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活动场所空间布局的特征与发展路径
——以大连市为例

2013-12-06 23:54:47孙晓乔吕铭亚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活动场所空间布局大连市

汪 敏 孙晓乔 吕铭亚 王 程

(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体育,在中国文化中向来占据不凡的地位,世界格局的变迁与各地文化的杂糅交汇,使体育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日益开阔。随着辽宁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沿海地区的发展环境也获得了较大的提升空间,全省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沿海城市发展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进一步扩大沿海城市发展的对外开放,为沿海城市的开发建设带来双重机遇。大连市地处北半球中纬度西风带内欧亚大陆东岸,属大陆季风气候,降水集中、空气湿润,非常适合人类居住[1]。旅游业在这座海滨城市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产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的举办,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具有“田径之乡”和“足球城”美名的海滨城市在其余活动空间上也各具其特色。本文以大连市为例对体育活动场所空间布局的特征进行剖析,总结出大连市体育活动空间的整体结构特征,结合“全民健身”和“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理念,阐述体育活动场所的空间布局特征,以此展现城市精神面貌的内在文化重点和需求,以体育活动空间点、线、面的结合为入手点,提出构建体育活动场所的网络式布局,为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城市体育人居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1 城市体育活动场所空间布局的内涵

从园林建筑设计学引入空间布局的概念,将我国城市绿地空间布局理念应用于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从建筑学角度看,布局结构是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内在结构和外在表现的综合体现[2]。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又可以将城市的整体空间按照:架、核、轴、群和界面五个参照点进行空间上的规划和设计[3],以不同的层次关系、建筑的功用、类型来解释城市结构形态的发展与变化。城市空间布局即是站在城市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和空间的重组。

从一定意义来讲,城市体育活动场所的管理与建设是对城市体育资源和体育活动空间的重组,使体育资源在其各自的区域发挥最大的效益,以促进城市体育资源整体利用率的提升[4]。城市体育资源与一般的经济资源相比具有其本身地域环境差异的特点,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其自然条件的不同,地域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各具特色。从体育空间的自然属性来看,城市中某些特定的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地表特征,因此对资源进行整合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满足不同居民在活动空间上的需要,达到体育活动场所与生活区、商业区、旅游区、文化区互相影响融合,提高城市体育资源空间布局的整体优势,以形成良好的地域特色。

2 大连市体育活动场所空间分布特征

城市体育活动空间是城市为居民提供的一个具有高度和广度的体育活动空间。大连是一个沿海岸线发展建设的城市,全市海岸线长366.43 km,横跨4个区位,19个沿海重点发展建设园区,通过栈道、公路、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将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合理的组织起来。沿海式空间布局已经成为构筑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逐步成为促进区域整体实力发展的有力引擎[5]。

2.1 大连市体育活动场所的空间分布模式

大连市体育活动空间的构成主要归结于三种模式:

1)环状模式:即圈层蔓延的拓展模式[6],主要以居民区为主,在居民区的内部和周围形成一定的健身路径和活动空间,并以人口分布的中心向四周蔓延。辽宁省大多数城市在居民区建设上都采用此种模式,以方便居民在生活中拥有便捷的体育运动条件,从而获得更多的运动需求。

2)点状模式:依托商业圈分布的健身房、俱乐部、广场、球场等,供城市居民在空暇时间进行游憩和休闲活动。随着商业圈升级步伐的加快,商家已经向人们的精神消费方面发出强烈攻势,在休闲区、俱乐部、各类型养生会馆等不断汇入到消费市场中来的同时,原有的单一物质商品消费模式已经无法保持优势。大连市商圈分布主要集中于五个区域。商业圈内的体育活动空间不仅仅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发展商业区精神消费必不可缺的战略重点,作为建设特色大连的特色市场,以满足人们对城市优质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基于城市商圈内体育活动空间的点状空间分布现状,综合性、多功能、高品位的体育活动空间建设势在必行。

3)带状模式:是大连作为海滨城市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在滨海路一带形成的公共娱乐休息场所,沿海岸线分布,并与城市主要商业圈相连接,与居民区之间也保持了良好的沟通。目前大连市沿海可发展区域约366 km,是坚持城市生态理念、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体育活动空间,通过对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和整合势必会实现全域城市化在体育文化上的新增长点。

2.2 大连市体活动场所的空间布局调整

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高校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等优势,令“全运会”15个比赛项目花落大连,使大连成为“十二运”1/3赛事的举办城市。大连市对其筹备工作的高度重视促使城市体制、经济、场馆建设与改造及场馆周边的政治工作有序跟进,以打造精品城市,实现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自辽宁省筹备全运会以来,大连市筹划新建场馆11个,维修改造场馆10个,且在此期间,各区(市、县)均建有一个市民健身中心,各社区均有一处健身活动场所,各乡镇均有一个占地3000m2以上的健身活动广场或公园,全市新建笼式足球场40个,篮球场300个,打造示范性健身步道近百条。由此可见,“十二运”的承办与筹备不仅对拉动辽宁省内需、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更加突显了其对城市体育环境建设和体育文化的深度整合[7]。

