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隐喻中的映射和整合

2013-12-03 12:24何中清
当代外语研究 2013年11期
关键词:关系式构式隐喻

何中清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

1. 引言

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概念(Grammatical Metaphor)是韩礼德(Halliday)在1976年的《反语言》(Anti-languages)一文中率先提出来的;并在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中给予了系统论述。此后,语法隐喻理论得到迅速发展,相关论述不断涌现。其中,韩礼德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表了一系列成果(Halliday 1995/2004,1998a/2004,1998b/2004;Halliday & Matthiessen 1999),以阐述语法隐喻的产生机制,即从语义到词汇语法的非一致式体现方式,并细化了语法隐喻的分类;马丁(Martin 1992)引入了“语篇隐喻”(textual metaphor)的概念;西蒙-凡德贝根等人(Simon-Vandenbergenetal. 2003)则收录了多年来有关语法隐喻的研究成果,着重阐述了其分类与运用;国内学者(如胡壮麟1996,2000;朱永生、严世清2000;严世清2003;朱永生2006)介绍了语法隐喻的理论发展,并对语法隐喻的理据和动词化等现象给予了讨论。但是,我们对于语法隐喻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的关系,一直不明确;而后者只有认知加工机制,缺乏系统的语言学范畴来承载和体现。为此,本文拟引入“映射”和“整合”等概念来进一步说明语法隐喻的产生机制,并据此探讨语法隐喻中各种类型的映射和整合现象。

2. 语法隐喻的产生机制

韩礼德(Halliday 1994)强调指出,语法隐喻反映了语言中的互补性原则(complementarities):我们通常需要通过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即一致式表达(congruent)和隐喻式表达(metaphorical)识解同一个经验。后来他进一步指出,语法隐喻是一种“语义交叉”现象(semantic junction),源于不同的语言层次(参见Webster 2009:118)。系统功能语言学区分语义、词汇语法(lexico-grammar)和语音三个层次,语法隐喻产生于从第一个层次到第二个层次的选择过程中;这种“分层系统在本质上具有隐喻力”(Halliday 1998a/2004)。这是因为词汇语法层在语言中的作用有二:作为一种潜势(potential),它可以体现无限多的意义;但它又赋予客观世界的“它者性”(the otherness),使得认知主体能够以此为工具或手段、再现人类经验并构建某种社会现实(朱永生、严世清2000)。可见,语法隐喻与词汇语法层密切相关:没有词汇语法层,人们将只能使用直白语言表征现实社会经验。

显然,韩礼德从语言本身,即语言的层次观出发阐释语法隐喻的产生机制;我们还可以从认知加工过程来揭示语法隐喻加工途径,以消除“语法隐喻”这一概念带给人们的突兀感甚至“循环论证之嫌”(朱永生、严世清2000)。实际上,语法隐喻研究的发展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1)语法隐喻的分类;(2)一致式与隐喻式的区别。对于前者,在语法隐喻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经典语法隐喻模式的分类标准不够明确,彼此存在重合情况,诸如语法隐喻是否存在动词化(verbalization)现象,是否包含语篇隐喻等问题;对于后者,很多学者(如胡壮麟2000;朱永生、严世清2000)试图澄清一致式与隐喻式之间的区别,但难以形成定论。为此,一些学者(如Holme 2003;侯建波2008;何伟2008等)尝试跳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借鉴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来解释语法隐喻的产生机制。这些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语法隐喻产生机制的理解,但是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到底是什么关系,两者之间存在什么异同。

韩礼德和麦蒂森(Halliday & Matthiessen 1999:233)曾经对此进行过探讨。他们强调,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是两种相同的语言现象,它们都涉及域转换,即通过一个域(domain)重新识解另一个域,其区别主要在于精密度:语法隐喻涉及的两个域是笼统的,而词汇隐喻涉及的两个域更加具体,见表1(Halliday & Matthiessen 1999:233)。

表1 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中的域转换

根据此表,语法隐喻是语义系统单位“言辞列”(sequence)到“言辞”(figure)、“言辞”到“成分”(element)、或“成分”中的“过程”(process)到“事物”(thing)之间的转换过程,而词汇隐喻则是“成分”中的“参与者”(participant)之间的转换。可见,韩礼德和麦蒂森已经认识到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拥有相同的产生机制,都是域到域的转换或重新识解(reconstrual)。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隐喻的区别实际上并不仅仅体现在所涉及域的“笼统”和“具体”上,更多的是转换本身的不同。如:

(1) The guests’ supper of ice cream was followed by a gentle swim. (Halliday 1994: 347)

(2) I think it’s going to rain. (同上)

(3) Understanding blossomed in his mind.

