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 挺
(1.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084;2.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系,陕西 西安 710068)
“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在体育上的主要反映是促进中国人收回了体育主权,近现代体育进一步发展,学校体育出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转折,妇女体育运动得到初步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正确地把握体育的作用,成功地为政治斗争服务。革命的体育思想、理论和实践促使了红色体育的萌芽,而萌芽的红色体育又为实现党的斗争目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就倡导和关心体育,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关于体育的纲领和政策,早期共产党人的体育主张主要体现在部分早期领导人的思想和主张中。如李大钊、陈独秀、邓中夏、肖楚女、杨贤江等革命者发表了诸多关于体育的主张,这些是早期红色体育思想的萌芽,为指导红色体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与一切剥削阶级的旧体育有着本质不同的、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开展的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红色体育运动。它继承了“五四”以来先进体育思想与实践的光荣传统,紧密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有力地配合了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
自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到1929年1月红军主力离开,工农红军在当时敌强我弱、白色政权包围的紧张战斗岁月中,在毛泽东、朱德等同志领导下,结合部队训练,经常因地制宜进行形式广泛的体育比赛活动,开展了爬山、行军、打野操、做游戏等军事体育活动。红军的体育运动比较独特,既有传统体育项目,也有近现代的体育项目,还有一部分是根据当时条件自创的体育竞技项目。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和根据地的扩大,为进一步增强军民体质,提高军事技术,更好地为革命战争服务,党中央提出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号召。于是,红军所到之处,各类体育运动也就越来越广泛地开展起来。毛泽东曾对战士们说:“你们要加强训练,打好野操。要锻炼好身体,才能打敌人”。井冈山时期,红军领导人经常带领部队,结合练兵进行游戏等活动。当时,每隔三五天,就要组织部队练一次野操,把部队分成两个连,比赛抢山头。当时常常把部队分成两支,集合在山下,一声令下就比赛爬山夺红旗。1927年冬,驻守井冈山茅坪附近的红军战士,经常在步云山练习爬山,优胜者往往能得到3发子弹、两片烟叶或1双草鞋的奖励。[2]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党和苏维埃政府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提出了体育工作的方针:“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发展赤色体育运动,养成工农群众的集团精神与强健体格,适合阶级斗争需要”。成立了革命根据地最早的群众体育组织——赤色体育会,基层单位的俱乐部及所属的“列宁室”,对红色体育的开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团体经常对体育运动作出专门指示。红军的体育运动在苏区是走在前列的,俱乐部也是最早在红军连队出现的。中央苏区列宁小学、儿童团、少先队、共青团中体育活动相当活跃,编写了革命根据地最早的体育教材与小学体育课参考书:《少队游戏》与《少队体操》。中央苏区的工厂、农村和妇女的体育运动也有所开展,机关和干部学校中的体育运动以篮球等球类项目为主。运动竞赛广泛开展,每逢重要节日、纪念日或重大集会、检阅之后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33年5月30日-6月3日在瑞金叶坪大练兵场举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运动大会,这是苏区时期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届全运会,共180多人参加比赛,这次运动会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红军长征途中仍坚持体育活动。每到宿营地,特别是休整时间稍长的时候,就开展武装爬山、跳高、跳远、体操、过障碍、篮球、排球等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红色体育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迅速。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体育被提到了振兴民族和保卫国家的高度而受到极大的重视。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间陕甘宁边区一直是全国革命的中心和各革命根据地的楷模,以延安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的体育进一步发展。毛泽东、朱德、贺龙等领袖先后提出了“锻炼体魄,好打日本”、“开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体质”、“运动要经常”、“体育运动军事化”等思想。为了加强对体育的领导,成立了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委员会、延安体育会和延安新体育学会等体育组织。运动竞赛蓬勃开展,当时的延安几乎每个星期天体育会都安排体育比赛,每逢“三八”、“五一”、“五四”、“八一”等节日则有大型运动会。1942年9月召开的“九一”扩大运动会是抗战期间革命根据地规模最大的一次运动会,1 3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军队广泛开展了与军事训练结合、与娱乐结合以及与生产结合的体育活动。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也得到了发展。体育课程、课外活动和体育竞赛蓬勃开展。体育教学方法得到改进,采用近代先进教育方法进行教学,针对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摸索出了“延安市杨家湾式”教学方法;还运用外国先进成果进行体育教法改革,成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体育专业院系。延安形成了一个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城镇、乡村、机关、学校、工厂、部队,上至中央首长,下至普通百姓,男女老少,各民族的人都踊跃参加体育活动。群众体育出现了新的局面,以劳苦大众为主体,并以其根本利益作为体育方针和具体实践的出发点,使劳动者享有了体育权利。
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体育运动有了更加全面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比苏区和延安时期的体育有了一个新的飞跃,红色体育开始向新的体育形态——社会主义体育演进。红色体育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体育的建设与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红色体育是社会主义体育的基础,社会主义体育是红色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新解放区不断扩大。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时期已形成的体育组织模式也在逐渐完善和推广。教育系统中,如贺龙中学的俱乐部、延安大学短期集训班,1945年至1949年,中共陇东地方委员会的中央青委体育组织,以及1946年9月延安市自卫军筹委会的临时体育组织机构等,都积极组织体育活动,培养了一批体育积极分子。相应的体育法规制度也不断完善,如1946年10月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公布了《陕甘边区中等学校的方针学制与课程》、《陕甘宁边区抗日少年先锋队组织条例》、《部队游戏》和《赤卫队训练教材》等。