3 大连市体育活动空间布局的发展路径

3.1 政府优化政策引导体育活动空间规范化

目前体育活动场所是广大社会群众较为关注的社会问题,政府机关对体育活动场所的规范管理和对公众活动的重视是城市向绿色可持续城市发展与公众体育环境发展的保障。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起,以海南等城市为代表均对室外空间公共场所活动空间建设做出了调整,2012年上海市也实现了300多处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优惠政策,以有利于公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竞赛活动的实施。体育活动空间是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的重要保障,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也直接阐明了“国家发展体育事业是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的体育发展方针[8]。

因此,政府对于城市体育活动发展的重视是对于公众体育活动的有力支持,不仅有利于引导公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是使全民健身不断纳入规范化轨道,使体育运动融入民众的生活之中的优化导向。

3.2 沿海健身路径引领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生态化

城市体育活动空间是城市生态化必要的强化辅助,从显性的城市布局外部结构缓解了绿地与生态系统本身效力的不足,因此,合理的发展建设体育活动空间,并建设具有大连本土特色的“沿海健身路径”成为城市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性需求。

目前,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总体要求,仅推进沿海的经济发展还不足以满足城市建设全域化的需要,在产业与人口聚集、建筑商业与体育活动空间的平面布局、绿色生态的维护等方面也要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另外,以沿海模式拓展城市体育空间的组织形式,并实现城市与农村空间组织上的链接与融合,以推进城市体育活动空间一体化为目标,实现大连市城市环境、经济、建设生态化的战略转型,进一步凸显体育活动空间的“人本价值”,让运动与健康成为打造大连特色沿海城市建设的主旋律,体育活动空间的设计与规划以沿海式空间布局为主,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活动空间网络构建,使全民健身场所的实施成为大连市新的城市标志。

3.3 网络式空间布局推进体育活动空间一体化

体育活动场所空间布局网络化的目标是使城区之间的公共空间合理分布、高效利用,加强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紧密联系,组成有机的城市体育空间整体。城市的公园和广场是城市居民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进行体育活动场所点状分布的主要呈现方式,它们是城市居民户外游憩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参与体育活动人群发展的重要依据。

因此,在承载深厚体育文化的同时,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以及城区之间的联系,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所需的活动空间,结合绿色健身路径的规划,在城区之间形成点、带、块、团等相互串联的网络式体育活动空间,以高规格、优服务的高级活动场所带动其所在区域体育活动场所的发展,以沿海体育活动空间建设延伸至商业圈,形成体育活动场所空间上的连接,加大城区与城区、商业区与居住区、居住区与居住区之间的沟通,形成“以点带面、以带穿圈”的城市体育人居环境发展模式,促进城市体育活动的持续发展。

4 结论

1)城市体育活动空间的建设是为了打造满足居民健康的生活需求和搭建现代生活方式的平台,城市化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是提升城市体育活动空间建设发展的必然。

2)发挥大连市沿海地域优势,结合城市已有的经济文化基础,将城市空间合理规划,形成一个体育文化全面覆盖的网络式空间布局。发展城市健康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居民体育运动意识、扩大居民人均活动空间,把居住环境的健康化、生态化真正体现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

3)借助体育健康事业的发展,将城市经济建设与高效、优质、低碳的人居环境同步,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选择。对城市的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聚集优势,共筑以全民健身为理念,以体育活动场所的规范化、生态化、一体化的空间布局为特征,以本土特色城市体育人居环境为标志的沿海城市。

[1]李雪铭.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43.

[2]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68-69.

[3]陈泳.城市空间:形态、类型与意义—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M].福州: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0.

[4]申亮,岳利民,肖焕禹.城市体育新范式:都市体育圈—都市体育圈的发展规划及其空间布局模式的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2):88-92.

[5]国务院常务委员会.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EB/OL].[2009-1-25].htmlhttp://wenku.baidu.com/view/3dc1d10b4a7302768e993939.

[6]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战略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04-332.

[7]第十二届全运会大连赛区组委会召开扩大会议报告[N].大连日报,2012-05-09.

[8]于善旭.中国政府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法制推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7(1):18-23.

猜你喜欢
活动场所空间布局大连市
大连市第六十九中学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0:12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镇江市“一体两翼、一核四区”城市规划中体育活动场所可达性研究
大连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养老现状剖析及创新研究
浅析美术馆建筑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 05:43:58
姑臧城空间布局与五凉河西政治
敦煌学辑刊(2017年2期)2017-11-09 03:02:01
侵犯宗教活动场所合法权益应如何处理?
空间布局图
中国西部(2017年1期)2017-02-22 08:44:14
村级活动场所亟待规范化管理
今日农业(2017年2期)2017-01-31 20: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