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我国大学体育的发展

2013-12-06 06:07王永红马玉芳
体育学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高水平竞技大学

王永红,马玉芳

(1.南京林业大学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37;2.南京医科大学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29)

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开始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这种转型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大学作为社会精神的代表、知识的创造源、人才的培养地、文化的传播者和知识经济的孵化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的焦点和中心,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大学体育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理念和行动去完成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本研究围绕这一问题,从现代社会与大学体育教育观念创新、现代社会与大学高水平竞技体育发展、现代社会与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等方面作具体讨论。

1 现代社会与大学体育教育观念创新

专业化的社会大生产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工作快节奏、竞争高强度。现代大学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的趋势是人才培养的综合化和通识教育,通识所要求的是综合能力和对广博知识的自我选择能力。然而,无论是综合能力的提升,还是对广博知识自我选择能力的加强,健康的体魄和强壮的身体既是通识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这种能力提升,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的基本保证和前提。

体育在现代社会为每一个人所必需。培养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是大学体育教育的基本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大学体育教育必须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多元体育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更为前沿的体育科学文化知识,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体育课程,满足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在学生的主体参与过程中,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理念和终身体育的习惯,进而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传播,把这些理念和习惯扩大到全社会。因此,大学体育教育的创新,既是现代社会对大学体育教育的要求,又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中的大学体育教育,既是对大学生体育技能、体育理念、体育意识的教育,也是对大学生体质的重视、健康的关怀;既是对大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也是惠及社会,具有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的体育教育。

正是从这样的理念出发,许多大学改革体育课程设置,制定详细课程方案。例如,北京大学面向全体本科生、研究生共开设42个项目、52个体育课程。新增加的课程有:剑道、脉操、高尔夫、搏击擒拿术、汉字太极、体适能、瑜伽、形体、安全教育与自卫防身、峨眉剑术、少林棍术、击剑、徒步、拓展、桥牌、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奥林匹克文化等[1]。通过这些课程,促进了大学生对体育的体验,对体育内涵、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的理解,增强对体育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他们终身体育观的形成,进而成为终身体育的实践者。

然而,在看到许多学校努力进行体育课程设置,制定详细课程方案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大学体育教育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大学体育忽视应有的基本理论思考。大学体育教育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它与小学体育、中学体育教育究竟有没有什么不同?如何设计和设置大学体育课程?如何实施与评价大学体育课程?等等。

2 现代社会与大学高水平竞技体育发展

现代社会是行业分化越来越明显,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专门化导致了社会发展的丰富多彩,导致了社会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高水平竞技体育是人类在体育领域对“更高、更快、更强”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并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专业化而发展成为了一种社会所需要的行业和专门领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发展主要由体委系统负责,在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下,培养了大批竞技体育精英,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创造了优异的运动成绩,为民族赢得了自信,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其意义和作用不可低估。但是,这种体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一是在人才培养上不利于竞技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特别文化素质的发展,对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英国《每日电讯报》2012年8月2日发表《我们英国人为什么视中国运动员为作弊者、怪人和机器人?》的文章,把我国运动训练讥讽为“残忍的训练工厂”,将中国运动员视为“异类”。英国《每日镜报》评论我国的运动训练使用“几近折磨的训练方式”;“大批炮制奥运选手,确保中国在世界体育中的优势地位”;嘈讽“中国运动员一直像机器人一样从冷漠的人体生产线上制造出来”[2]。这些评论虽然抱有偏见甚至是种族主义的看法,但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确是有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二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缺乏有效的经费筹措机制,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现代竞技体育具有高投入、高耗费的特征,蠃得比赛需要有大量的资源支持和保证。而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以花费国家财政作为主要经费来源,也给西方媒体指责我们无端滥用纳税人的钱提供了口实。

