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校企合作研究的重点突破与展望

2013-11-30 04:05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7期
关键词:校企职业研究

贾 慧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201600)

校企合作是世界各国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并逐渐成为教育与产业经济结合、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正由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社会产生的巨大作用,我国学者对校企合作问题的理论研究成为热点。 笔者拟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对后续研究进行思考。

近年来校企合作研究的发展

纵观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学校与企业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从企业办学到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已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主题。 为了更好地梳理学术界对校企合作专题的研究,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库”和“中国优秀博士论文库”为检索工具,以总目录为具体检索的子目录,通过输入“校企合作”作为篇名主题词进行检索。 结果显示:截至2012 年10 月4 日,共查到6 238 篇论文,其中期刊论文6 153 篇、硕士论文82篇、博士论文3 篇。

从年度上来看,1990~1997 年之间论文数量保持在10 篇以内,1998~2005 年之间论文数量保持在100篇以内,2005 以后论文数量快速增长,进入2010 年后在1 000 篇以上(见表1)。同时,最早的硕士论文出现在2005 年,有4 篇论文涉及校企合作的主题,分别是南京理工大学的《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湖南大学的《南方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运作研究》、西安理工大学的《基于博弈的校企合作技术创新过程研究》 和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湖南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研究》;而3 篇博士论文均在2011 年,分别是天津大学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武汉大学的《校企合作教育对技能型人才创造力的影响研究》 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吸收能力对校企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

表1 1990~2012 年以“校企合作”为篇名主题词的论文数量一览表

对我国校企合作研究成果的梳理

(一)校企合作的基本认识研究

这主要涉及校企合作的内涵、意义、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与形式。 2001 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将校企合作定义为: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获得报酬的实际工作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 在这里,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一是从人才培养出发, 强调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二是从科学研究出发,强调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三是从社会服务出发,强调校企合作是学校“育人”功能和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有机结合。同时,从掌握的资料来看,学者对校企合作意义的认识相对统一。 推动开展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教育的内外部关系理论、价值链理论、人力资源外包理论、系统工程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等。 在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与形式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培训联合委员会提供的推进校企合作工作指导手册中《校企合作的内容与形式对照表》最具有代表性,可以全面地反映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过程。 合作内容有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教学、能力评价、研究开发、招生就业和学生管理等9 个重要环节,每项合作内容对应基本形式、延伸形式和拓展形式三个不同阶段的合作形式,体现出层层提高的递进关系。 其中,基本形式是目前校企合作的普遍做法,是对职业院校的基本要求;延伸形式是在基本形式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合作方式具有先进性;拓展形式的合作过程是企业起主导作用,是在基本形式和延伸形式基础上的开拓创新,具有超前性、启发性的作用。

(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国内许多学者和专家根据校企合作的目标导向、合作主体等不同, 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见下页表2),从而为校企合作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校企合作的比较研究

校企合作是世界上发达国家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从实践上来看,国外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苏联的“基地企业”、日本的“产学结合”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同时,伴随着对国外经验认识的深化,学者对相关经验的挖掘更具体、更有深度。 如社会伙伴关系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领域常用的一种合作关系, 分为法定社会伙伴关系、社区伙伴关系、协商型伙伴关系。 这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必须强化产学间的知识转移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而职业院校要变革传统上以技术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与社会各方建立多样化的协作关系。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研究者应在合理借鉴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探讨如何克服校企合作政策制定过程中认识层面的问题, 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操作性的公共政策体系。

表2 校企合作模式分类一览表

(四)校企合作的相关主体研究

校企合作主体的研究, 主要是对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的主体进行划分和归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 年)》都对此提出明确的要求: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健全校企合作、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院校和师生成为校企合作的主要主体,主要有校企双边互动式、校企生三方共赢式、校企官三方一体式和校企官行四方联动式等四种形式。 利益部门的博弈,不仅减缓了校企合作政策的流速,还有可能转变校企合作改革政策的流向, 使得改革举措偏离民众的利益和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需求。 因此,要明确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院校和师生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与义务,将学校主导、以感情联络为主的浅层次合作转变为校企共同主导、以依法依规办事为主的深度合作。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研究日益成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对校企合作的概念尚未达成一致,校企合作实践中企业的积极性尚未真正发挥,等等。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当高职教育走向内涵发展阶段的时候,校企合作研究必须给予充分的支持。 为此,立足于职业院校层面,未来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必须在以下两点有所突破。

(一)恰当界定校企合作的内涵特征

校企合作中存在着U 型曲线现象,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强度、紧密程度等有由高到低、再到高的发展趋势,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 这意味着校企合作水平取决于不同经济体制下政府主导功能、行业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的指导作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特征和学校主体要素的积极作用与贡献。 当前,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意识非常关键,必须以此来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并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校企合作的内涵界定就必须把这些关键要素反映出来,并注重把握好职业院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边界,形成学校与企业互动的状态,使其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注重制度设计,实现“价值认同”和“利益共享”的有机结合

制度创新是校企合作的着力点。它需要考虑两点:一是价值认同问题。 当前, 高职教育在目标定位上在“就业教育”中注入“创业教育”元素,在培养模式上将平面化的“适应性”优化为多维度的“导向性”,在课程建设上从 “以职业活动为中心” 转向 “以职业人为中心”。 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企业互动合作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多赢价值目标。二是利益共享问题。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是校企双方利益博弈的过程。为了深化合作,必须在系统分析校企双方利益诉求的基础上,通过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双方的利益诉求,使校企双方共享合作成果。

[1]尹庆民,陈浩,裴一蕾,王晓红.校企合作研究——基于应用型高校的模式及保障机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91-100.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培训联合委员会.推进校企合作工作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杨丽波.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社会伙伴关系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67-71.

[4]陈鹏,庞学光.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基于2005~2009 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转载文章的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3):30-35.

[5]马树超.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8-31.

[6]张鸿雁.将校企合作写入院校制度[N].中国教育报,2012-06-13:(5).

[7]蔡春红.基于价值导向的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7):11-13.

[8]周鸿羽.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目标调适[N].中国教育报,2012-05-12:(5).

[9]王振洪.校企利益共同体:实现校企利益诉求的有效载体[J].中国高等教育,2011(8):83-85.

[10]张俊英.学校与企业:校企互动双向介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5.

猜你喜欢
校企职业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企合作五反思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