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自觉视角下推进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2013-12-04 11:14方守湖
成人教育 2013年3期
关键词:高素质素质育人

朱 琳,方守湖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杭州310018)

教育自觉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繁荣而导致社会风气浮躁,大学精神旁落、学术腐败现象频发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目前,国内学者对教育自觉的研究有多种思路,笔者认为:教育自觉主要是指教育主体在进行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规范自觉、认同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当前高职院校存在教育自觉缺失现象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顺从了社会不正常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标准、模式等造成了冲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社会对人才质量的定位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偏差。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处于“人才链”的末端,迫于就业率考核的严重压力,一味迎合顺从社会不正常、不合理的需求,学生培养只满足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以致于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影响,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摇摆不定。

2.高职院校毕业生被过度“技能化”和“工具化”。教育具有工具理性的同时,还应当指向更多的价值理性。高职院校为了彰显“职业性”,过于强调岗位技能的培养,强调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强调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强调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一系列旨在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改革探索,大量培养和输送了与岗位“零距离”对接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了不少企业的岗位需求。同时也造成了高职院校重视“制器”,轻视“育人”,弱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等软技能的培养,导致毕业生在日后的职场生涯中逐渐陷入“技能单面人”的尴尬境地。

造成当前高职教育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由于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及思想观念变化引起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发展的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更有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偏重“技能培养”,弱化“素质培养”,忽视了自身对社会技能人才培养的引导功能。

二、教育自觉视角下如何推进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

1.重新认识教育的本意。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现代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基于教育本意,高职院校不仅要解决毕业生当前生存问题,更要关注广大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从目前人才需求来看,企业在招聘和用人过程中,具有高素质的毕业生是企业选人的第一标准。所以,只有同时具备“软技能”和“硬技能”,高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才能更具有发展潜力,更能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而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生存状态,实现人生价值。

2.进一步厘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和界定经历了多次转换和嬗变,从“高层次实用人才”到“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最终落定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然而从总体上看,多数人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知存在明显的“技能至上”的价值取向。这一认识在实践中主要体现为:偏重训练目标,忽视教育目标;注重实践能力获得,忽视理论学习;强调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忽视通用知识和能力的构建;突出岗位就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强调以技做事,忽视立德树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无非总是围绕着高职人才的类型、层次和就业岗位来定性,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但最终都是对高职教育本质的回归。

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岗位硬技能的同时,须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良好价值取向、高尚道德情操以及强烈社会责任感等软技能的责任,坚持“硬技能与软技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固化为自觉行动,以高技能为目标、高素质为标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践行教育自觉,推进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

1.实施德育工程,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应根据大学生三年的认知特点、成长规律和“不同年级、不同重点,分段设置、分步实施”工作思路,设计不同的育人载体,将思想素质修养、人文素质修养、身心素质修养、职业素质修养等内容融入到教育中去,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块化、系统化、常态化、全程化,全面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体系,有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实施“立德修身”工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育人理念,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诚信教育。大学期间,开展近二十项主体教育活动,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及校园网络等多种途径的素质教育,相互渗透、潜移默化,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能力本位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求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融合,实践育人。注重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引入行业规范,重视课程建设。积极鼓励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和行动导向的创新型教材,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构建集素质培养、技术基础知识、专业能力训练、证书课程、技能鉴定为一体,理论教学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交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探索,我校在CDIO 工程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创新SWH-CDIO 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程实践和项目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以学生成才需求为导向,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教学运行机制,建立弹性、自主学习制度,逐步完善学分制,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3.创新高职文化育人模式,努力实现文化自觉。不同类型的高校具有各不相同的校园文化,从而使校园内的各个活动主体不经意间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也对展示学校特色、打造学校品牌及培养高素质人才起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创新高职文化育人模式,积极发挥文化在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育人作用。

特色水教育体系是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并积累的具有独特性的一种教育,是长期坚持和利用自身优势和潜能的结果,也是作为一所水利院校办学历史和文化的沉淀。构建特色水教育体系旨在树立人与自然相处的哲学和价值观;培养人们亲水、爱水、节水、护水的意识;深化人水和谐的理念,注重协调水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开展特色水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开设特色水教育课程、编制特色水教育教材、组织特色水教育活动等,在全校范围内深化水意识、营造水理念的氛围,从而使特色水文化成为我校独特的校园文化的核心。

4.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适应人才培养需求。办好一所学校,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及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必要条件。“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双师型”教师概念,是为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教理念而提出来的。

我校为打造“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出台一系列“人才强校”政策,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形成师资培养长效机制。实行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既要有证书,又有职业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既要有相应的实际职业能力,能充当理论教师,又要指导开展实验实训工作。针对专任教师强教学弱技能、兼职教师强技能弱教学的特点,通过培训与取证、联合开发课程,到社会挂职锻炼、顶岗实习、参加技能竞赛等途径,努力打造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师德高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和实践能力强的适应高职教育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实现高职教育教育自觉,除了学校层面以外,还需要国家、学生和企业等活动主体在认识和行动上践行自觉意识。如国家相关部门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探索和定位;高职学生在接受高职教育的自觉意识;校企合作的企业在参与高职教育过程中的支持力度等。只有各个活动主体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发挥各自的自觉意识,进一步统筹协调,规范自觉、认同自觉和行动自觉,才能弥补当前高职教育教育自觉缺失现象,确保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1] 罗锋.试论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自觉的内涵及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2,(21):17-19.

[2] 邬志辉.教育创新与教育自觉[J].当代教育科学,2003,(22):3-4.

[3] 马燕燕,闫彦.特色水教育体系的建构[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2,(2):1-4.

[4] 李宝斌,齐恒.教育自觉理念下的教师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8,(2):66.

[5] 徐桂芬.坚守“积极孤独”中的教育自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6):197.

猜你喜欢
高素质素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