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球运动竞技演化历程与岭南文化之渊源

2013-12-06 08:51丁华丽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毽球岭南文化岭南

丁华丽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系,广东广州 510500)

广东地处岭南腹地,岭南文化,源远流长,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合升华,自成宗系,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凝重浓厚的篇章。近现代的岭南文化,更是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显著的贡献[1]。岭南文化哺育的岭南人为毽球运动的竞技演化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30年代广州火车站三轮车工人的隔绳对踢到1984年以广州为蓝本的第一部《毽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的正式启用,再到种类繁多的国内毽球比赛乃至已成功举办的数届世界毽球锦标赛,毽球运动由个人娱乐表演技艺演变为现代体育竞技项目,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孕育而呱呱落地于岭南大地,由广州走向中国,从中国走向世界,突破了地域和民族的界线,实现了从传统健身娱乐向现代竞技比赛项目的模式演化。本文拟对毽球运动竞技演化历程及岭南文化对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研究,以对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积极借鉴作用。

1 毽球运动与毽球运动竞技演化历程

1.1 毽球运动释义

广义的毽球运动是指运用除手、臂以外的其他身体各部位但主要是足部的各种击、停球技术,使毽不落地的一种运动。它包括既密切联系又独立存在的三位一体形式:踢毽子、花毽和网毽。“踢毽子”主要以健身娱乐为目的,是传统的、基础的毽球运动,主要有盘踢、磕踢、拐踢和绷踢四种基本技术[2]。“花毽”即花样踢毽,由传统的“踢毽子”演变而来,主要以技艺表演为目的,是在踢毽子的健身性和娱乐性的基础上增加了观赏性和趣味性,其技术是在踢毽子的四种基础技术之上,向纵深衍生发展,花式繁多、难度更大,一般可分为跳跃、静止(平衡)和绕转三大类技术;花毽比赛的内容以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为主[3],选手们要在规定场地、时间内完成套路表演,按完成动作上行下落的流畅性与难度系数进行评分,评分标准类似体操比赛,最终以分数高低排列名次。“网毽”,顾名思义是一种隔网相争的竞技运动,主要以分别胜负为目的,它在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抗性和竞技性,是具有竞技化模式的毽球运动;它集羽毛球的场地、排球的规则、足球的技法和武术的功底为一体[4];比赛场地类似羽毛球场,中间挂网(男子网高1.60m,女子网高1.50m),分男、女团体(三人制),男、女单人,男、女双人,男女混合双人共7个项目的比赛[5];规则类似排球,比赛时运动员在规定的击球次数内将毽球击向对方场区,比赛不间断地来回进行,毽球落地为败,每球得分,3局2胜;技术类似足球,不得用手、臂主动触球,主要击球技术有发球技术、踢传球技术、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其中主要攻球技术如倒勾攻球和踩踏攻球技术,对运动员柔韧素质要求极高,需要武术的基本功底。狭义的毽球运动通常是指“网毽”。

1.2 关于毽球运动竞技化

现代体育最突出的特点是竞争性和规则性。竞争性是现代体育的实质内涵,占据着主导地位。规则性为竞争性服务,规则是保证公平竞争的前提。竞赛制度的规则性,使现代体育竞赛由于处于公平竞争状态而长期保存下来[6]。在近三千余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踢毽子伴随着历朝历代沉浮变迁而涤荡沉淀,在不断发展、完善和衍生中而自成体系,深受历代广大人民的喜爱。但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踢毽子更注重内心的愉悦、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主要强调自娱自乐,缺乏现代体育的竞争性、规则性的特点。毽球运动必须与时俱进,顺应现代体育以竞技为主导趋势的历史潮流,突破地域和民族的界线,实现由民族民间娱乐项目向规范化体育竞技项目的转化,才能拓宽其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对传统踢毽子进行竞技化模式的改变,是指从传统体育现代化的高度来审视传统踢毽子运动,借鉴现代竞技体育竞赛规则、运动技战术、竞赛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将毽球从传统的健身娱乐中分离出来,对其进行改进、革新,使之既保持民族特色又富于竞争性、规则性等现代特征,以融入现代竞技体育体系之中,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7]。

