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征宇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500)
构建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新的历史阶段政府职能实现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主要举措。而构建和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仅是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加快我省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更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身心健康追求的有效途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示范作用。推进珠江三角洲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打破区域壁垒,建立良好的机制,保证区域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的提高。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成效和存在问题的研究分析,认为珠江三角洲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政府职能转变是我国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机关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管理权责、管理角色、管理内容、管理手段等方面的转移与变化。珠江三角洲各级政府为推进区域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政府职能转变的条件下,珠江三角洲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必须有效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平台、促进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
一是突显公共体育服务中政府的统筹主导作用。作为公共服务核心的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承担着主体地位,并负有确定发展战略、制定政策法规、保障经费投入、建设公共平台和实施宏观管理等重要职责。珠江三角洲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各地政府首先应认识到增强人民体质、促进社会和谐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摈弃金牌独大的狭隘体育政绩观,把体育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全民健身和公共体育服务上来。统揽体育事业发展的大局,明确区域体育发展的战略,制定以民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宗旨、原则以及目标,形成公共体育服务管理、融资、服务和评价的系列法规和相应的运行机制,细化服务内容、实施形式、工作措施和财政保障等操作性强的方案,以保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运转的科学高效。
二是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明确政府、社会及团体各自所承担的责任,充分发挥社会和群众体育组织的作用,使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依靠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公共基层设施的建设,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为公共体育创造更大的服务平台。结合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引入市场力量和机制,整合吸收各种社会资源,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公共体育活动。大力培育社会群众体育组织,提升基层群众体育组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业务能力,使社会资源和群众体育组织成为公共体育服务有效的供给主体,使公共体育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呈现丰富多样。把具有社会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的政府职能向体育社团转移,建立政府与体育社团之间取长补短的有效合作关系。
三是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平台的建设。科学开明的政府体制是改善社会活动行为的基础,政府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主体,其决定性的作用由体制和职能所决定。上海市研究认为体育公共服务应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内容,将其体育训练资源和专业技术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形成面向社会、服务专业、咨询丰富、便捷高效的体育训练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珠江三角洲政府作为公共平台的主要建设者,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同时,对市民的体育健身需求和服务供给合作提供方的利益诉求给予重视,有效协调好公共体育服务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社会力量加强和扩大公共体育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公共体育服务平台真正成为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舞台。
长效运行机制形成的基础主要是体制和法规的完善,机制的良好运行则取决于科学有效的政策法规[2]。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已有的国家政策基础上,补充建立了部分地方性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法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具体的实施操作过程中,仍感到缺乏责权明确、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缺少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支撑。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的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使公共体育服务行为有法可依,为公共体育服务的未来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的政策法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政策法规建设主要包括制度建设、管理建设、监督建设等[3]。通过健全体制和创新制度,保障和推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有序发展是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的筹集管理、体育设施的管理、群众体育组织管理、从业人员及自愿服务人员的管理等,都缺乏完善的制度,都是目前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共体育服务制度层面的法治管理建设,应侧重于大众体育权益的保护,保障老年人、少年儿童、妇女等弱势群体在公共体育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对各方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责、权、利予以明确。运用监督和督察等方法和手段,依法纠正和治理公共体育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偏差,从而完善监督制度和机制。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权力运行、资金使用、活动行为等进行有效规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公共体育服务活动在规范的路径上有序开展。
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的运行机制。各要素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运行过程中的协作与协商机制,对提高体系的组织化程度,激发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提高服务质量有重要的作用。珠江三角洲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机制构建中,决策机制尤为重要,首先应对体系的发展目标、政策法规以及运行效果评估等决策行为,在机制上加以完善。珠江三角洲各相关部门应依据政策法规和价值取向,对管理过程的行为加以考核评价,建立能够从物质和精神上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公共体育活动的良好开展。珠江三角洲公共体育服务有待完善的另一个有效机制是市场机制,各地方政府应立足当地的经济现状,结合区域的规划目标,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和公共体育服务的需要,开放公共体育活动市场,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构建合理的市场运行机制,引导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发展。珠江三角洲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有效的协调机构和制度,使体系内各系统之间和各系统内部紧密联系,建立长效的公共体育服务内部协调机制,促进体系的运行健康高效。建立和制定以评价内容、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式为主要内容的评估体系,加快明确评估的实施主体,将由政府主导的绩效评估过渡为给第三方机构,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绩效得到公平客观的评价。
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提出“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建设好群众健身场地,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二是健全群体活动组织,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队伍和社会化的群众体育活动网络,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系统;三是举办经常性的群众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4]。公共体育服务应本着便民、利民、惠民的为民原则,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活动开展坚持注重实用性和科学性。
