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民工与留守农民培育——新农村建设新思路

2013-11-30 03:03包演文时力华
关键词:家庭经营纯收入农民收入

包演文,时力华

(河北联合大学 管理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纯收入的增长,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更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1]。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是核心,培养出一批符合现代化建设的新农民,教会他们怎么利用自己的智慧、技术创造收入,建造自己的家园,才是建设新农村治标又治本的思路。

一、农民人均收入的构成

农民收入是综合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标志。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

(一)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日新月异发展的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农民收入,以及农民逐步提高的生活质量,都向大家昭示着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革。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33.6 元,2011年达到6997 元[2]。从数字上看,33年的时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50 多倍,这样的增长速度是迅速的,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呢?其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如图1 所示:

图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与人均GDP 的增长率及两者的差额

从图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不断增长,且其增长率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而波动,但是两者之间一直存在着差距,除了2009年出现小负差之外,从1997年到2011年农村家庭人均平均纯收入的增长率一直比人均GDP 的增长率低,而且近三年此差额越来越大。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比上一年实际增长了17.8%,人均GDP 同比增长21.8%,相差4 个百分点。

另外,正如大家所知,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逐渐扩大,城乡人均收入差额从1978年的209.8 元增长到2011年的14813 元[3]。从数字上看,差额增长了70 多倍,具体如图2 所示:

图2 中国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城镇和农村居民是构成我国社会的两大基本群体,城镇和农村居民都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相对而言,农民却没有享受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收入水平决定着消费水平,消费水平关系着国民的幸福感受,反映着人们的生活状况。因此,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农民增收问题必须受到重视。

(二)农民人均收入的构成分析

随着收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结构不断变化。工资性收入作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的作用更加突出;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有所减小;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是农民增收的重要补充[4]。具体如下:

表1 十一五期间农民收入结构变化

从上表可以看出几个明显的变化。首先,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务工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拉动农民增收作用越来越突出。2011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2963 元,比2006年的1374.8 元增加了1588.2 元,增长115.5%。从比重看,工资性收入占全部纯收入42.5%,比重较2006年的38.3%提高了4.2 个百分点。其次,家庭收入比重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农民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3222 元,占人均纯收入46.1%。五年来比重下降了7.8 个百分点。从增幅看,家庭经营纯收入五年平均增幅为10.8%,比人均纯收入低3.4 个百分点。再者就是非生产性收入虽然持续增加,但是这部分收入所占比重小,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不是很大。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且呈现农民工资性收入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大农民是主体。因此,要想快速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幸福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外出农民工群体进行培育,提升工资收入;另一方面,需要对留守农民进行经营技术以及现代农业管理等方面的培育,增加家庭经营收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改变农民现状的迫切需要。

二、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民的新特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头绪很多,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为迫切的要求是要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5]。而这新农民到底是什么样的“新”呢?新农民是相对传统农民而言的,就其研究来看,还没有一个统一为学术界公认的表示方式。《辞海》中农民的定义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尤其是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体的内涵和结构特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上面农民收入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给新农村创收的群体主要分为了外出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及留在农村的留守农民两个部分。

(一)新生代农民工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在中国,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 后、90 后出生的、在城市务工的农民,他们已成为数以亿计的中国农民工的主要力量[6]。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 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 个亿。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受教育水平较高,大多都是出生就上学,上完学就进城务工。城镇需要他们,但是似乎并没有很好的接纳他们。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收入较低[7]。2009年外出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1417 元,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水平仅为1328 元,上一代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1543 元。如果按照月收入进行分组,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月收入水平在800 元以下、800 ~1000 元、1000 ~1200 元、1200 ~1500 元、1500 ~2000元和2000 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8.6%、13.4%、21.6%、21.1%、22.5%和12.8%。

其次,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障参保率低等权益保障的缺失是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由于农民工都来自乡村、山区,他们自身存在社会阅历浅、文化素质低,政策法律意识淡薄。据统计,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54.4%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与单位或雇主签订劳动合同,真正了解劳动法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仅16.7%,对劳动法一无所知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占15.3%。而且总体来说,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比例很低,从全国看,单位或雇主为新生代农民工缴纳了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7.6%、21.8%、12.9%和4.1%。具体情况如下:

表2 主要行业中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覆盖率(%)

新生代农民工从整体上看是农民工群体结构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人,他们作为农民工发展方向的探路者,在全新的道路上摸索着,有利的引导与培养能够帮助他们更快更好的增收、脱贫进而致富。

(二)新型留守农民

留守农民是农村的主要活动者,他们占有或部分占有生产资料,靠从事农业劳动为生的农民。然而,随着农民工的大量持续向城市涌进,留守农民的结构出现了一种老龄化、劳动力缺乏化的现象。他们一般都不年轻,也没有一技之长,外出务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家务农又有富余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逐渐出现了很多小型农业企业,农民创业也成为许多农民期望寻求的道路,可是他们自身的低素质却成为了一个极大的阻力。