2 毽球运动竞技演化历程

2.1 从蹴毛丸、踢毽子到花毽的演化历程

毽球运动是在踢毽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踢毽子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说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有一种祭神祈雨边跳边踢的舞蹈,这就是古代“蹴鞠”的雏形。在战国时代“蹴鞠”很盛行,而到汉代已有蹴毛丸和蹴鞠的区别了。蹴鞠须有鞠域,踢法与现代足球相似;蹴毛丸和今天的踢毽子相似。1913年在我国山东省济宁县喻北屯城南张村的一个东汉墓中,出土了23块画像石,其中一块就是蹴毛丸图。图中8人以椭圆形地毯为中心,表演蹴毛丸。他们的动作和谐舒展,神态各异,潇洒自然。从图可见蹴毛丸的动作姿态和现代踢毽子的盘、拐、磕、绷以及手心、手背、里抱月、外抱月等踢毽子的技术动作基本相似。蹴毛丸汉砖的出土为研究毽子的起源提供了充分的依据,由此证明今天的踢毽子起源于公元前2000多年的汉代蹴毛丸活动,现在的毽子是当时毛丸的发展[8]。千百年来,人们不仅把踢毽子作为一种游戏方式,更把它当成了锻炼身体、修身养性之道。因简单易学、老少皆宜,被百姓誉为“生命的蝴蝶”。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城乡有踢毽子的风俗,以至发展成为年节“岁时”活动。民间有很多的踢毽子高手,都会在逢年过节的庙会集会上一展风采,其身法之纯熟、技艺之高超都让人赞叹不已。唐代释道宣《高僧传》记载:“沙门慧光年立十二,在天街井栏上,反踢蹀,一连五百,众人喧竞异而观之。佛陀因见怪曰:此小儿世戏有工。”(卷二《习禅·魏嵩岳少林寺天竺僧佛陀传》)蹀就是毽子,反踢就是用脚外侧踢,也叫“拐”,反踢五百下,可见脚上功夫。踢毽子甚至影响了少林寺武功,少林寺僧曾把踢毽子作为一项练武的辅助功。宋代,由于踢毽子的人多,还产生了以卖毽子为生的小商业。明清时代,踢毽子更为普及,技艺也大为长进[9]。

20世纪以前的踢毽子,基本是以自发性、娱乐性和随意性为特点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踢毽子一直被作为雕虫小技,无法登上大雅之堂,更不谈比赛。直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一批全国闻名的踢毽子能手的不断涌现,这种局面开始发生变化。根据资料这些名家高手有北京的谭俊川、金幼申、溥子衡、林少庵,上海的周柱国、陈鸿泰,河北的杨介人,浙江的谢叔安,河南的路锦城等等,从比踢数到表演花样,踢法丰富多彩,各显神通,高难翻新的动作层出不穷[10]。我国传统的民间踢毽子技艺急需有自己的表演舞台,以技艺表演为目的的花样踢毽便呼之欲出,顺势而生。1928年12月在上海市举办“中华国货展览会”时举行了我国第一次踢毽子公开比赛;1933年在南京举行的全国体育运动会上踢毽子同摔跤、射箭、弹丸测力、剑术等民间体育项目一并成为表演比赛项目,使踢毽子在交流中得到升华,南北交融,各有所长,高难动作层出不穷,不同流派争奇斗艳,自此揭开了毽球运动发展史上的新篇章,花样踢毽开始登堂入室,30年代,上海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踢毽子活动非常活跃,该校女生翟连源在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上表演踢毽子,连踢二三十种花样,被誉为“神奇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高超运动技艺”,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1]。新中国成立后,花毽运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88年由国家体委,中国毽协主办,天津市体委、天津毽协承办的全国第一届花毽比赛在天津举行;1995年中国毽协为大力在青少年中开展花毽运动,对赛制进行了改革,将一年一度的花毽比赛与全国中学生毽球锦标赛同时进行。全国农民运动会设有花毽个人规定动作和个人自选动作两个项目。