一是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均衡发展。目前珠江三角洲各地城市和农村的体育设施建设均已超过国内平均水平,但各地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发展仍存在着不均衡现象。注重体育场馆建设的规划布局,加大对场馆设施较少地区的投入,增大该地区场馆设施的总体数量;在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布局不合理时,适当以小型体育场馆的合理建设进行有效的补充;在综合性运动会的举办或大型体育场馆的兴建时,应以体育场馆设施滞后地区优先考虑的方法体现布局的合理性。加大乡镇和农村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乡镇应增设传统体育项目活动场地,农村体育场地应根据需要和传统习惯有计划地增幅,逐步减少与城市的差距。
二是加大体育场馆设施的综合利用和开放程度。珠江三角洲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综合利用和充分开放还有很大的空间,要利用好政府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将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改造纳入政府的工作范围,有计划地对大型体育场馆进行必要的改造和修缮。加大体育场馆特别是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力度,增加日常开放的时间,尤其是在节假日;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体育场馆设施的同时,合理利用如广场、空地和草坪等各类城市建设公共资源,改造成适合于体育活动的简便场所。制定相关条例,增加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通过购买服务、合作服务或其它服务等方式,政府引导各类学校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设施,尤其是有条件大专院校必须在闲暇时段将富余的场馆设施服务社会,以弥补公共服务体育设施不足的现象。
三是充分落实公共体育活动的便民措施。在体育场馆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广州市提出“融体于绿、融体于景、融体于生活”理念;深圳市也提出与环境和谐共存、与城市混为一体、与交通紧密接触、与市场紧紧相连、与绿色体现主题的场馆建设思路;东莞市建设“半小时体育生活圈”和江门使的“十分钟体育健身圈”,将“便民利民”宗旨和“体育生活化”列为珠江三角洲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共同追求。珠江三角洲应构建以“体育生活圈”为主题的公共体育服务,在规划和建设中充分利用城市环境条件,精心设计社区健身苑点、社区公共运动场馆、体育主题公园等,把大众常用的体育活动设施建到居民小区去;其次在活动项目的选择上体现场地简便、容易操作、大众喜欢的原则,把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办到居民身边去;再次把大众需要的体育健康指导通过不同的形式送到居民耳边去,真正做到身边的场地、身边的活动、身边的指导。
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能够彰显城市的个性,强化区域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依据区域特色创设品牌体育项目,有利于充实市民的日常生活和提升区域的影响力。珠江三角洲公共体育活动的开展,已形成了部分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呈现出每地有品牌、每年有活动的局面。但作为区域体育文化特征和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品牌活动尚未形成。
一是打造公共体育活动品牌项目。品牌项目是在组织者的带动下,利用大众喜欢的活动项目通过长期运作而形成的,公共体育活动品牌项目通常有众多的参与人群、有良好的社会效应、有积极的带动作用。厦门和北京两站的国际马拉松比赛,已打造成“一南一北、春秋交替”的集竞技与群体于一身的著名品牌赛事。珠江三角洲区域公共体育服务要确立“依托传统文化、熔炼品牌项目”为发展目标,将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和区域文化特色的项目作为建设重点,如广州的“国际龙舟邀请赛”、佛山的世界华人狮王争霸赛、珠海的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和东莞的千街百村篮球赛等,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共同合作开发下,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众体育活动品牌项目,从而带动全民健身周、全民健身大会、全民健身节等品牌群体活动的持续发展,提升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品质。
二是打造体现区域特点的全民健身活动项目。融合岭南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不同群体市民参与不同类别的体育活动,使根植在珠江三角洲各地区的公共体育活动具有本土风格和独特个性。依托珠江三角洲城乡绿道网,广泛开展各类绿道体育赛事和群众性休闲健身活动,打造珠江三角洲绿道公共体育健身品牌。围绕“体育生活化”的目标,结合日常闲暇、双休日和节假日等日常生活作息特征,开展易于组织、方便参与的体育活动。依靠街(镇)、居(村)等基层社区机构和群众组织为活动开展主体,举办贴近社区、贴近生活、贴近居民的特色比赛活动,丰富和提升公共体育活动的生活特点,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公共体育活动的整体服务水平再上台阶。
服务网络的建设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效的服务网络体系是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的良好途径。公共体育服务网络体系从整体来上看是呈现立体和多维结构的,所以在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其整体公平性、内部联系性、信息畅通性以及操作简便性。
一是强化各级组织管理网络的系统建设。公共体育服务的各项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组织管理网络的建设不可或缺。应全面加强珠江三角洲市级体育中心、区(县)公共体育服务中心、街(镇)公共体育服务站、居(村)委会公共体育服务点等四级服务网络管理部门的建制,尤其居(村)委会等基层管理组织人员的专职配置。理顺组织管理关系并制定组织管理条例,强化横向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强对群众体育组织的培育和使用,引导更多的部门和社会组织参与活动,使珠江三角洲公共体育服务的各级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保证公共体育服务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此外,建立公共体育服务场馆设施使用管理网络,使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能够在层次分明、管理有序的条件下合理使用。
二是加强信息服务网络的科学化建设。建立珠江三角洲公共体育服务的信息服务网络,应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内在联系和统一,理顺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在系统研究的前提下,加强联系和沟通。整合与规范各地区体育信息网、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网、各活动场所宣传专栏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等各类服务指导信息。加快推进文化体育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网络,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信息沟通平台,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电话热线等多种媒介,有计划地将科学健身知识、市民体质状况、体育活动预告等相关信息及时发布,方便广大市民查询和提出意见。目前广州市和深圳市的体育信息网可以随时检索到辖区体育活动点的相关信息,为市民获得体育信息和平等对话提供直接的平台。
三是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网络的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公共体育服务各项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可以直接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效果。建立珠江三角洲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网络,采取公益性和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相结合方式,制定服务指导工作奖惩制度监督制度和,充分调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服务指导的质量。建立网点和日常工作管理登记档案,对指导员基本资料、工作状态、知识能力加以统一管理,突出指导、教学和服务的水平。制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业务再培训制度,及时补充体育健康知识和提升业务能力,使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公共体育服务活动中真正起到组织、管理和指导作用。
[1]朱征宇.广州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
[2]张宏,陈琦.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不同供给主体的职责划[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2)
[3]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R].粤府[2009]153号
[4]付强,朱征宇,马莉.珠江三角洲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活动开展特征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2)
[5]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路线图[M].北京:世界知识版社,2010
[6]张发强.专访: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EB/OL].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9483/9487/9690/20021227/897190.html新华网
[7]周洪凯,张庆春.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特点与建议[J].长春医学,2009(1)
[8]王才兴.构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J].体育科研,2008(2)
[9]刘明生.公共服务背景下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