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媛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清末以来,大众媒介逐渐兴起并获得极大发展,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大众媒介加快了资讯传递的速度、扩大了资讯传递的范围,带给公众前所未有的感受,同时又潜在地影响着他们的文化观念、思想意识。而在中国近现代体育传播与推行中,大众媒介尤其是报刊杂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作为建国前办报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凭借其特有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在数十年的办报过程中,着力传递各种体育资讯、推介各种体育知识、刊发体育评论、倡引体育思潮和生活方式,为国内公众开启了一扇接收西方新式体育的窗口,推动了中国近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
从创刊到终刊,《申报》发行时间长达78年(1872年-1949年),总共出版25 600号。在70多年的办刊时间内,《申报》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均做出了有力度的报道,堪称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对于体育传播,《申报》十分重视(其创刊号上即有关于赛马活动的播报),并取得了体育传播的成功经验,而《申报》成功的体育传播,得益于其合理的传播理念。
《申报》在创刊号上即表明自己的办刊宗旨:“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是所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1]“靡不毕载”即是有闻必录。为了做到有闻必录,《申报》在体育传播中力求做到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有时甚至事无巨细,均一一作出报道。但同时又能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图文并茂,体现出多样化的传播样态。《申报》所传播的体育内容主要包括体育信息、体育赛事、体育知识、体育评论、体育管理制度和文件政策以及体育场馆与设施的建设。
对体育信息的传播主要集中在各种体育比赛、体育教育、体育发展情况、体育训练,以及各地体育协会、体育会所的成立等多方面内容上。体育信息的传播可谓频繁而细致。如1920年1月份涉及到的体育信息计有60条,平均每天约有2条信息。大型赛事和运动会的报道,则以详尽见长,一般赛前即开始刊载比赛预告,对比赛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报道,甚至对比赛胜负、原因及其总结、胜利的庆祝等,均会做出系列的分析。如对1932年第10届奥运会的报道,《申报》前后共刊发了320篇报道,以“体育”栏目的形式对整个奥运会赛事进行了呈现,帮助国内公众对奥运会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体育管理制度和文件政策的刊载,一方面表明了政府对待体育的态度,加强了体育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让国人对体育的制度化建设有所了解。
《申报》在数十年的体育传播过程中,尽管传播的形式、内容、角度时有所变,但却始终以读者需求为目的,同时又站在民族立场上传播体育、以民族正义启迪教育民众。比如,《癸卯学制》颁行后,《申报》适时地加大体操内容的报道,使其成为当时体育传播的主要内容,以满足读者公众的需求,同时,又附以各类体育广告,在利益上得到回报。而在《壬戌学制》颁行后,《申报》适时转变传播模式,走日常化和大型化报道的路线,尽量满足读者公众对体育信息的需求。但《申报》在体育传播中又特地站在国家立场,注重展现民族情义、宣扬民族气节。如在奥运会的播报中,《申报》极力褒扬运动员代表国家参赛的义举,有时整个报道的重心都围绕参赛选手而展开,且无论其成败得失,均予以充分肯定。尤其是在外来威胁和民族危机加重的时候,更表达出患难与共、团结御辱的决心和精神。如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的报道,《申报》连续刊载了《体育史上新纪元我国参加世界运动会》等数篇文章,详细阐述了我国选手参会的重要现实意义,即“使满洲伪国不得参加,不得在国际上得地位”、“可乘机向世界青年宣传日侵我东北真相”。[2]表明了自己鲜明的爱国立场和民族志节。