解放战争时期,各边区、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机关、学校、部队等,都依据各地的不同情况,自力更生,因陋就简,仍然坚持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针对当时的形势,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46年12月颁发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令-陕甘宁边区战时教育方案》,就当前形势下,从实施原则、教育内容与组织形式和领导诸方面,均提出了具体要求,并规定体育课应添加简单的军事训练实际技能,并培养迅猛敏捷,灵活机动的生活习惯。晋冀鲁豫边区学校体育教育仍在进行,1946年6月晋冀鲁豫边区颁发的《关于绥蒙第一中学创学方案》(草稿)中,就体育课的开设与教学时数作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各个专业又不尽相同。当时贺龙中学、米脂中学、行知中学、太岳地区的学校都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活动。机关、军队体育活动也在蓬勃进行中,如1946年,驻定边第十一旅举行“擂台”赛时,所属部队警八团“四大金刚”、定边县警卫队均派高手参加。1948年,《解放日报》社的职工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组织了一个名为“群众”的篮球队,经常与兄弟单位赛球。体育竞赛方面,1946年举行的延安“九一”运动会是其中规模较大的运动会,此外,还有1946年的安塞县“五四”青年节运动大会、1946年5至6月绥德的“五卅”运动会、1946年警三旅“五四”青年节篮球友谊赛 、1946年三边军分体育运动会等。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体育,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与中国近代的经济、政治变化以及中国人对西方体育文化的认识发展过程相适应,中国红色体育也经历了一个由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精神层面的逐步推进过程。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相继提出了各种应战和救亡的方案,屡仆屡试,奋然前行,推动着中国红色体育由传统到近代的艰难转型。其次,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以民主革命思想为指导,以劳苦大众为主体的新式体育。早期中国共产党从关心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用先进的体育思想和切实有效的方法、手段,为政治斗争服务,红色体育也随之萌芽。由于红色体育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并它表现为“人民大众”的体育,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具有广泛的人民性。无论是建党初期对工农、学生、妇女体质的关注、对民众体育权利的争取,还是革命根据地时期对士兵和群众健康的重视,都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开展体育的人本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鲜明体现。共产党领导的红色体育不是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有”,克服了资本主义体育的狭隘性,开始向更广大的群众中发展。最后,党领导的红色体育在政治倾向上,主张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表现为把体育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直接为革命的政治、军事斗争服务。共产党人开始自觉地把体育事业看作是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体育与革命斗争相结合,把体育活动作为发动群众的一种方式,强调强健身体与革命斗争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人注重以体育来教育民众,唤起工农群众觉醒,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增强群众的体质,把开展体育活动与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发展革命力量,发挥体育的社会价值,最终夺取革命胜利。红色体育对于造就一支优秀革命军队,捍卫民族独立,推翻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做出了贡献。
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的发展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历来都把体育工作和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联系起来,在战争的不断洗礼中,逐渐形成了一套革命斗争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红色体育发展模式。中央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为苏区红色体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靠枪杆子打出来了的。工农红军是“开路先锋”,是“建国元勋”。中央苏区的体育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建立,政权的巩固,经济的繁荣等,都为中央苏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打下了基础。反过来,苏区体育也必须为红色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为夺取革命战争胜利服务。[3]
陕甘宁边区的开辟为红色体育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这块根据地对红军长征落脚西北有着重大意义。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便结束了长征,把革命大本营放在这里。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4]党中央在这里开始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建设,才有了体育和各项事业发展的依托。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体育的开展创造了社会物质条件,为军队和民众加强体育训练不断提高战斗力,形成了有利的社会政治条件。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经济建设和大生产运动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准备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对于保证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红色体育是伴随着革命战争的实践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终于在1949年推翻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党的领导下,体育运动紧密地配合军事斗争,紧密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和条件,广泛开展体育运动,对于增强了军民体质、振奋革命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密切了军民关系,以及革命斗争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面临强大于我军数倍、数十倍的敌军,特别需要凭借意志、心理和体力方面的优势,才能扬长避短,取得胜利。因此,从红军初创时期开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十分重视体力同部队战斗力之间的关系,提出红军体力上的优势可以成为敌我双方优劣势转化的重要因素。[5]党和苏区政府坚持体育服务于革命战争的指导思想,提出“发展赤色体育运动,养成工农群众的集团精神与强健体格,适合阶级斗争的需要,”以“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战胜装备更为精良的现代化日本军队,八路军、新四军体育竞赛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振奋和鼓舞了全体军民的抗战决心,八路军120师成立的“战斗队”,设立专职机构和参谋,开创了军队体育正规化管理的先河。解放战争时期,党和政府在开展对敌斗争,建立统一战线,巩固民主政权的同时,积极开展蓬勃的体育活动,体育成为解放区新民主主义文化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民解放军充分利用作战休整和间隙开展阵前练兵,以射击、刺杀、投弹三大技术为主的军事体育训练形成高潮。人民军队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的军事体育训练内容,不仅提高了军人的作战技术,也有利于战斗精神的培养。
