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拳种“五枚拳”的渊源与发展

2013-12-06 06:07张赐东李志军谢亮
体育学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拳种闽西习练

张赐东,李志军,谢亮

(龙岩学院 体育系,福建 龙岩 364000)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体委发出《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有关体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挖掘整理出五枚拳的拳谱,被编入福建省体委编的《拳械录》中。五枚拳这项集健身、竞技、教育于一体的民间武术项目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竞技性、社会普及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于2007年8月入选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发展过程中碰到许多困难。本研究在对五枚拳历史渊源梳理基础上,通过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探讨五枚拳的发展策略。

1 五枚拳的历史渊源

五枚拳又称“梅花拳”,据传源于北方河南嵩山少林寺的“五枚祖师”,亦称“五枚师太”、“五枚道姑”,在清朝末年传入闽西客家地区,是中国武术稀有的拳种之一[1]。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上杭县庐丰乡扶阳村的丘正元跟随来上杭演出的安徽凤阳花鼓戏班的武师到北方习武,后来,丘正元又和戏班的花鼓娘子梅花(原名王秀英)一起到河南拜五梅祖师的弟子为师。由于丘正元和梅花谦虚好学,深得师父赏识,得五枚拳真传。10年后,丘正元和梅花拜别师父,结为夫妻回到闽西上杭,在上杭县中都、蓝溪、黄潭、太拔一带传授五枚拳,从此五枚拳在闽西客家地区流行,并流传到粤、赣二省的客家地区[2]。

北方地区历来都是兵连祸结,战乱频仍,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由于少林武术受到清廷的压制,加之五枚拳又是女性拳种,所以五枚拳在中原地区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五枚拳在北方的失传也就不是偶然了。闽西地区地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山区,群山连绵,地势险要,所以当时清廷政府也是鞭长莫及,使得五枚拳能在闽西客家地区快速发展。客家人大多住在山区,由于田园稀少,土地贫瘠,谋生不易,因此男人们多数远走他乡,多外出营生。客家女人既要料理家务、教育小孩、照顾老人,又要上山砍柴、下地耕种,形成“男外出,女留家;男工商,女务农”互补型的家庭模式[3]。由于青壮年客家男子外出营生或参与战争,客家女性承担着保护家族及其成员的责任[4]。所以,五枚拳的传入,得到了广大客家女性喜爱,使得客家女性在求生存、争发展的奋斗过程中,有了适合她们习练和保护她们自己及家族成员的拳种,这也提振了客家女性的生存环境。

清末民国初期,上杭县中都镇古基村还开设了武厂,成立了“五枚武术队”、“女子舞狮队”。解放后,五枚拳在闽西客家地区乡村得以快速发展。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五枚拳受到冲击,武术活动也被迫停止。改革开放后,在当地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沉寂多年的五枚拳重新获得新生。1982年,中都镇古基村女子武术舞狮队正式成立[5],从1984年始,中都镇古基村女子武术舞狮队参加了各级各类比赛、表演等活动,巾帼不让须眉,她们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武艺让世人大开眼界,赞扬、奖励也接踵而至。如在1988年全国首届农运会上,中都女子五枚武术队获金牌1枚、铜牌2枚,荣获全国农运会武术团体奖。1992年获福建省舞狮武术表演第一名、1996年获福建省农运会传统拳术和棍术第一名;她们还多次参加各级武术比赛和表演,屡获殊荣。2002年开始上杭中都中心小学把“五枚武术”当作乡土教材来传承。

2 五枚拳的现状

2.1 受国家武术竞赛规则的影响,五枚拳习练者减少,能掌握精髓的更少

五枚拳属于客家民间武术拳种之一,它的传播、发展主要受客家文化、地域、文化素养和保守意识的局限以及五枚拳自身戒律,如家族式传授,还有传女不传男等规制影响[3]。在其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口传身授、拜师学徒式的传授一直是最为主要的方式。从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习练者逐渐减少,目前从事五枚拳训练的专业人员仅有20余人,主要集中在闽西上杭县的中都镇古基村、蓝溪、黄潭、太拔等一带,且大都年事已高。特别是受国家武术竞赛规则的影响,致使许多年轻人不愿学习那些难登赛场的民间武术,虽然近几年当地政府也重视对五枚拳的保护,五枚拳的传承人也摒弃了旧有戒律,招收不同姓氏愿意学习者。2002年开始将五枚拳作为学校乡土教材,但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害怕吃苦,不能坚持。况且习练五枚拳要求习练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也使得许多习练者在习练五枚拳时无法真正全面掌握五枚拳的套路、功理、功法,真正能掌握五枚拳精髓的几乎没有。

2.2 对五枚拳传人的保护和对五枚拳的扶持、创新不够

一个民间武术的传承人,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五枚拳传人所剩无几且都年纪偏大,如何保护好这些传人,当地政府还没有制定出相关的政策。虽然近几年当地政府也开始重视对五枚拳的保护,五枚拳也入选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丘金莲被指定为传承人,但对其他五枚拳传承人的保护政策还没有出台。

在五枚拳传入后,丘正元夫妇融易经八卦原理于五枚拳术之中,创新为“五枚拳软桩八法”;第7代弟子丘振衡等又在“五枚拳软桩八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总结出“五枚拳绝命八法”。然而此后的几十年,五枚拳没有创新。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经济改革大环境的影响,以武养武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许多拳师弃武纷纷加入为生活奔波的大潮中。当地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也还没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规划,放任其发展,这都是目前影响五枚拳发展的根本原因。

