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运行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2013-12-03 03:56沈慧虹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社院班次运行机制

★ 沈慧虹

教育培训是促进党外代表人士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随着《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两个重要文件的颁布,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对教育培训工作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培训工作的运行机制是否科学、顺畅,直接影响教育培训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省、市社院是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主阵地。2012年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对12所独立设置的省、直辖市社院,5所独立设置的副省级市社院(以下统称“独立社院”),以及8所与党校合办的省级、副省级市社院(以下简称“合办社院”)进行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以较为全面地了解目前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现状,立足实际,查找问题和困难,探寻建立健全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运行机制的具体方案。本文是对此次调查结果的具体分析,并由此就建立健全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机制提出几点思考。

一、社院开展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有关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社院开展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一)各类社院培训规模不一,“独立社院”和“合办社院”差异较大

调查显示,17所“独立社院”中,29.4%的社院年均培训超过1500人次,23.5%的社院年均班次超过30个,处于较高水平;另有23.5%每年培训不足1000人次,11.8%年均班次不足10个。而在8所“合办社院”中,仅有1所年均培训人次超过1000、举办班次超过20个,有2所年均培训人次不足500、班次少于10个。调查还发现,5所独立设置的副省级社院有3所年均培训达1000人次以上;而和党校合办的6所副省级社院中,仅有1所在1000人次以上。

上述调查结果可得出两个结论:1.独立设置的省、市级社院培训规模不一,部分社院培训规模偏小;2.“独立社院”和“合办社院”在培训规模上差异较大。这可能与各地所拥有的培训资源——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对象人数多寡有关,但更大的影响可能来自于体制机制。社院是否采用有效的体制机制,直接影响社院作为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的发挥。

(二)“六支队伍”培训实现全覆盖,部分社院班次类型仍需拓展

在接受调查的25个社院“近三年举办的班次类型”中,“六支队伍”培训全覆盖的仅5所,占20%。从分类情况看,民主党派骨干班在社院中最为普遍,覆盖率为100%;90%以上的社院举办过无党派代表人士班、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班和宗教界代表人士班;84%的社院举办过层次相对较高的县处级实职党外干部班。举办少数民族干部和港澳海外华人华侨代表人士培训班的社院相对较少,仅分别为48%、40%。这可能与一些省市少数民族、港澳海外华侨资源相对稀缺有关,但也反映出部分社院培训渠道拓展不足、班次类型不够丰富。

(三)培训学制长短结合,以2周以内的短期培训为主

25所社院中,28%的社院近三年举办过最长学制为2—3个月的班次,32%的社院举办班次最长学制不超过2周。另以浙江社院为例,每年举办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班次30期左右,学制1—2个月的最多每年1—2个,其他均为2周及以下的班次,其他社院情况类似。相对于党校的主体班次以2个月以上学制为主,社院班次学制普遍较短。以2周以下的短学制班次为主,这是社院教育培训的一大特点。这种培训学制的差异性特点,对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工作机制和具体组织过程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四)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部分“独立社院”经费保障不足

据调查,25所社院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经费均已列入财政年度预算,但经费分配渠道有所区别,56% 的省、市由社院负责分配、使用,20%的省、市由统战部负责,12%的省、市由社院、统战部、各党派分头立帐、自主分配使用,其中浙江在划拨经费时明确要求主要用在社院。

从经费满足教育培训需要的情况看,12%的社院表示“经费充裕,能够满足教育培训需要”;56%的社院表示“经费情况尚可,基本满足教育培训需要”;尚有8所社院(占32%)表示“经费紧张”或“缺口较大”,其中“独立社院”占到7所。这表明,在部分独立设置的省、市社院中,仍然存在着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对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必然产生制约作用。

(五)实施培训计划协商机制,部分社院主体性发挥不够

表1 招生计划制定情况

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计划性形成制度,但尚有24%的社院没有参与到年度招生计划的制定工作中。另对主体班次教学计划制定情况的调查,76%的省、市社院提出教学计划,经与统战部或各党派协商确定,由社院负责具体实施;24%由统战部或各党派制定教学计划,社院负责具体实施。这说明,在制定年度办班计划和主体班次教学计划时,已初步建立统战部、社院和各党派的联合协商机制,但仍有近1/4的社院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处于被动接受指令的状态。

(六)专兼师资结合,专职教师队伍有待优化

关于社院师资的整体情况,17所“独立社院”可分为“兼职师资为主”和“专职师资为主”两种模式。其中,9所社院(占52.9%)“较多聘请相关部门和高校、科研院所或党校的兼职教师,本院教师为辅”;5所社院(占29.4%)“以本院教师为主,党校教师为辅,少量聘请校外兼职教师”;2所社院(占12%)“本院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各占一半”,还有1所社院实行师资“全部外聘”。这说明,省、市级社院师资普遍采用“专兼结合”的模式,且兼职师资占有较大比重,一半以上的社院“以兼职师资为主”。这与社院教育培训内容的不断拓展有密切关系。