留守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人、农业的主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的整体面貌以及明天的发展。然而,作为传统意义的农业大国,我国农民数量多,但文化程度不高[8]。从整体情况看,2009年我国农村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所占比重为5.94%,小学文化程度的比重为24.67%,初中为52.68%,高中文化程度占11.74%,中专文化程度占2.87%,大专及大专以上仅为2.10%,而且西部地区12 个省区,这个比例更低,分别为13.16%,32.53%;42.43%,8.73%,1.99%,1.22%,如图3、4:

资料来源:《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

从上面的数据不难看出,我国大部分农民的文化程度均处于初中以下水平,并且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农业技术技能培训,他们所具有的农业技术技能只是从父母口传身授的经验中得来的,普遍缺乏科学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表示: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必然伴随一个土地不断向种田能手集中、土地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的过程,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想能够更好的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留守农民,进而增加家庭经营收入。

三、新生代农民工和新型留守农民培育

(一)新生代农民工综合培育——提升工资收入

2011年,我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实现296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88%,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2.5%。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增收的重要途径。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中还受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困难等因素制约。有学者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和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农民工资收入的影响系数为1.27[9]。也就是说,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高,工资收入就越高。要提高农民的工资收入,最重要的还是要从农民自身素质出发,帮助农民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更好的融入到非农产业及城镇企业的工作中去。

1.从基础抓起,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

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从另一方面看,从现在的户籍制度下来看,农民工外出打工很难变身成为市民,她们的子女还将继续以农民的身份存在。因此,现在的流动儿童绝大部分就是将来的农民群体,若是在年少时期没有得到合理的教育,将来成年时候工作又将是一大难题,如此一来便进入长期的恶性循环,农民工永远无法从本质上改变自身的生活状况,因此,要想实现农民工资收入还得从娃娃抓起,从根源上杜绝文盲。

2.在职培训,加强专业技术培育

农民工走出农村,来到城镇,大部分都活跃在建筑工地、服务行业、加工业等行业,绝大多数都是从事着没有技术含量的流水线工作,或者纯体力劳动,而仅有的少部分以技术为支撑的工作也都是靠着传统的‘师傅制’言传身教,这样的教学方式虽说与实际经验紧密结合,但毕竟缺乏系统性。因此,需要面向农民工开展文化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多形式、多途径对农民工开展灵活的一般性知识引导性培训,满足农民工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实现自己大展宏图的梦想。

3.增强维权意识,保证合法权利

农民工是城镇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城镇化和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力量。201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约84.5%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农业,30%多在农村没有承包地,40%多没有宅基地,92.3%不愿再回农村。同时,据测算,未来20年,我国仍将有2 亿—3 亿农民进入城市。因此,加强外出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培育,帮助农民工从自身条件解决工资收入问题是件刻不容缓而又任务艰巨的工作。

(二)新型留守农民综合培育——增加家庭经营收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曾在第十届全国创业之星经验交流表彰大会上表示家庭经营现在是、将来也是我国农业最基本的经营形式。应坚持让农民种自己的地、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真正做到农地农用、自愿流转,确保农民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而由于农民大规模的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因此在这样一种矛盾的局势下,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必经之路。

1.重视留守儿童教育,培养未来力量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并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 岁)[10]。“留守”是外出民工子女的主要生存形式。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上庞大的打工队伍就会不断壮大,而农村留守儿童与打工族的多少成正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队伍不会缩小,而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是将来新型留守农民或者农民工的主力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培养新农民必须重视的问题。

2.发展农村科技技术,培育新农民

近年来,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占农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其中较高素质的农民,商品意识较强,择业范围较大,来自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也较多[11]。因此,我们要像抓提高农产品质量那样,抓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对青少年儿童要落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于非义务教育年龄的农民人群,要对他们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农业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使他们边学边用、学用结合,掌握从事某一岗位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当地经济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上。实施专职教育和闲暇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新型农民。

3.挖掘女性力量,培育新农村妇女

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农村中一个特殊群体正在形成——她们被称为“留守妇女”。留守妇女一部分是因为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另一部分是因为舍不得孩子,而留在农村。农村留守妇女大多正处于劳动力年龄的黄金阶段,在很多地区他们应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建设的主力军。而且,根据目前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的现状来看,留守妇女的主体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因此,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法律、科学技术、经营方法等培训,以提高农村妇女素质,培育新型农村妇女,提高农村家庭文明程度,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组织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四、结论

农民群众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主体,也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全面培育农民的综合素质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三农问题农民是核心,农民收入的增长,人是核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把蕴藏在农民群众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调动起来,创建新农村,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

[1]李先秀.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08:P52-53

[2]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R].人民日报,2006-02-21(1).

[4]杨灿明,郭慧芳,孙群力.我国农民收入来源构成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7,(02).

[5]刘世锦,陈昌盛,许召元,崔小勇.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06).

[6]刘传江.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J].人口研究.2010(02):20.

[7]国家统计局.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8]张淑英,刘朝臣.农民工资收入与受教育程度关系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9(10):51-54.

[9]陶中扁.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03):31.

[10]曹明贵,李颜森.新型农民培育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2(02):43-48.

猜你喜欢
家庭经营纯收入农民收入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山东寿光推进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主要措施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
农村人口变迁对农业家庭经营的影响与法律对策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四川农民收入增速 连续四年高于城镇
四川省农民收入增收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