邵元冲先生文集》1983:45)

1912年2月,公布的中华民国教育宗旨,把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德育美育和世界观教育作为新教育的核心。“军国民教育者,筋骨也,用以自卫……。此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4]1912年7至8月间,教育部召开会议讨论公布了军国民教育实施的办法,学校设军事体育课,如行军、野外训练、射击、击剑、登山、旅行等,并适当讲解一些军事课程。这时培养健全人格,培养合格的共和新国民,成为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

3 重视传统体育,学习现代体育

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传统体育面临西方现代体育的冲击,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遇到了从来未有的挑战。当时社会上有两种观点:一是极力推崇保护武术,认为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是近代中国洗雪耻辱、振兴中华的良药,也称之为“国术”。另一种观点是反对宣传、普及武术,认为武术应当淘汰,反对在军队训练和学校教育中传授。应当全面学习引进先进的西方现代体育。对此,孙中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的拳勇技击,与西方的飞机大炮有同等作用。”针对当时体育界盲目崇洋,只重视洋枪洋炮而轻视传统武术技击的错误倾向,他说:“自火器输入中国之后,国人多弃体育之技击而不讲,驯至社会个人积弱愈甚。”[3]1919年,精武体育会成立十周年之际,他亲自为该会题写了“尚武精神”的匾额,并为《精武本纪》作序,充分肯定了精武体育会,“精武体育会,成立既十年,其成绩甚多,识者称为体魄修养专门研究之学会,盖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3]赞扬精武体育会以技击术为根本,大力弘扬中华武术是适应时代的要求的。早在1916年孙中山参加精武体育会举办的技击运动会时,就曾发表演说认为:“技击术为中国国粹,自枪炮发明之后国技遂微。通过此次欧洲战争的事实证明,枪炮为冲锋之用,肉搏则非技击术不可。况且随着科学日益进步,枪炮终将穷于用,而中国将来与列强相周旋最后五分钟必藉技击术为强有力之后盾。”[5]孙中山在大力倡导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同时,还是现代体育的提倡者和爱好者。早年他在香港西医学院(香港大学前身)攻读医科时便积极参加木球运动,是中国第一代参加木球运动的人员之一。[6]在美国夏威夷的奥兰尼书院学习期间,该校开设有兵式体操课,孙中山对纪律严明的兵式体操课很感兴趣,操练刻苦。

清末民初,现代西方体育开始传入中国,大多在学校开展。进入民国以后,现代体育在中国逐渐普及开展起来,各地区的各类运动会也先后举行。孙中山对现代体育运动的开展和赛事的举行十分关注与支持。他在《近代战争之开始》一文中,介绍了拿破仑时期一些国家的强军做法,“他们利用当时创立的足球队,作为军事院校,他们使训练速成。”字里行间透露出孙中山十分关心现代体育、关心足球,提倡体育强军强国。1921年4月,时任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亲自担任广东省第八届运动会名誉会长。同年4月,他亲临北校场观看岭南大学队对香港南华会队的足球决赛,并给蝉联冠军的香港南华队颁发了冠军奖杯—银爵杯。(《广东省志·体育志》,2001:338)孙中山的言行告诉人们他对现代体育运动是提倡和鼓励的。

4 亲身实践,持之以恒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能够保持过人的精力,孜孜不倦地工作,这与他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是分不开的。他的家乡广东翠亨村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孙中山从小就在这条河中嬉水、游泳。他还经常与家乡的小孩们一起练武术、踢毽子、跳'田鸡'、量棒、放风筝等。”(尚明轩等,《孙中山生平事业追忆录》,1986)孙中山从小活泼好动,这对他少年时期的生长发育是很有促进作用的。自己也曾说过,“少年时候我喜欢游泳,我的游泳技术不算好,但我敢于游到很深很远的地方去。”(尚明轩等,《孙中山生平事业追忆录》,1986)

在戎马倥偬的岁月中,孙中山仍然坚持体育锻炼,从不懈怠。他善于根据不同的环境,结合具体条件进行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诸如下象棋、骑马、打网球、练太极拳、徒手体操等项目种类多,方式方法多样。在工作繁忙时,他借外出视察工作的机会,爬山登高锻炼身体。他在家清晨起床后,常常和夫人在花园打网球。([美]史扶邻,《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1981)甚至“避难在永丰军舰时,他起身很早,起身后经常操练一番太极拳”。(尚明轩等,《孙中山生平事业追忆录》1986)1917年,孙中山和宋庆龄与廖仲恺夫妇一起登广东鼎湖山,并在飞龙潭游泳。飞龙潭瀑布至今还有1979年宋庆龄手书的“孙中山游泳处”字迹。他如此酷爱体育锻炼,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完全是为了革命的需要考虑的,因为健康的体魄是参加革命实践的基本保证。