2.3 五枚拳的发展受到各类时尚搏击项目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拳击、跆拳道、空手道等一些时尚搏击性体育运动项目相继涌入我国,这些项目在宣传推广方面都有周全的计划和策略,且理念和训练方式更加切合现代人的心理和生活方式,必然给还保存着许多戒律的五枚拳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极大的冲击。

3 五枚拳的发展策略

3.1 建立五枚拳发展研究训练基地

作为习练武术最好的场所是武术馆和学校,如果相关管理部门能依托当地高校体育专业的师资、科研力量及知名度,在当地高校建立五枚拳发展研究训练基地,对五枚拳传承、发展、创新,对培养武术传承人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就建立五枚拳发展研究训练基地问题,当地高校和相关管理部门、五枚拳的传承人正在研讨和协商中。

3.2 开设五枚拳女子拳社

根据五枚拳是女性拳种特点,依托当地体育主管部门和妇联,在当地开设五枚拳女子拳社,可以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女性参与五枚拳的习练。将五枚拳作为农村和社区女性的健身项目,有利于新农村和城镇社区的建设。目前当地某高校体育系正在和当地体育主管部门、妇联协商,先期准备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宣传和委派当地高校体育系的师生到农村、社区进行宣传,并充分利用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程和社会实践的时间,到部分村镇、社区试点,以免费开设培训班的形式,让五枚拳走入闽西的农村、社区中。

3.3 在大中小学推广和普及五枚拳

五枚拳在学校的推广和普及完全可行,从 2002年开始,根据体育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和五枚拳的特点,上杭县中都中心小学就将“五枚武术”作为地方特色课程来开设,聘请了五枚拳传承人丘金莲为该校外聘教师,培训了该校的体育教师和近300多名女生。但由于当时只有这所学校开设,许多学生从该校毕业后,未能继续习练。因此,五枚拳在学校的推广和普及,应通过加强与当地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合作,以建立五枚拳发展研究训练基地和成立女子拳社为主,通过五枚拳改编、创新并作为当地体育乡土教材课程的学习内容,推动五枚拳在当地大中小学校开展。目前就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当地的高校和教育、体育主管部门的注意,如2009年当地某高校体育系的老师就专程前往五枚拳的所在地展开调研,并对五枚拳的拳法套路和器械套路进行录像,整理出五枚拳的全部套路,并将部分套路进行了适当的创新和改编,准备作为该高校体育专业和公共体育学生选修课程学习的内容;同时当地高校体育系老师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联合申报的《“五枚拳”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开发研究》课题,已获2011年福建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并开始在部分学校体育课开展五枚拳教学试点,通过试点,然后逐渐铺开,准备用 5~10年的时间完成在大中小学的推广、普及。

3.4 结合国家武术竞赛规则创编出新的五枚拳套路

五枚拳是客家民间武术,又属女性拳种,由于现代武术竞赛的特点,五枚拳的套路不适应国家武术竞赛规则,因此改革创新五枚拳的套路,在不影响五枚拳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武术竞赛规则,大胆创新,创编出适应国家武术竞赛规则的五枚拳比赛套路和适合于男、女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五枚拳武术健身套路。目前就这一问题,当地高校体育系的武术老师就五枚拳的创新、改编问题和五枚拳的传承人进行了广泛的沟通,已就部分套路进行了改编、创新,得到了五枚拳传承人的认可,并和当地体育、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积极的沟通和协商,计划在学校、农村、社区推广。

3.5 加强老拳师的保护,使传承人的保护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然而民间武术却日渐衰落。目前五枚拳老拳师们只剩下丘振衡、丘福华、丘昌才、丘德财、丘祖华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且年岁渐大,如何保护好这些人,政府相关部门应加紧制定详细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加大对五枚拳老拳师们保护的力度,如通过设立民间武术管理机构,建立民间武术拳种传承人档案,通过社会、企业设立扶持基金,建立表彰奖励的激励机制,使老拳师、传承人的保护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3.6 举办五枚拳比赛

政府相关部门和民间组织应为五枚拳的发展提供舞台,如专门组织举办以五枚拳为主题的女性武术比赛或活动,并使之常态化;鼓励和支持五枚拳积极参加全国、全省传统武术比赛,扩大五枚拳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为中国武术女性的拳种之一的五枚拳,源于北方武术流派,在北方已失传,但却深深扎根在闽西客家地区这块红土地上,并在上杭县中都镇古基村完整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虽然目前发展面临许多问题,但只要政府相关部门和民间组织给以重视和努力,这一项闽西客家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将再发生机。

[1] 张耀坤. 历史记忆(闽西文化遗产)[M]. 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7.

[2] 范书声,林守明,汤维高. 上杭县志[M]. 福州:福建省人民出版社,1993.

[3] 客家女人基本介绍[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250030.htm,2010-06-04.

[4] 张赐东,李志军,张媛. “五枚拳”对客家女性的影响[J]. 龙岩学院学报,2011(4):92-95.

[5] 钟巨藩. 上杭五枚拳[N]. 闽西日报,2007-05-10(6).

猜你喜欢
拳种闽西习练
浅论习练太极中放松心法的养生效果
习练太极拳膝盖疼原因探究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习练太极拳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