同时,调查也暴露出部分社院专职师资数量偏少,其中少于4名的有4所,1所无专任教师。专任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约1/3社院尚无教授,有1所社院仅有的2名专任教师均为讲师及以下职称;有3所社院的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下学历的比例超过50%,最高的2所分别达83.3%、80%;有待进一步优化。

(七)教学基地建设已经起步,相关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实践教学是优化教学方法、强化能力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调查显示,64%的社院近年已开始重视这项工作并取得了较好成效,表示“已建立若干实践教学基地,能满足(或基本满足)教学培训需要”,但尚有36%的社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在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配套措施方面,则普遍有待加强,特别是在投入资金、制度管理、工作研讨等方面十分薄弱:56%的社院对实践教学基地正式发文、挂牌,8%制定了管理制度,20%投入了一定资金,20%定期开展工作研讨交流,28%的社院尚未采取任何措施。

二、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接受本次调查的25位老师均为省、市社院教务处负责人,对于本省、市及本院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颇为了解。对于“您认为目前贵院在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共6个选项,可多选)”一题的选择情况如下(由高到低排列):

表2 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硬件设施欠缺依然是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从14所“独立社院”(另有3所填报数据不全)填报的数据看,有6所社院(占43%)仅拥有普通教室2—3个;有7所社院(占50%)尚无主题教室、情景模拟教室等特色教室;有6所社院(占43%)仅拥有学员活动场所(联欢厅、健身房等)1个。硬件的不足必然对教育培训规模和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当然,部分省级社院正在新建、扩建,相信几年后一些学院的办学条件将大为改善。

“和组织部、统战部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社院处于被动状态”是第二大困难,48%的调查对象作了选择。这也充分说明建立健全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运行机制的必要性。

“培训和使用脱节,学员不重视,到社院的培训意愿不强”是第三大困难。解决这一困难,一要依靠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出台制度,将培训、使用结合起来;二要依靠社院自身,完善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切实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激发党外代表人士的受训意愿。

25位调查对象关于“您认为目前贵院在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共8个选项,可多选)”的选择情况如下(由高到低排列):

表3 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显示,56%的调查对象认为“专任教师数量不足”,40%认为“整体师资水平有待提高”,是目前社院在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和本文前面提到的“社院师资配备情况”是基本一致的。本次调查对象均为各社院教学部门负责人,他们对于师资配备和教学培训效果的关系自然有着最直接、最深刻的体会。

调查显示的第三大问题是“教育培训缺少计划性,随意性较大”。这和前面“招生计划制定情况”的调查结果有矛盾。前面的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社院都已制定了年度办班计划,但在本题选择中仍有40%的调查对象认为“教育培训缺少计划性,随意性较大”,这暴露出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问题,办班部门随意更改办班计划的现象在现实中普遍存在,如何健全招生调训机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调查还发现,班次类型不全、培训规模不稳定、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等,也是目前社院教学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都与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密切相关。

三、关于建立健全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运行机制的几点思考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无论是受到内外部主客观因素影响的培训规模、培训计划性、经费保障、教学设施完善等方面,还是以社院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实际上都与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密切相关。上述调查结果反映出当前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存在几方面的不足,包括:招生调训制度不够健全,培训工作协调机制不顺,经费和设施保障不力,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严重滞后,缺乏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等等。建立健全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运行机制,是解决上述困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笔者就此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一)以系统性视野,加强对教育培训运行机制的系统研究

运行机制涉及教育培训工作的方方面面。研究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必须树立系统观念,抓住教育培训工作的各个环节,逐个理顺关系,明确机制建设的目标、内涵与措施,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模式,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二)以正规化为目标,加快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建设步伐

正规化是社院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是社院正规化建设的题中之义。要将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建设与正规化建设结合起来,通过修订完善《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抓紧贯彻落实《纲要》的有关精神,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正规化建设带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建设,以教育培训运行机制的完善推动正规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同时,要加强对“合办社院”正规化建设问题的研究,使“合办社院”进一步明确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任务和目标,理顺与党校、行政学院的关系,积极发挥其统一战线教育培训主阵地的作用。

(三)以经验总结为基础,构建科学、适用、高效的教育培训运行模式

近几年来,全国社院系统抓住统战事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开拓创新,在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中探索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建设,应以鲜活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将全国各省、市社院好的做法进行总结、提炼、融合、提高,并逐步固化,形成若干种科学、适用、高效的运行模式,在实践中加以推广,在推广中不断完善。

(四)以评估检查为手段,推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

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参与、多环节协调、多方面保障。因为迁涉部门多,统战部、社院又非权力部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方面难免时常出现“落实难”、“不到位”的问题。通过对各省、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和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定期评估,将其工作业绩与党委部门考核结果挂钩,有助于引起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从而为不断完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运行机制、提高培训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社院班次运行机制
考虑编制受限的均衡任务覆盖人员排班模型①
公交车辆班次计划自动编制探索
云南社院举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会
客服坐席班表评价模型搭建及应用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新时代社院学报新作为新境界云南社院召开学报工作座谈会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大数据环境下全国社院学报集群化发展探究
全国社院图书馆馆员素质分析与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