《申报》主张“以史办报”、“以史自役”,要求具备史家之精神。为此《申报》采用客观真实、不偏不倚的立场传播体育,即便当自然主义体育及其“选手主义”、“锦标主义”兴盛时,《申报》也并未完全以胜败得失为报道的标准,对于获胜与未获胜的选手与赛事,报道一视同仁,真正体现了体育精神。具体表现为:一是做到了重要信息不漏报。举凡重大体育赛事,《申报》都会做出详尽的播报,如奥运会、全运会及其它大型赛事,使其成为历史性的事件,具有史料的价值。二是做到了不误报。不误报是指信息皆有所考,即所报道的体育信息真实可靠,一旦出现差错或与事实不符,都会专门刊载启事,予以勘误。三是不争论,不同于《大公报》等其它报刊时常挑起体育界的论争,对于体育发展史上出现的各种思潮和论争,如军国民体育思潮,体育发展路向上的“土洋之争”等,《申报》基本上不直接参与讨论,而是取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本着让事实呈现真相的原则,客观如实地报道各种体育信息和体育赛事,并配以相关的评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从而对公众加以影响和引导。
在不同时期,《申报》的体育传播内容均有所不同,早期的传播内容集中于以军操为主的军事体育和以赛马、赛船为主的大众娱乐体育上,中后期主要集中于学校体育教育、竞技运动项目(球类、田径)和运动会上,尤其对重大体育赛事(如奥运会和远东运动会)的报道,真正做到了如其办刊宗旨所谓的“靡不毕载”。
体育赛事的播报是《申报》体育传播的主要内容,占据了《申报》体育传播的重要篇幅。包括全国及地方性的单项体育赛事(如田径、球类比赛)、运动会(如奥运会、远东运动会、全运会、学校运动会、各体育组织和协会举办的运动会)等。在体育赛事的播报中,运动会、球类比赛和田径比赛是最主要的内容,构成了《申报》体育赛事播报的三极。
《申报》早期运动会的报道,主要是针对学校运动会,形式多为单篇,篇幅简短,内容单一,评述较少,侧重于运动会开展过程和比赛结果的报道,反映了时人对体育认知的程度。其后,《申报》将运动会的报道重点放在远东运动会和奥运会上,并采取集中播报、连续播报和系列播报的形式。比如从1913年开始即大量播报远东运动会。对远东运动会的报道通常由赛前选拔、现场通讯、比赛结果的电文、赛后评述等构成全景式的播报。对于1921年的远东运动会,《申报》特别制作了运动会专刊,内容周翔,版面图文并茂、活泼美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在播报体育赛事的同时,《申报》讲求传播形式丰富多样,通常所见的形式为预告、简讯、通讯、综述,一般赛事播报简短,较大赛事则往往形成组合播报:赛前预告、赛中连续报道、赛后评析。有时还推出体育特写,人物专访,甚至对体育比赛项目进行技术统计分析。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申报》增加了专电,且往往置于头版显要位置。专电的出现大大增强了传播的时效性。举凡重大的国内外体育赛事,《申报》便会以这种方式来达到快速传播信息的目的。
在积极传播体育赛事的同时,《申报》在推介体育知识、普及体育知识方面也做出了贡献。对体育知识的推介,《申报》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在播报体育赛事中,对体育运动项目的起源、发展演变与体育比赛的规则、流程做出介绍;二是刊登体育届人士的约稿文章,推介新的运动项目、宣扬相关体育理念和体育精神。
《申报》对体育知识的推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宣扬现代体育观念。包括体育的目的和作用,也就是体育的本体问题,以及对社会文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体育的本体问题一直是近现代中国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不同时期人们对它的认识产生了各种争论。比如体育发展中出现的“土洋之争”,《申报》站在历史发展的视觉,刊发诸如《体育究竟是什么》等系列文章,指出体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育,认为体育是人格培养和知识进步的关键因素,与德育、智育居于平等地位,甚至是德育、智育发展的前提条件。