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快速发展期。根据国家教育部《面向 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到 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 15%[3]。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培养精英虽然是大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但大学的社会功能明显扩展,在人才培养上所覆盖的范围和所承担的任务达到了一个更为广泛的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大学体育的目标在定位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着眼于终身体育教育,使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理念的同时,还应准确把握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大学体育的发展趋势,及时探索以大学为基地,体教结合,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途径,发展为社会为学校所必需的高水平竞技体育。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达2 386万,比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还要多,在这样一个人口基数上发展高水平竞技体育,无论是在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拔上还是在竞技体育人才所需要的智力保证上都有巨大的空间优势和质量优势。运动员是训练的主体,竞技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必然会对运动训练的效益包括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投入产生影响。运动训练作为一种人才培养,在青年人集中的大学选拔和训练,可以发挥大学人才密集和训练资源充足的优势,有利于降低运动训练的选材成本和训练成本,有利于竞技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消除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西方媒体对我们的种种指责,最大限度地降低我们在竞技体育发展中所付出的道德成本。

事实上,在我国高等教育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积极参与大学发展高水平竞技体育,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探索。在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教育部有关部门支持下,高校相继成立了各种项目的高水平学生运动队。经过多年的探索,大学发展高水平竞技体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已见成效,一批学生运动员迅速成长,在全国比赛和国际比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大学参与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发展,是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对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实现形式的补充,是大学社会职能在体育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大学对现代社会人才培养和专业精细化分工的积极回应。但是我国大学体育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高水平竞技体育的水准不高、教练员水平不能完全适应现代运动训练的要求、运动员选材与培养缺乏机制与制度上的创新、运动训练的保障不力等。大学参与高水平竞技体育发展既是大学体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对大学体育严峻的考验,处置不当有可能有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3 现代社会与大学体育学科建设

崇尚科学、信服真理既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开展科学研究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大学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具有体育教育、发展高水平竞技体育、服务社会的职能,而且还应具有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科学研究职能。大学体育教育不仅要解决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中会与不会的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学生科学锻炼身体中的知与不知和信与不信的问题,即体育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问题[4]。如果大学体育教育仅仅停留在教授学生运动技能和方法这一技术层面上,而不去探索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的未知领域,诸如体育教育究竟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怎样的运动负荷是学生个体最为适宜的负荷,这样的问题不解决,没有科学研究的知识,就很难解决学生体育教育中知与不知和信与不信的问题[4]。事实上,在以创造知识、传承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使命的大学中,大学体育如果不重视自身的学科建设,不能与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大学学科建设的主流相融合,不能面对社会发展对大学体育提出的新要求,不能主动地转型,自觉地适应时代的要求,结果可能会导致大学体育功能和大学体育地位的丧失,进而导致在高等教育中的落伍与缺位。因此,大学体育中的学科建设问题既是关系到大学体育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更是关乎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问题,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注。

事实上,我国许多大学在建设一流大学的努力中,重视大学体育的学科建设。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体育学科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普通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已经成为继体育专业院校和师范院校之后的又一支重要力量。我国体育学科硕士学位点也形成了体育专业院校、师范院校、普通大学这样一个三分天下的格局。这些普通大学中包括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家重点高校。其中清华大学于2003年建成了体育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北京大学也于 2012年在体育学和史学、体育学和管理学交叉的基础上建成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特别是清华大学目前已经建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在体育学科建设方面独树一帜。然而,在大学体育学科建设方面,许多学校都面临着师资队伍建设难以适应体育学科发展的问题,科学研究水平不高,体育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难以适应体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作为现代社会的大学体育,应当以大学体育教育和高水平竞技体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体育运动中发生的问题作为开展科学研究的对象,加强学科建设。这样的大学体育才能与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大学目标相适应,大学体育自身的发展才能融入大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流,大学体育自身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进而为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现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现代社会建设的现实性,在于对现代社会理解和认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建设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在向现代社会迈进的历史进程中,大学体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如何适应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大学办学目标,以什么样的理念和行动参与到这一历史进程之中,是需要大学体育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1]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 北京大学体育课程选课手册[EB/OL]. http://pe.pku.edu.cn/document/201104101228 50152316.pdf.

[2] 布伦丹·奥尼尔. 我们英国人为什么视中国运动员为作弊者、怪人和机器人?[N]. 环球时报,2012-08-07.

[3] 教育部.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d4567f18c281e53a5802ff0 8.html.

[4] 仇军. 21世纪大学体育的使命[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7(4):81-86.

猜你喜欢
高水平竞技大学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竞技精神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花与竞技少女
竞技体育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