20世纪初一批共产主义先行者诸如陈独秀、恽代英、肖楚女、毛泽东、任弼时、杨贤江、邓中夏等在寻求富民强国的道路时,以体育号召民众,宣扬民主启蒙运动,反对封建文化的束缚,积极关心无产阶级的体育状况,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体育主张,为新民主主义体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早期的共产党人开始把体育作为整个社会改造运动的组成部分来思考,对体育的性质和任务产生了新的认识。中国早期的无产阶级前辈有关体育的认识与论述,是这种共产主义文化思想的组成部分。这些先进的体育思想和主张,针对着自清末以来的反映专制主义、军国民主义的体育思想和稍后一些的反映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的体育思潮而产生,并在同上述两种思潮的斗争中发展,形成我党初期在马列主义指导下的先进体育思想。[6]
新民主主义体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体育为人民群众服务,关心劳苦大众的身体健康。在旧中国,工人及其子女被剥夺了受教育和体育的权利,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极为恶劣。为改变这种状况,争取保障人民大众健康的体育权利,中国共产党对广大人民的健康给予了极大的关怀,把争取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子女健康的体育权利,视为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的任务之一。革命的体育思想、理论和实践促使了红色体育的萌芽,而萌芽的红色体育又为红色体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尽管早期共产党人的体育思想还很不成熟,但它却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将强调劳苦大众参与强身卫国的思想介绍到广大民众中。这种思想对提高国民对体育的认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广泛地对民众宣传了体育,唤醒了民众的体育权利意识。
苏区时期体育方针政策的出现。开展红色体育工作的基本依据是各种指令性政策和法规。在艰苦的战争条件下,体育法规不能与今天严格意义上的法规相比,一般都是散存于各级苏维埃政、部队、共青团及少先队的各种会议决议案或行文中,或者是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人对苏区体育工作的指示,有些是苏区体育的原则和精神,或者有关体育的号召。苏区体育方针是“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发展赤色体育运动,养成工农群众的集团精神与强健体格。”这两个方针的出发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体育运动紧紧团结革命斗争的实际,并服务于革命斗争。延安时期毛泽东、朱德、贺龙等分别提出“锻炼体魄,好打日本”、“运动要经常”、“体育运动军事化”,明确了体育运动为抗战直接服务的基本方针。这一时期的体育方针是适应革命战争需要、增强战斗力而提出的,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为加强对红色体育工作的领导,在革命斗争的不同时期,党在各根地建立了相应的体育组织机构,保证体育运动有组织有计划地持续发展。随着革命形势和红色体育的发展,红色体育组织也不断发展,并逐步完善。最早记载的红色体育组织出现在安源路矿工人、长征中部队也有相应的组织负责开展体育活动。
苏区时期领导全苏区体育的官方机构是教育人民委员部。主管全苏区体育的最高领导机构是1933年6月3日产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赤色体育运动委员会,这是中华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第一个体育组织,也是中央苏区赤色体育运动的,领导全苏区红色体育的开展,是一种独立的、单纯的体育组织。[7]在基层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各单位的“俱乐部”和“列宁室”,在中央苏区,无论工厂、机关、学校、连队,都普遍建立了俱乐部或列宁室。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红色体育组织逐步完善,建立了各种体育的组织,如“苏区体育运动委员会”、“延安体育运动委员会”、“陕甘宁边区体育委员会”、“延安新体育学会”等体育管理机构。在其他解放区和部队中也相应地建立了一些体育组织机构。如120师设立了军事体育股及体育参谋等。在各个机构中有专人分管体育,各机关各学校设体育委员会,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及民众团体应共同组织委员会,有计划的推动体育活动的普及。以各种形式去创立体育组织,这些组织都提出了组织和推动中央、边区各机关、部队、学校、工厂、农村的群众体育运动,活跃生活,增强体质、提高生产、工作和学习效率,加强对各部门体育活动的联系指导,筹备运动会等宗旨。这些都为体育的蓬勃发展创建了良好的条件。
这些体育组织机构的建立,为围绕抗战和军事斗争的需要,有组织地进行体育运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体育组织的成立及逐步完善。将红色体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些革命的群众性体育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积极指导和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为解放后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在组织上和思想上奠定了基础。
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过多年的奋斗和探索,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体育改造成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新民主主义体育,实现了中国近代体育由传统到现代的初步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不仅在理论上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红色体育理论,在实践中也构建了系统的红色体育建设体系。事实证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萌生的中国文化振衰除弊、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体育文化建设的全新道路。
[1]傅砚农.中国共产党在初创和大革命时期对体育的把握[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3(2):11.
[2]谷世权.中国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299.
[3]曾飙.中央苏区体育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2-3.
[4]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65;297.
[5]胡逢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论体育对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作用[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1):54-57.
[6]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室.体育史文集[Z].1983:180.
[7]曾飙.苏区体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