(4) One of my biggest memories of Harvard came in January 1975.

例(1)和(2)都是典型的语法隐喻实例。(1)涉及言辞列the guests ate ice cream in the evening,and then gently swam到言辞the guests’ supper of ice cream was followed by a gentle swim的转换,而(2)涉及言辞probably it’s going to rain到言辞列I think it’s going to rain的转换;例(3)和(4)都是词汇隐喻,但是它们所涉及的域转换并没有在“参与者”之间进行。这两个例句中的词汇隐喻体现为动词blossomed和形容词biggest,它们分别是“过程”和“属性”之间的转化。如此,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涉及的域转换要比表格中所列举的类型复杂得多。其实,语法隐喻中的域转换实际上是小句“表征方式”①(representation mode,参见Peng 2005)之间的映射和整合,它们并不局限于上一级语义系统单位到下一级语义系统单位,各同级语义系统单位之间或下一级语义系统单位到上一级语义系统单位之间都可能发生;另一方面,词汇隐喻中的域转换是小句中某个语言单位所蕴含的“经验域”(experience realm)之间的映射和整合,不局限于“参与者”之间;其他成分,如“过程”、“属性”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ces)等之间也可能产生映射和整合现象。这样,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的产生机制就都是映射和整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整体方向上是某个表征方式到另一个表征方式,或某一经验域到另一经验的映射,而产生过程则涉及表征方式或/和经验域之间的整合。

实际上,这种观点可以追溯到福科涅(Fauconnier)等人。特纳和福科涅(Turner & Fauconnier 1995)运用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解释复合名词现象。后来,他们(Fauconnier & Turner 1996)研究了使役式构式(causative),发现“语法形式通常反映了概念融合和事件的整合”。曼德布里特(Mandelblit 2000)则提出了“语法整合”(grammatical integration)的概念,强调语言形式及其相关概念都可以被投射到整合空间中,产生一个具有不同意义的新的语言形式。这个观点具有重要意义,表明语言中的句子加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概念和语言整合的过程:句子的生成是事件和句式整合的结果,而句子的理解涉及整合的再构(reconstruction)。这样,语法隐喻也可视为一种语法整合现象,涉及非一致式句式到某个复杂事件的映射和整合(马玉蕾、陶明忠2007)。

这种形式的映射和整合在语言中通常表现为小句的表征方式和经验域违背了“成分一致”(congruence in elements)和/或“级阶一致”(congruence in rank)的常规原则。仍以(1)为例。(1)表达的经验是“客人晚餐吃完冰激凌后就去游了一会儿泳”,这是一个言辞列,对应的一致式表达是小句复合体the guests ate in the evening ice cream,and then gently swam。但是,(1)并没有使用小句复合体而是用了一个小句来识解这个经验,因而所识解的经验与表征方式在级阶上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此外,(1)使用了名词化swim表达过程,is followed表达时间关系,成分也不对应。这样,(1)中的语法隐喻是关系式构式xisa映射并整合到外部经验“客人晚餐吃完冰激凌后就去游了一会儿泳”的结果,见图1。

图1语法隐喻中的映射和整合

因此,与词汇隐喻相同,语法隐喻也是映射和整合性质的。所不同的是,语法隐喻中的映射和整合是在小句的表征方式之间进行的,而词汇隐喻中的映射和整合发生在经验域之间。不过,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具有互补性,代表了两大类型的广义的语法隐喻,可统称为“构式隐喻”(construction metaphor,参见何中清2013)。