孙中山在坚持体育锻炼的同时,还有一套良好的养生方法和生活习惯。如充足睡眠、按时作息、卫生习惯、节制饮食、乐观向上等,这些都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必要条件。他在著作《建国方略》中对饮食养生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人间之疾病,多半以饮食不节而来……”,提出要顺其自然,不要过量饮食。他说:“惟通常纳养生之大要,则不外乎有节而已,不为过量之食即为养生第一要诀也。”(《孙中山选集》1981)他平时生活非常简朴,不抽烟,不喝酒,惯以走路代替坐车,甚至出门拜访客人也是如此。(《孙中山选集》1981)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单朴实。他的日常生活十分有条理,有规律,他起得比一般人早,用冷水洗脸。(尚明轩等,《孙中山生平事业追忆录》,1986:848)由此可见,孙中山对卫生保健、养生习惯是非常重视的,长期坚持,获益匪浅。

5 孙中山体育思想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

(1)爱国主义。

孙中山倡导体育是从爱国救国出发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孙中山体育思想的核心。他曾强调指出:“夫欲图国家之坚强,必先求国民体力之发达”(中国史学会,《辛亥革命》2000:27)智识,“要恢复中华民族的地位,就要恢复我们固有的道德、智识和能力……”[7]。1894年6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在“兴中会宣言”中规定了“振兴中华,维持国体”(《孙中山全集》,第1卷,1982:19)的革命宗旨,号召人民以革命的手段救亡图存。近代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体育事业主要围绕政治革命和军事斗争而展开,突出表现了体育的政治功能和军事功能。传统武术的技击可以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作为防身自卫的重要手段,从而达到强种保国的目的。同时体育也是聚集革命力量的手段,通过开展军事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和造就一批身强体健,具备一定军事素养的革命骨干分子和后备人才,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做好充分准备。

(2)民生性。

民生性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孙中山为了增进中国人民幸福,防止将来因贫富悬殊引起社会革命而提出的基本纲领。孙中山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我们现在就是用民生二字,来讲外国近百十年来所发生的一个最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孙中山选集》,1981:802)说它是社会问题,是因为如果民生问题解决了,则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反之,国家贫弱、人民痛苦。为了从根本上挽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认为必须要抓好教育。1912年,孙中山在阐述三民主义中说:“至于民生主义,有四大纲领,即资本、土地、实业、教育。”1920年,他在《地方自治实行法》中,把教育看成是人生的第五种需要,“故于衣、食、住、行四种需要之外,首当注重于学校也”。(《孙中山全集》,第5卷,1985:224)孙中山认为体育是民族健康之本,应当放在德、智教育的首位,由此来积极推动民国体育事业发展和国民体质的提高。

(3)先进性。

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体育“国术”和西方现代体育的问题上,孙中山主张“土”“洋”体育的结合,主张既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又要积极学习引进西方现代体育为我所用,表现出时代的先进性。孙中山认为:“要恢复中华民族的地位,就要恢复我们固有的道德、智识和能力...,恢复我一切国粹之后,还要学欧美之所长”。[8]这种观点解决了当时一些人在“土”“洋”体育之争中的困惑,积极引导人们树立开放的思想,放眼看世界,积极学习现代体育先进的东西,促进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加快了中国体育国际化的进程,推动了近代中国体育事业的向前发展。

(4)实践性。

孙中山对体育的认识是科学的、系统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人的个体的身心全面发展,可以强种、强国,提高军事战斗力,同时,体育运动还可以收到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的作用。他汲取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神”观的思想,注意到身体和精神的相互作用,既注重精神修养,又强调身体锻炼,亲身实践,持之以恒,成为将体育运动付诸实践的典范,就是今天对我们仍然有很好的启发性和示范性。

体育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有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赋予了特定的内容和功能。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大力倡导体育教育,提倡军事体育,是为了强种保国,“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冯自由,《革命逸史》1981:19)这一时期的体育也很好地体现了它的政治性、军事性的特点。孙中山弘扬中国传统体育,积极学习西方现代体育,加强体育教育,注重改造、提高国民性,身体力行、坚持锻炼的体育思想,对今天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仍有历史借鉴的意义。

[1]欧榘甲.论政变为中国不亡之关系[N].清议报:第27册,1899-09-15.

[2]孙中山.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M].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232.

[3]孙中山.精武本纪序[M].孙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150.

[4]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M].蔡元培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135-136.

[5]精武技击运动纪[N].申报,上海,1916-11-06(3).

[6]国父孙中山华人木球员鼻祖[EB/OL].(2006-02-07)(2010-06-12)http://hk.news.yahoo.com/060206/12/Ikzvq.html

[7]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六讲[M].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78.

[8]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六讲[M].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78.

猜你喜欢
技击孙中山军事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孙中山的绰号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孙中山祖上因迷上风水致贫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