2.2 网毽的演化历程

由健身娱乐的“踢毽子”到技艺表演的“花毽”,毽球运动实现了第一次飞跃,但是面对来自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尤其是对抗性竞技运动的强势渗透,毽球是否还有新的发展,是否能够发展成为具有真正对抗特征的毽球运动,必须做出哪些相应的变化才能引入竞争机制,才能很好地融合于现代体育的大家庭中,是摆在中华体育人的一道难题,加速推进毽球运动现代化也是中华体育人的历史责任。中国在经历了西方体育与传统体育之间长期的冲突后,20世纪30年代开始形成以西方体育为主体的局面[12]。网毽的演化历程也在这个时期悄然发生。解放前,广州进行踢毽活动的人群多为学生、艺人、人力车夫、三轮车夫以及码头、车站从事苦力的劳动者,他们在课余、演艺的空隙,候场、等客和空余时段,用毛毽为主体,以脚踢传送给同伴,踢数、对踢为乐,作为健身娱乐活动。30年代,广州火车站周边的三轮车工人因特别热衷踢毽子,常在闲暇时以绳代网,每边二、三人隔网对踢进行比赛,落地为败,当时广州三轮车工人把这项运动叫“网毽”,这便是现代网毽运动的雏形。所以“网毽产生于中国,源于广州”已得到全国及国际毽球界的一致公认[13]。“网毽”的出现,给广州三轮车工人带来了莫大的乐趣,他们于工余休息时,便在街头巷尾摆开了阵势,竞争激烈精彩,常常吸引住许多过往的行人,喝彩之声此起彼伏、不绝入耳,之后这种形式的毽球运动便逐步推广到了广州市的许多工厂、学校及其它行业中的人群,为网毽运动的深入演化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解放后,广州市荔湾区体委组织高崇光、李春恒等踢毽达人通过对足球、排球及羽毛球等球类运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集思广益,根据毽球运动的竞技需要兼收并蓄、切割组合了三种球的可取之处,创造性地出了第一本《网毽竞赛规则》,并每年举行全市性网毽比赛,从而使踢毽子这项在我国千年不衰的传统体育实现了第二次质的飞跃,演化为今日令世人瞩目的新兴竞技体育项目,使毽球运动技术水平得到了跨越式的迅猛发展,实现了毽球运动发展历史上划时代的变化。随着网毽运动的蓬勃兴旺,全国和地方性毽球组织相继成立。与此同时,竞赛体制基本完善,全国锦标赛、职工赛、学生赛、国际邀请赛等竞赛制度相继建立。1984年3月,国家体委公布将毽球列为正式体育比赛项目,并在首都举办了全国毽球锦标赛予以推广。比赛场地、计分办法、规则均以广州《网毽竞赛规则》为蓝本,定名“毽球”。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传统的民间体育从此获得新生和发展。1985年4月举办首届全国毽球锦标赛。1987年中国毽球协会成立。进入90年代,网毽运动又先后跻身于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和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80年代中期,德国工程师皮特到中国广州旅游时,爱上了这项运动,并将其引入德国。通过他的努力,德国、芬兰、匈牙利、荷兰等国相继成立了毽球协会。使网毽运动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先后在亚欧美等多个国家开展起来[14]。1999年11月,国际毽球联合会在越南成立,发起国家和地区为:中国、越南、匈牙利、德国、老挝、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及荷兰,成立了国际组织,建立了世界锦标赛制度。

3 岭南文化对毽球运动竞技演化的影响

3.1 岭南文化是网毽得以形成的“活态”文化土壤。

毽球是一种传统而鲜活的文化现象,它不是考古发掘出来的古代文化遗存,不是一种供人把玩的古董,毽球是一种由人来传承的技艺,是经过多少代人在不断创造、发展的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是“社会人”随着“文化生态”的变化,对毽球进行不断创造发展的结果。“网毽”首先得以在岭南生根发芽,这并不是无端的想象或偶然的巧合。深层文化即社会文化心理、风俗习惯及其反映这种文化心理和风俗习惯的文化行为,在人的意识或无意识中起着或隐或显的支配作用[15]。广东面对南海,自古以来海外文化就通过各国商人和走南洋的“南洋客”传入广东。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大肆掠夺中国财富的同时,各种先进的工业技术和思想文化也进入了中国,产生了最早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和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时期,广东是孙中山领导推翻满清政府的大本营,并在以后创立了三民主义,领导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帝制革命。可以说,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上,广东都是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进入中国的窗口,也是最先学习和吸纳这些先进思想和技术的地区。美国学者费正清对此很有体会:外国文明传入中国以粤为始。这是由于岭南自古拥有优越的濒海地理位置和气候,因此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可追溯至岭南开埠之初。岭南作为西方体育传入较早的地区,异域体育文化因素与本土实际相结合,成为岭南体育文化的有机构成,进而形成了具有传统性、地域性、民俗性等岭南特色的体育文化传统。岭南体育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广泛吸纳各个文化特质,尤其在近现代文化的冲突和发展中,创造性吸收西方近现代体育文化精华,形成了岭南文化先进而鲜明的文化性格。近代的岭南文化已经显示出鲜明的特征:经世致用、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开放融通、择善而从的社会心理;经验直观、发散整合的思维方式;清新活泼、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16]。这些因素为竞技网毽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环境,岭南文化是竞技网毽得以形成的“活态”文化土壤。