3. 语法隐喻中映射与整合类型

前文提到,语法隐喻的产生机制是小句表征方式之间的映射和整合。小句的表征方式在语法上表现为“主语构式”②(Subject-Predicate Construction)中各成分的不同配置。根据彭宣维(Peng 2005)的研究,小句的表征方式存在两种类型:作为式(operational)和关系式(relational)。前者将经验表征为各类事件,后者则将经验表征为事物关系。两种表征方式之间的差别在于其及物性构式:作为式构式表征的是所发生的事件,即广义的doing,而关系式构式表征的是存在关系,即being。在精密度阶上,作为式构式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活动”、“完结”、“达成”和“状态”四种类型③;而“关系式”仍然遵从韩礼德的处理方案,分为“包孕”(intensive)、“环境”(circumstantial)和“属有”(possessive)三类(Halliday 1994:119)。语料显示,两大类表征方式之间可以互相转换,因而形成两种类型的映射和整合:(1)从关系式到作为式;(2)从作为式到关系式。

3.1 从关系式到作为式的映射和整合

这类语法隐喻在小句构式上是关系式构式,表现为事件之间的关系,但所识解经验的一致式表达是作为式构式,据此,该类语法隐喻涉及从关系式构式到作为式构式的映射和整合。它包括内包型、环境型和属有型构式分别到四类作为式构式的映射和整合,共有12种类型。

首先是内包型构式到各类作为式构式的映射和整合。这一类语法隐喻表现为内包型构式xisa,但是所识解经验的一致式表达通常是作为式。

(5) These ideas have been subject to widespread criticism. (Thompson 1996: 167)

此例使用了内包型构式xisa,表达的经验是“这些想法一直受到广泛的批评”。其一致式是many people have criticized these ideas,这是一个活动型构式的小句,表示一个动态的延续性动作,且该动作没有预设终点,其语法隐喻涉及内包型构式xisa到活动型构式的映射和整合。

与此相似,内包型构式还可以映射并整合其他类型的作为式中,产生对应的语法隐喻。

(6) Her friendship and society had been my continual solace.

(7) His absence was a relief to me.

前一例中的内包型小句表达的经验是“她的友谊和交往一直给我带来安慰”,其一致式表达是完结型构式her friendship and society had comforted me。与活动型构式相比,完结型构式也表达一个动态的延续性动作,但是预设了动作的起点或终点,例如该例句中的had comforted me预设了动作的终点。这样,(6)中的语法隐喻是内包型构式xisa映射并整合到完结型构式her friendship and society had comforted me上的结果;(7)中的语法隐喻也使用了内包型构式xisa,该构式识解的经验是“他不在场对我来说是个解脱”,其一致式表达是达成型构式I was relieved by his absence,表示一个动态的瞬间动作,因而其中的语法隐喻涉及内包型构式到达成型构式的映射和整合。

这类语法隐喻常涉及“过程”(process)到“实体”(entity)的转化(Halliday 1998a/2004)。实际上,很多习语都采用了这种形式的映射和整合。如:

(8) A minute past, and she had been all tears.

(9) They were all eyes when I opened the box.

(10) Go on, tell me your plan, I am all ears.

上述例句都采用了内包型构式,句中的had been all tears, were all eyes和am all ears分别对应一致式had been crying,were looking at me和am listening。这些一致式都是活动型构式,表示动态的延续性动作,因而这些习语都涉及从内包型到活动型构式的映射和整合。

其次,环境型构式也可以映射并整合到各类作为式构式中产生语法隐喻。该类语法隐喻表现为环境型构式xisat a,所识解经验的一致式通常为作为式,因而这一类语法隐喻涉及环境型到作为式构式的映射和整合。

(11) He is now in some conversation with my lady.

此例中出现了环境型构式is now in some conversation,对应的一致式表达是is now chatting,这是一个活动型构式的小句,表示一个正在进行的延续性动作。因而,其语法隐喻是环境型构式xisat a映射并整合到活动型构式he is now chatting with my lady的结果。

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很多表征心理经验的短语都涉及环境型构式到作为式构式的映射和整合,只不过我们很难意识到其中包含的语法隐喻。如:

(12) You either choose this method of passing the evening because you are in each other’s confidence.

(13) Elizabeth was again deep in thought, and after a time exclaimed.

上述例句中的are in each other’s confidence和was in love with him都使用了环境型构式,对应的一致式分别是状态型构式trust each other和活动型构式was again thinking hard,因而上述例句中的语法隐喻分别源于环境型构式到状态型构式、以及环境型构式到活动型构式的映射和整合。在英语中,相似的习语表达还有in one’s mind、in hearing、in one’s eye、in love和within sight等。

另外,属有型构式也经常映射并整合到一般表征为作为式构式的经验上,产生语法隐喻。这类语法隐喻在语言中表现为属有型构式xhasa,识解的经验一致式通常是各类作为式构式的小句。如:

(14) Mr. Smith went immediately to him and they had a long discussion.

