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一体化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013-11-30 04:05王真富黄云龙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7期
关键词:技能型课程体系中职

王真富 黄云龙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衢州324000)

技能型人才在现代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了企业重视。 中职学校毕业生一部分会直接参加生产第一线的岗位工作,另一部分将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 目前,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还存在不和谐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中高职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叠和教学内容断档。 开展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改革,实现中高职教学内容的衔接,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科学地制定专业教学计划, 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使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和快速发展。

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必要性

技能型人才分一般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般技能型人才由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能等级以中级为主,主要在一线从事操作性工作。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具有高级工以上的技能等级,掌握了专门知识,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既能动手又能动脑,是“手脑并用”的知识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一般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同一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内在联系的两个层次。 中高职教育的教育性质、施教原则、模式导向等许多方面是相互联系且完全一致的。 中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系统内相互协调,才能发挥职业教育最大的整体功能和提高教学效率。 因而,开展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改革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理念

应用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 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目前,我省有14 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该专业,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前提是满足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符合国家教育部对中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要求。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宜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块化设置课程。 依据企业职业活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设置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整体课程结构体系,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内容断档,提高教学效果,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

首先,要开展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调研。 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需要对协作中职学校、相关行业企业、国家示范高职院等单位进行专业调研。 对协作中职学校的调研主要对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专业衔接、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进行深入的调研;对相关行业企业的调研,主要深入了解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相关企业的岗位要求和岗位所需相关知识;对国家示范院校的调研,主要针对专业建设、培养计划、课程开设、课程标准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

其次,根据专业调研分析企业相关岗位(群)的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整体化职业分析的基本素材是具有职业特征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 简称为“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归类整合形成行动领域,根据行动领域转换配置专业学习领域。

再次, 将各专业课程根据学生能力培养规律、职业成长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排列,形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模块化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

在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时, 要明确对口中职学校专业情况,正确处理相互制约的各种关系, 突出课程体系的适应性、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将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构建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对口的中职专业情况

多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职业高中的专业和课程建设, 全面系统的规范不够。 近年来,在就业市场的压力下,中等职业学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专业变动频繁。 不同中职与高职学校应用电子技术相对应的专业,专业能力及培养侧重点不尽相同。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对口的中职学校的专业现状是: 单考单招班级文化素质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培养力度较大,语文、数学、外语、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的课时较多, 基本能够满足今后高职生的培养要求,但由于侧重于升学考试,减少了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 相对于单考单招班级,普通班级的操作技能培养相对较好,但由于注重就业,弱化了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 中职学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高职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重叠现象,主要有:中职的德育课与高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重叠;中职的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等基础课程与高职的电工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重复;中职的电子技能实训、 家电维修等专业技能课程与高职的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 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等课程内容重叠。

(二)公共(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之间的关系处理

合理确定公共(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之间的学时比例,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 中职升学的关键是中职阶段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要防止为升学而片面增加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比例,弱化专业技能课程教学。 公共(文化)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来定位, 文化基础各课程以每周4 学时为宜。

要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增加实训、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内容。 在制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时,要衔接好中职与高职的专业技能课程,针对不同的中职学校对口专业侧重点有所不同,可采用可选模块的形式来确定中职专业技能课。 在中职阶段的三年教学中,总学时数控制在3000~3300 为宜;在高职阶段的两年教学中,总学时数控制在1900~2100 为宜,文化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高职段总学时的四分之一,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高职段总学时的四分之三,其中顶岗实习总学时不少于一个学期。

(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

通过充分调研及专家论证,在制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时,中职三年的课程开设可以适当参考现有中职学校单考单招班级所开设的课程,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加入顶岗实习环节,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适当介入现有高职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基本在中职三年完成,高职两年主要侧重于专业能力课教学。 由此确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总体结构, 如图1所示。

图1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中高职一体化专业教学特点与实施

在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下,初中毕业生从入学之初就要强调“职业人”的意识,树立起职业观念,为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 中职阶段学生宜实行 “实训+理论”的教学模式,高职阶段学生宜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对口的中高职学校相关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沟通,联办教研活动,定期举行中高职校联合的专业课程衔接的教研活动, 研讨教学课程标准,规划教材,交流心得,分析学生特点,针对学生特点对既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

总之,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核心,有利于促进中等和高等两个层面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模式,学习时间长达5 年,适合培养技术含量高、专业技能要求高、训练时间长、社会需求量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史枫.技能型人才需求规格调查及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J].职教论坛,2010(25):66-69.

[2]李海宗,王胜男.系统论视野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4):35-38.

[3]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37-39.

[4]李佩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9(2):10-11.

猜你喜欢
技能型课程体系中职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