[3]这些文章极力宣扬现代体育思想和体育理念,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有关体育认识和争论一一做了辨析,这对于正本清源,统一体育认识,发展现代体育事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至于“中国体育到底该如何走”的问题,《申报》则积极刊发有海外留学背景或倾向于西方新式体育思想的人士撰写的文章,以介绍国外的做法和经验。如《华人应探取美国之运动法》等文章,认为应向西方学习而不是回到传统中去,回答了中国体育发展路径的问题。二是不断宣扬推介新式体育运动项目。首先是球类运动项目,如《谈篮球》一文,在谈及篮球比赛特点的同时,尤其强调团队的重要性;《新运动介绍入国内体育界》一文对羽毛球运动的比赛规则与打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它诸如棒球、曲棍球、草地网球、足球等运动项目也都一一做了推介。
《申报》早期体育评论重在推介体育知识与体育活动、评价体育发展现状,其形式一般有社论和述评两种,均被刊于《论说》栏目中的显要位置,以突出其作用。评论的都是时新话题,如《中西文武轻重不同说》、《原重文轻武之俗》、《论武试略为变通》、《论武试之宜废》、《中国宜特开武科议》、《体操说》等,这些评论鲜明地反映了当时西方新式体育在国内开设、发展的情形,体现了国人借西学以自强,救亡图存的时代诉求。为了增强评论的言论力度和声势,《申报》往往连续刊发同一话题评论文章,以期从不同角度对论题做出探讨。
后期《申报》体育评论讲求文字精炼简短、评论内容针对性强、切中实际。版面刊载灵活多变,或刊于专刊之中,起提示作用;或刊于赛事之后,对赛事进行分析评说;或作为专论推介运动项目。如《申报》主笔陈景韩针对远东运动会所发之评论—《何故有运动会》,文章被置于特刊之首,指出“运动会虽有一时胜败之分,而其胜败实为表明平时所之长短,於一国民性之铺益大有关系”,认为只要“加以恒久之练习,无不成功”。[4]评论精短有力,直陈运动会之实质,语气平实冷静,寓意深刻,对国民认知体育、社会推行体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评论类型上,这一时期主要有三类[5]:一是报社编辑的评论。报社编者的评论就具体的体育活动、赛事及其相关现象做出评说,分析其意义。如第八届远东运动会(1927年)结束后,《申报》即刊出了题为《庆祝八届远东运动会之成功》的评论文章,对此次运动会做出评价,肯定其成绩,指出其不足。[6]二是体育界人士的评论。《申报》时常延揽体育界专业人士针对体育活动、赛事做出的比较宏观的解读,由于有专业知识背景,这种解读往往高屋建瓴,起到了引导舆论、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良好作用。如针对体育界出现的“土洋之争”问题,《申报》刊发体育专家吴蕴瑞的章文——《今后之国民体育问题》[7],提出无论土洋,只要有利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均应提倡,切实推行,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而当整个社会女子体育发展不畅时,《申报》及时连续刊发暨南大学体育部主任陈掌愕的文章——《中国女子体育》,极力鼓吹提倡女子体育。三是运动员的评论。《申报》还邀请体育运动员为其撰写评论,目的在于利用运动员切身经验和明星效应来推动体育项目在国内的开展与普及。如曾邀请著名网球运动员撰写了《中国网球前途》等文章,文章阐述了网球发展所需的条件和要素,提出应重视对年轻球员进行培养,重视网球技巧技术传授与提供完善训练设施的看法,为网球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了网球运动的发展。
《申报》在几十年的体育传播中,适时顺应体育发展要求,不断转变体育传播手段和策略,丰富扩展体育传播内容,扩大体育传播范围,体现出鲜明的特点。
首先,传播内容从少到多、从单一到丰富。随着体育的不断推行,《申报》的体育传播内容也从单一逐渐趋向综合。最早的传播内容以赛马为主,其后随军操的引进而大量报道体操,体操一时成为其报道的主要内容。《癸卯学制》颁行后,竞技体育(包括球类和田径运动)成为其报道的主要内容,其后学校体育和运动会报道大量涌现。体育报道呈现丰富多彩的生态。其次,体育传播范围呈现出逐渐扩大的情形,表现为由地方传播到全国传播再到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早期传播集中于上海本埠,这与报社所处位置及当时的技术设备相关,随着传播条件的改善和传播理念的更新,传播内容不仅限于本埠,而是扩大到了全国,再后来,由于国内外体育交流的增多,大型赛事的参加和举办,传播范围延伸至国外,国际体育比赛和国外体育资讯成为体育传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是传播体育资讯的同时,加大了体育制度、法规、教育、设施等的传播力度,使后者的传播与前者的传播并重。