这里出现了属有型构式had a long discussion,该构式对应的一致式表达是完结型构式discussed for a long time,表示一个动态的延续性动作,但是预设了动作的终点,因而该语法隐喻是属有型构式xhasa映射并整合到完结型的小句Mr. Smith went immediately to him and they discussed for a long time的结果。

属有型构式到各类作为式构式的映射和整合现象非常普遍,经常用来表征各类物质和心理经验小句。这时,属有型构式中的“属有物”(possessed)可以是各种物质经验事件,如conversation“会话”、talk“交谈”、dispute“争论”、dance“跳舞”、walk“散步”、run“跑步”、stroll“漫步”、smile“微笑”、sleep“睡觉”、look“看”、drink“喝酒”和rest“休息”等,也可以是各种心理经验域现象,如doubt“疑惑”、suspicion“怀疑”、hesitation“迟疑”、feeling“感觉”、fear“恐惧”、understanding“理解”、thought“思考”、notion“认识”和intention“意图”等。因为经常使用,这类构式也逐渐失去了其隐喻性,体现了语言中的“去隐喻化”现象(demetaphorizing,参见Halliday 1994:348)。

总之,三类关系式构式都可以映射并整合到表征为各类作为式构式的经验上产生语法隐喻。这样,涉及从关系式构式到作为式构式映射和整合的语法隐喻存在12种类型。这些语法隐喻在语言中都表现为关系式构式,但是所识解的经验一般通过作为式构式表征。

3.2 从作为式到关系式的映射和整合

与上述语法隐喻类型相反,涉及这类映射和整合的语法隐喻在语言中表现为作为式构式,即表现为动作事件,但是所识解的经验一般通过关系式构式表征。这样,这类语法隐喻产生于从作为式构式到关系式构式的映射和整合。这类映射和整合现象共有三大类12种类型,分别是:(1)从作为式构式到内包型构式的映射和整合;(2)从作为式构式到环境型构式的映射和整合;(3)从作为式构式到属有型构式的映射和整合。

首先是从作为式构式到内包型构式的映射和整合。韩礼德(Halliday 1994:120)指出,各类关系过程小句可以分为两种模式:归属式(attributive)和识别式(identifying)。内包型构式中的归属式和识别式既可以通过一致式xisa也可以通过其他动词表达。这种通过其他动词表达的内包型构式实际上就是隐喻式内包型构式,涉及作为式构式到内包型构式的映射和整合。英语中,可以用来表达内包型构式的常见动词grow“变得”、become“变”、get“变成”、turn“转变”、look“看起来”、feel“感觉”、remain“仍然”、represent“代表”、mean“意味”、stand for“象征”、equal“等于”和seem“似乎”等。

需要注意的是,包含这些动词的内包型构式在英语中很普遍,有时我们很难意识到它们是隐喻式构式。严格意思上,包含这类动词的小句是一种“中间状态”的内包型构式,处在隐喻式内包型构式和一致式内包型构式之间。如:

(15) a.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at gentleman’s concerns.

b. You are growing interested in that gentleman’s concerns.

c. You take an interest in that gentleman’s concerns.

上述例句中,a是一致式的内包型构式,b使用了动词grow,可以视为一种过渡状态的内包型构式,而c则使用活动型构式,涉及内包型构式向活动型构式的映射和整合。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隐喻式表达和一致式表达之间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实际上“隐喻性”(metaphoricity)经常表现为一种连续体(cline)(参见Goatly 1997)。

其次是从作为式构式到环境型构式的映射和整合。这类映射和整合现象经常涉及“环境动词”(circumstantial verbs,参见Halliday 1994:131)的运用。如:

(16) Applause followed her act.