3.2 岭南文化开放进取理念赋予了毽球运动竞争价值

竞争价值的介入是传统体育现代化的核心[17],接受现代体育的竞争价值成为毽球运动竞技化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曾在哈佛大学讲演时,对文化作过如下的论述:“阳光包括七种色彩,世界也是异彩纷呈。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应该互相尊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18]。”现代体育以工业文明为基础,在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潮和工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下,被赋予工业时代的教育、竞争、健身、娱乐等意义,具备了以奋发和竞争为核心的精神价值[19]。传统毽球无论作为百姓游戏还是作为技艺表演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娱乐性特征,随意性和自发性强,缺乏作为现代体育项目应具有的竞技性特点,更没有现代体育作为一种独立文化形态所倡导的价值观。所以,接受现代体育奋发与竞争的价值理念是毽球运动得以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广东北接南岭山地,南临南海,使得广东在历史上的海外贸易相当发达,广东的沿海城市与外国的商贸联系以及人脉关系都非常密切[20]。发达的对外贸易和人际交往,孕育了广东人的开放观念。来自外面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只要是合适的,可用的,广东人都来者不拒,这种开放进取的文化心态,使得岭南人在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方面快人一步[21]。在西方现代体育传入中国之时,“春江水暖鸭先知”,岭南人能够以其聪明才智和敏锐的洞察力,迅速深刻地理解其精神内涵,洋为中用,及时吸收,在别人还在琢磨不定时,广州三轮车工人已经开始拉绳对战,他们承认传统,但不守旧,率先引进了竞争的理念,赋予了毽球运动竞争价值,建立了对抗比赛的毽球,实现了毽球功能的根本转变,为毽球运动创造了崭新的模式,使广州成为网毽的发源地。

3.3 岭南文化博采众长的兼容精神开拓了毽球运动的形态特征

由于中国现代化的追赶性特点,决定了中国现代体育的形成必然以向世界现代体育学习为主题[22]。毽球运动竞技化还必须借鉴现代体育的先进成果才能很好地融合于现代体育的大家庭中。一方面,直接对世界现代体育思想、价值观、制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积极引进,并参与其不断革新与发展的过程之中;另一方面,借鉴世界现代体育的优秀成果对毽球运动进行改革与创新,使其具备现代体育的基本价值与特征。岭南文化形成于先秦时期,在秦朝统一中国后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兼容了农业文化,唐朝以后,在海洋文化的不断催化之下,逐步走向成熟,在明代中叶外国基督教传教士进入岭南,西方文化也随之传入岭南,而岭南文化始终以开放、兼容的广阔胸怀,吸纳海外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使岭南文化日趋完善。岭南文化从其形成的过程中便始终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正是这种内在的秉性,使受岭南文化熏陶的岭南人具有了博采众长的开放兼容精神。岭南人博采众长的开放兼容精神使他们敢于和善于吸纳国内外文明的先进成果[23]。毽球运动从“踢毽子”到“网毽”就是岭南人博采众长兼容精神的具体体现。他们立足现实,以“我”为主,悉心研究,在保留毽球运动本身的趣味性、观赏性精华的同时,引进竞争理念,嫁接改良了羽毛球的场地、融合升华了足球的技术,构建了毽球运动隔网相争的高级现代化形态特征,使其独特的运动方式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使毽球运动具备追求卓越、分别胜负的现代体育的基本价值与特征,实现了与现代体育接轨,为毽球运动走向国际体育竞技舞台,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从而融入现代体育体系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3.4 岭南文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诞生了首部网毽竞赛规则

