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向 军
2011年,广东省正式启动了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招生试点工作。2012年,又加大“三二分段”试点力度,全省共有32所高职院校参加了试点,专业涉及机械设计制造、机电、汽车、计算机、电子信息、建筑、化工技术、医药卫生、酒店管理、艺术设计等,共招收“三二分段”试点培养学生16320名。然而,作为一种探索过程中的教育形式,现阶段的“三二分段”尚未做到中高职有效衔接,其更多的是在学制、招生考试等形式上的衔接,而缺乏内涵式、实质性衔接。主要表现在:(1)人才定位上,二者尚未衔接。中职学校一直在就业导向与升学导向间徘徊;高职学院亦在技能训练导向与学科导向之间纠结。(2)课程体系上,二者尚未衔接。中高职学校之间课程重复率高,文化课脱节,专业课重复。(3)技能训练上,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中高职技能训练“倒挂”现象,部分中职学校在实训设备、“双师型”教师方面远超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无法为中职学生提供更高技能上升通道。[1]同时,面向职教体系构建的“三二分段”改革必须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开展“三二分段”改革时,必须协同创新,整合中职学校、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等各方力量,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2]
为了从实质上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 必须坚持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计算机多媒体专业针对珠江三角洲开放的形势及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与广州灵犀动漫有限公司、广州多迪网络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 构建了面向计算机多媒体产业以“外包项目训练,跟班顶岗实践”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特别是加大了对计算机多媒体产业新技术的引领作用,实现了和珠江三角洲计算机多媒体新兴产业同步发展。学校创新“技术+艺术”的多媒体制作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并和企业对接,探索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
依据计算机多媒体产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在面向传统计算机多媒体产业多媒体制作和网页设计、制作岗位基础上,又面向移动设备和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在中职阶段,培养学生平面设计、网页制作等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使学生达到劳动部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取得初级、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阶段,依托广州灵犀动漫有限公司、广州多迪网络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全面培养学生多媒体制作和网页设计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使学生达到劳动部职业岗位高级或技师的要求,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通过“顶岗性实习”适应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要求,并提高职业核心能力。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层次上的差别。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核心是强调培养操作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两者相比,高职学生需要更深广的专业理论基础,更高新的技术水平,更强的适应性以及创新能力。[3]
1.根据计算机多媒体产业专业岗位群分析,明确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从而构建内涵衔接、能力递进、模块化设置的课程体系,培养产业需求的人才。如表 1 所示,通过企业调研、历届毕业生的反馈,确定学院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典型工作岗位,分析其工作任务。2.在核心能力解构基础上,以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为核心,对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析,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所需的基础知识和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融入教学体系中,提出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将凸显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并鲜明地表现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和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的课程标准。在教学中体现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可直接参加相关认证考试,并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作为检验标准。同时,大量开发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的实务性模块课程,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如在实训内容上,加强平面设计实训、网页动画制作实训、多媒体制作及毕业设计间的联系,明确它们的先后、难易关系;明确各部分实训内容的分工、整合关系,使实训课程始终围绕多媒体作品、网页设计的制作过程展开,充分体现对学生职业技能与素质的培养。
表1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3.课程体系基于学生认知能力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毕业生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能力需求分析而设置,既考虑初次就业岗位群所需知识与能力,也考虑发展岗位群所需知识与能力,凸显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就教学过程与教学模式而言,改变现有“课本+课室”模式,构建“知识技能+实践项目”模式,依托技术服务中心,把引进的项目分解成具体任务,形成分小组组织实施、师生互动的4P教学过程(Preparation,Presentation,Participation, Problemsolving,即项目引进与准备、项目方案陈述、项目操作、问题解决与项目总结),四个具体过程都涉及师生双方,实现中心项目课程化、教学内容项目化。围绕专业核心技能培养,设置了基本素质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发展类课程,初步构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体系。
1.中、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首先要确立“内涵衔接,能力递进”的课程目标。内涵衔接指的是学生在中职、高职能获得相近工作岗位范围的职业能力,能力递进指的是高职获得的职业能力水平应明显地高于中职。通过“内涵衔接,能力递进”中高职有效衔接,使中职学生经过高职层次教育和培养,实现技能与素质的全面提升、发展和深化。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在课程内容衔接上,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4]
2.中高职课程目标应各有侧重。中职阶段应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尤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专业核心课程目标要突出中职培养目标所对应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达到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考核要求中的初级要求。高职阶段应当在立足“点”的同时兼顾到“面”,适当考虑职业岗位拓展与跨专业学习的需求。专业核心课程以高职培养目标所对应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为基础,在专业能力方面要侧重岗位技术领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意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达到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考核要求中的中高级要求。
根据全人教育的理念,引入行业企业的岗位任职要求,对应“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技能”双核课程体系培养规格,将课程划分为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块化设置”设计如图1所示。
1.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围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公共基础性与工具性、实用性与先进性、专业关联性与适应性。分为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两个模块,中职阶段模块主要围绕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培养,高职阶段模块主要围绕学生成为一名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主要以教育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根据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分类,进行课程的设置。本模块以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方式开设,实行课程组管理模式,以案例教学和问题讨论为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在高职阶段开设。
3.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培养学生未来岗位技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同时,为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奠定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主线,融“教、学、做”为一体,根据岗位任务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项目教学的方式,以项目驱动有效提高职业技能。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核心课程在中职阶段偏重于多媒体制作,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操作型实用人才;在高职阶段偏重于多媒体设计,目标是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
4.考虑到学生职业岗位拓展与跨专业学习的需求,我们在高职阶段还设置专业拓展课程模块,鼓励学生根据职业岗位需要发展个人特长,在职业岗位某个方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在实行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情况和问题,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合作沟通,共同研究并加以解决。应在明确专业领域所从事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确定课程学习中所要掌握的职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职业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实现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课程的合理衔接。
图1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块化设置”设计
[1]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7):24-27.
[2]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 [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3):2-12.
[3]张东放.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5):39-42.
[4]杨黎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8(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