为了吸引观众,赢得市场,《申报》始终致力于大型、热点赛事的播报,甚至对民间体育组织和民间体育团体的大型赛事也不吝篇幅加以播报。不同时期,《申报》对赛马、体操、球类、田径、运动会以及其他大型体育赛事等公众喜爱的热点体育赛事进行了有层次的播报。对于大型、热点体育赛事的播报,《申报》往往采用系列播报、连续播报和全景播报等不同的传播手段,以增强信息传播的密度和深度。一般而言,大型赛事、热点赛事往往是读者所喜爱的,具备很好的传播价值。因此聚焦大型、热点赛事,一方面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申报》体育传播不同于其他报刊的显著特征。
为了呈现立体化的体育生态样式、完整的体育比赛景象,《申报》力求报道多样化、多元化。多样化的报道手段常常有预告、标题、专电(电头)、通讯(体育通讯、人物通讯)、消息、简讯、专刊、系列报道、综述、花絮、图片、人物、评论等。在消息、通讯、专刊中,大多数内容简短精炼,注重体育本身的介绍,清晰明了;较长专刊和通讯则运用导语的写作手法,来凸显重要讯息;系列报道采用体育专刊、特刊形式,利用各种图文元素,赛前对赛事做出预测、赛中从专业层面和技术层面解析赛事、赛后评析赛事。同时,以杂录、问答、漫画、论文、评论等方式植入各种趣闻、花絮以吸引读者眼球,增强了现场感,提升了赛事报道的趣味性,充实了报道的层次感。综述则在大型体育赛事报道中使用,以帮助读者窥知体育赛事的整体面貌。这种多样化的传播模式不但有效地传播了体育,而且对其后体育传播产生了影响,直至今日一些媒体在报道大型、热点体育赛事时,依旧采取这一模式。
在几十年的体育传播中,《申报》利用其全国性大报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其强大的媒体号召力,成为了中国近现代体育传播的中介和桥梁,推动了近现代体育在国内的兴起和发展。体育事业的发展为《申报》体育传播提供了基础,决定了其体育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反过来,《申报》的体育传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形和衍变轨迹。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申报》始终不遗余力地传递各种体育信息,推广各种体育活动,推介各种体育知识,刊发有识见的体育评论,引导各种体育思潮和体育生活方式,引导民众参与各种体育运动,改变了公众对军国民体育和兵式体操的看法,适时推动了体育回归其自身要义。随着现代体育项目的引进和开展,《申报》适时地聚焦大型、热点体育赛事,加大刊发评论性文章的比重,引导国人了解、感知体育发展变化、趋向走势,加深国人对体育的解读,使其对体育有更加理性的认知,促成了国人体育思想观念的改变,促使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由自觉向自由转化。可以说,《申报》是中国近现代体育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为中国近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申报》在体育传播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尤其早期传播存在简单化、浅显化倾向,未能对体育及其发展做出深刻的解析;后期传播有时过度集中大型、热点赛事,冲淡了一般体育信息传播的力度,导致体育传播资源不均衡,激发了国人对竞技体育的过度关注,有违体育发展的自身要义。
[1]编者.本馆告白[N].申报,1872-04-30.
[2]编者.世界运动会中华选手刘长春昨日安抵上海[N].申报,1932-07-06.
[3]蒋湘青.体育究竟是什么[N].申报,1923-10-09.
[4]陈景韩.何故有运动会[N].申报,1921-06-01.
[5]肖鸿波.《申报》77年体育报道研究(1872-1949)[D].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1.
[6]编者.庆祝八届远东运动会之成功[N].申报,1927-09-04.
[7]吴蕴瑞.今后之国民体育问题[N].申报,193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