此例中包含环境动词follow,表示环境信息“(时间)处所”,其一致式表达是applause was after her act,这是一个瞬间的已经完成的动作,因而该语法隐喻涉及达成型构式到环境型构式的映射和整合。根据语料,英语中常见的环境动词有:表示“跨度”(Extent)的take up“占据”、occupy“占”、continue“持续”、last“维持”、span“跨”;表示“处所”(Location)的come“到来”、follow“跟着”、cross“跨越”、cover“覆盖”;表示“方式”(Manner)的resemble“相似”;表示“原因”(Cause)的concern“关于”、involve“涉及”;以及表示“伴随”(Accompaniment)的accompany“陪伴”等。

最后是从作为式到属有型构式的映射和整合。韩礼德(Halliday 1994:131)指出,除了一致式表达xisa,英语中有很多动词都可以表达属有型构式。这些通过其他动词表达的属有型构式是隐喻式,涉及作为式到属有型构式的映射和整合。如:

(17) His amused detachment was coming back.

此例使用了完结型构式was coming back,分词coming表示一个延续性动作,并预设了动作的终点。这个心理经验的一致式表达是属有型he had his amused detachment again,因而该例句中的小句构式涉及完结型到属有型的映射和整合。英语中常见的、能用于表达属有型构式的动词有deserve“值得”、comprise“组成”、consist of“包括”、retain“保留”、own“拥有”、get“获得”、gather“收集”、acquire“得到”、receive“收到”、belong to“拥有”、contain“包含”、include“包括”、exclude“不包括”、lack“缺乏”和possess“拥有”等。

我们注意到,上述动词一般用在不同的作为式表达属有关系,有时会出现模糊的情况,具体判断取决于语境和动词时体的选择。如:

(18) I am getting your love.

(19) I got your love.

此二例都使用了动词get“得到”。(18)中使用了现在进行时,这是一个延续性的目的性动作,预设动作的终点,因而是一个完结型构式的句子;而(19)使用了一般过去时,表示动作的完成,是一个达成型的句子。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上述两大类共24种映射和整合外,语法隐喻中映射和整合还存在两种特殊情况。首先,某些语法隐喻可以源自关系式或作为式内部的映射和整合。这类映射和整合是在关系式构式三种类型或作为式构式四种类型之间进行,不涉及关系式和作为式之间的跨表征方式转换。如:

(20) She has brown eyes. (Halliday 1994:348)

(21) They did a Hungarian dance. (同上)

例(20)是属有型构式,其一致式表达是her eyes are brown,因而该例句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式,涉及属有型到内包型的映射和整合;例(21)中出现了完结型did a Hungarian dance,表示一个延续性的已经结束的动作,其一致式是完结型构式danced in Hungarian style。这样,该例句涉及完结型构式到完结型构式的映射和整合。总体来说,关系式构式内部的映射和整合现象是小句中“属性”的体现形式的转换,而作为式构式内部的映射和整合经常涉及过程动词的变化或动词“体”(Aspect)的转换。

其次,语法隐喻中的映射和整合并不局限于单个表征方式之间。在违反“级阶一致”这一常规原则的情况下,语法隐喻的产生机制是某一个表征方式映射并整合到两个或两个以上表征方式的结果,如(1)中的语法隐喻是内包型构式映xisa映射并整合到达成型构式the guests ate ice cream in the evening和达成型构式(the guests)gently swam的结果;相似地,情态隐喻(metaphors of modality)的产生机制通常是从两个表征方式映射和整合到某一个表征方式的结果。这样,本文讨论的语法隐喻现象主要涉及对“成分一致”这一常规原则的背离,即“及物性隐喻”(metaphors of transitivity;Halliday 1994:344)。

4. 结语

语法隐喻理论的提出丰富了隐喻研究的方法,推动了隐喻研究的发展,但是其自身仍然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缺乏对产生机制的认知解释,未能揭示语法隐喻产生的认知基础。本文引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映射”和“整合”等概念,强调语法隐喻的产生机制是小句表征方式之间的映射和整合,这种映射和整合共有两大类24种小类。该研究有助于澄清语法隐喻的不同分类带来的混乱,并为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提供有效的语言学框架,从而有望建立一个统一的隐喻理论框架融合隐喻中的意义和形式层面研究,探索隐喻研究的新方法。

附注

① 彭宣维(Peng 2005)提出新及物性模式,区分两个系统:经验域和表征方式。经验域指小句识解的经验类型:物质经验和心理经验。前者是客观的外部经验,而后者是主观的内部经验。两者都可以在精密度阶上作进一步区分。其中,物质经验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物理(physical)经验、生理(physiological)经验和社会(societal)经验,而心理经验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感知经验(perceptive)、情感经验(affective)和认知经验(cognitive)。另一方面,表征方式系统指小句的语言体现形式,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作为式和关系式。这样,经验域系统和表征方式系统相互结合就产生了四大类新的“过程”:(1)物质-作为过程;(2)心理-关系过程;(3)心理-作为过程;和(4)物质-关系过程。