在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发展研究中,趣味性、观赏性、规则的科学性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核心内容。没有趣味性就无法唤起人们的参与愿望和动机,人们在运动中也无法得到精神满足;观赏性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人们的心理需要。也是参与者将自己良好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负责、精心地奉献给广大观众的动力;规则的科学性是保证该项目积极、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科学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弘扬积极进取、奋勇拼搏,民族传统体育要在此方面作根本性变革。对于富有趣味和观赏性的毽球运动,竞赛规则的出台无疑是其竞技演化的难点。广东襟山临海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岭南人强悍坚韧、勇于冒险、开拓进取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品质,使岭南人总能先行一步,掌握主动。秀外慧中的岭南体育人确信毽球运动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的理念,并且坚信毽球运动在当代同样具有鲜明的普世性。毽球运动在体育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能找到一个合理、科学的发展平台。所以他们,一方面,借鉴现代体育优秀成果,将排球、足球及羽毛球等运动的现代化优势变为毽球运动的发展和选择的可能性资源、变为开发和实践毽球运动竞技化的工具。另一方面,吸收自身精华,对这个工具建立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从自身特征出发进行变革甚至重构,借鉴排球的竞赛形式和规则,制定了毽球比赛中场上人数、轮转顺序、击球次数、比赛局数、得分、死球及计胜方法等基本规则,最终建立独特的比赛规则,使毽球运动具备了竞技体育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和观赏性的特点,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具有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化特点。广州市第一部《网毽竞赛规则》的出台,对毽球运动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最显著、最重要、最深远的导向作用。

4 结语

由踢毽子演变为毽球不过百年,毽球运动在与全球化程度最高的西方体育的碰撞、互动和融合过程中,已逐步实现和体味出它的世界性和全球性,它的生命延续和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及普及推广,有着自身的内在发展逻辑。岭南文化主动承担了把毽球运动推向更加成熟和使之全球化的历史责任,以开放、兼容、敢为人先的精神,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传统毽球的精髓,使毽球在竞技运动发展蓬勃的情况下,在外来体育日益强盛的挤压下突出重围,经过近现代的转型后,成为现在的竞技体育项目,使其在民俗活动中获得新生。它不是对古代传统体育的简单回归,也不是对世界体育的单纯皈依,而是在螺旋上升中创新。可以预见,中国传统体育宝库的遗产——毽球运动,将与在多年的竞技化发展中同样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教训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中国武术、龙舟、中国式摔跤等运动一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将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世界体育大家庭中,成为现代体育发展的有机部分,在世界体育大舞台上茁壮成长,内涵更加深刻,影响力与日俱增,为丰富体育宝库做出更大的贡献。

[1]饶纪乐.岭南体育文化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4):1-3

[2]白霞.风筝和毽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203

[3][8]王秀民.怎样踢毽球[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4:86-88,1-2

[4]舒玉河.毽球运动与裁判[M].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

[5]毽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3

[6]段辉涛.对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9(8):90-92

[7]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11):54-61

[9]郑超,张泉林,高章宁.怎样踢好毽球[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2

[10]杨家勇.毽球运动[J].中国学校体育,2001(5)

[11]郭七正.踢毽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

[12]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科学,2004(1):65-67

[13]孙弘,李琴.一项深受大众欢迎的健身运动——毽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4):28-30

[14]张军,龙明.毽球运动[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

[15]陈琦.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4):1-5

[16]刘双,于文秀.跨文化传播[M].哈尔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26

[17]李湘远,王春光,李贞晶.试论岭南文化对广东南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7):60-62

[18]王岗.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体育发展问题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4(1):17-19

[19]杨吉春,尹海立.关于民族传统体育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6):16-17

[20]董文兵 区域文化对黄三角开发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基于同珠三角、长三角的比较分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01):80-84

[21]霍秀媚.广东的改革开放与岭南文化[J].岭南学刊,2008(5):26-28

[22]张建新.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困境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4):108-120

[23]梅钢.基于岭南文化背景的广东创新文化建设探讨[J].当代经济,2008(12)下:44-45

猜你喜欢
毽球岭南文化岭南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岭南文化融入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雨岭南
毽球运动在中小学中的推广研究
毽球的脚内侧踢球技术高坪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毽球教案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越南毽球运动发展史回顾述评
毽球运动的推广模式研究
新岭南文化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