② 彭宣维(2006)系统论述了小句中“主语”的语法形式特征,强调主语是一个语法形式范畴,与语气无关;主语是“主语构式”(即“主语-谓语构式”Subject-Predicate Construction)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③ 这四种类型源自万德勒(Vendler)的“动词事件”(verb events)的研究。万德勒(Vendler 1957)强调动词事件按照其时体功能(aspectual-temporal functions)可以区分为四种类型:“活动”、“完结”、“达成”和“状态”。具体来说,“活动”表示某个持续性的动作,该动作没有预设起点或终点;“完结”指的是某个正在进行的动作,并预设了起点或终点;“达成”意指某个已经完成的动作,明确表明起点或终点;而“状态”强调的是事件状态。

Fauconnier, G. & M. Turner. 1996. 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 [A]. In A. Goldberg (ed.).ConceptualStructure,Discourse,andLanguage[C]. Stanford, CA: CSLI Publications. 113-30.

Goatly, A. 1997.TheLanguageofMetaphors[M]. London: Routledge.

Halliday, M. A. K. 1976/2007. Anti-languages [A]. In J. Webster (ed.).LanguageandSociety[C].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265-86.

Halliday, M. A. K. 1985.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London: Arnold.

Halliday, M. A. K. 1994.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 ed.) [M]. London: Arnold.

Halliday, M. A. K. 1995/2004. Language and the reshaping of human experience [A]. In J. Webster (ed.).TheLanguageofScience[C].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7-23.

Halliday, M. A. K. 1998a/2004. Language and knowledge: the “unpacking” of text [A]. In J. Webster (ed.).TheLanguageofScience[C].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24-45.

Halliday, M. A. K. 1998b/2004. Things and relations: Regrammaticiz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knowledge [A]. In J. Webster (ed.).TheLanguageofScience[C].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49-101.

Halliday, M. A. K. & C. Matthiessen. 1999.ConstruingExperiencethroughMeaning:ALanguage-basedApproachtoCognition[M].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Holme, R. 2003. Grammatical metaphor as a cognitive construct [A]. In A. Simon-Vandenbergen,etal. (eds.).GrammaticalMetaphor:Viewsfrom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C].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391-415.

Martin, J. R. 1992.EnglishText:SystemandStructure[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Mandelblit, N. 2000. The grammatical marking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From syntax to morphology [J].CognitiveLinguistics(3-4): 197-251.

Peng, X. 2005. Transitivity revisi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ognition: A new paradigm from separating “experience realms” from “process types” [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9th National SFL Conference. Kaifeng.

Simon-Vandenbergen, A., M. Taverniers & L. Ravelli (eds.). 2003.GrammaticalMetaphor:Viewsfrom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C].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Thompson, G. 1996.IntroducingFunctionalGrammar[M]. London: Arnold.

Turner, M. & G. Fauconnier. 1995.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formal expression [J].MetaphorandSymbolicActivity(3): 183-203.

Vendler, Z. 1957. Verbs and times [J].PhilosophicalReview64(2): 143-60.

Webster, J. (ed.). 2009.TheEssentialHalliday[C]. London: Continuum.

何伟.2008.语法隐喻:形式变体和意义变体[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3):1-6.

何中清.2013.功能-认知视角下的构式隐喻理论研究[J].外语教学(5):1-6.

侯建波.2008.语法隐喻:新解与反思[J].外语教学(5):28-32.

胡壮麟.1996.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4):1-7.

胡壮麟.2000.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88-94.

马玉蕾、陶明忠.2007.语法隐喻·构式·类比映射[J].外语教学(1):40-44.

彭宣维.2006.试论主语及主语构式的概念形式特征[J].中国外语(1):22-28.

严世清.2003.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J].外国语(3):51-57.

朱永生.2006.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83-89.

朱永生、严世清.2000.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和贡献[J].外语教学与研究(2):95-102.

猜你喜欢
关系式构式隐喻
例谈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应用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例谈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的应用技巧
《活的隐喻》
速寻关系式巧解计算题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要多X有多X”的构式分析
明确关系式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