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被动句的语体适应性考察

2013-11-27 06:05卢芸蓉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书面语语体被动

卢芸蓉,朱 军

(1.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2.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在不同的语体中语法现象的分布存在着差异,语法规律的适用性也有差别,语法具有明显的语体特征,称之为“语体语法”。语体语法存在于各种语法现象中,当然也包括汉语被动句。汉语被动句特别是“被”字句一直是热点研究问题,研究角度多样化,但充分考虑语体因素的研究并不多,据笔者管见,主要有潘文[`1]、宋文辉等[2]。

一、不同标记被动句的语体分布差异

在现代汉语中,“被”、“给”、“叫”、“让”、“由(……所)”、“为……所”、“被……所”都可以表被动,但在语体色彩上有明显差异,这从它们的语体分布上看得很清楚。“被”为通用被动标记,在各种语体中都适用,且较常用,而“给”、“叫”、“让”在口语体中较为常用,“由(……所)”、“为……所”、“被……所”更倾向于在书面语中使用,呈现出下面的序列性。

口语性:给/叫/让>被>由>被……所/为……所/由……所。

书面语性:被……所/为……所/由……所>由>被>给/叫/让。

我们选取了其中4种有标(给、由、被……所、为……所)被动句进行了语料抽查,语料为口语和书面语各6种类型(各20万字),口语语体有口述、网络聊天、电视剧对话、访谈、相声、辩词,书面语体有学术、散文、新闻、民间故事、法规、操作。发现这几种有标被动句的出现频率有一定的倾向性和规律性,基本验证了上面的观点,结果如表1。“给”字句偏向于在口语体中使用,在口语体的各种语体中都有分布,但在非正式的口语体(口述、聊天、对话)中出现频率又远高于正式的口语体(访谈、辩词)。例如:

表1 有标被动句语料抽查结果

(1)不会吧。这么多的聊天记录都没有接收到。这是最初的聊天记录。因为升级后的版本给我弄没用了。(聊天)

(2)元朝的时侯儿,那个,这个很多回族人就给当色目人哪,所谓二等人,就比较做官啊,这些人。(口述)

(3)牛大娘对家里人说:“听人说,咱这楼要给停气了。(对话)

(4)甲:碎是碎不了哇,就是……瘪了。乙:瘪啦?还是给砸死了,这还练什么劲?那是干吗呢?(相声)

(5)大家不用悲伤,在网上看吧,速度虽然差点,但总是比给天盛敲诈好。(访谈)

(6)第二,从社会的运作而言,社会的运作是需要资源的,资源是有限的,资源是给个人独享还是给群体共享,这不是出现矛盾了吗?(辩词)在书面语中,我们只在故事、散文两种语体中发现“给”句用例,这两种语体相比较于其他书面语体,语体张力更大,有些兼有口语色彩,也就是“给”字句可以出现的语体环境。例如:

(7)据爱戈门(Eckermann)记一八三0年四月五日歌德的谈话,歌德恨一切戴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散文)

(8)小皮匠给弄懵了,心想:我的挑子还在大街上哩,这是怎么回事呀!(故事)

“由”字句的分布较为全面,在我们所调查的几种语体中都找到了用例,但在书面语体中出现频率要高于口语体,而口语体内部、书面语体内部分布也不均匀。

“由”作为被动标记使用与“被”、“给”有一定的差异,即其后的施事成分不能隐去,原因在于“由”的虚化程度不够,保留了及物动词的部分用法。例如:

(9)可是这东西打清朝一进关由八旗的人带来的这风俗习惯就、就、就开始闻这个,一直到现在算没有了,没有了。(口述)

(10)某天下班后,赵有为又被安排去相亲,对方是在市烟草专卖局上班,年龄比赵有为小一岁,见面的地点没有通知,由赵有为的一个远房表哥领着去见面。(对话)

(11)他告诉我们,其实钱是一切全部恶之源。所以对方辩友要告诉我们钱是万恶之源,就得告诉我们,其实一切恶的根源是由钱导致出来的。(辩词)

“由”作为被动标记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被动意味较弱,整个句式主观性也相对减弱,这就是“由”字句能在各类客观性语体中高频出现的原因。例如:

(12)黄石公路桥由中国路桥建设总公司、中国港湾建设总公司总承包。(新闻)

(13)第一百一十四条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法规)

(14)2001年初由Lancome推出的Miracle真爱奇迹香水,趁势推出亚洲第一款男香真爱奇迹男性香水。(操作)

(15)前月北京所宣传倒闭之日升昌,其本店耸立其间,门前尚悬日升昌招牌,闻其主人已宣告破产,由法院捕其来京矣。(散文)

以上各例的共同点是力求客观地叙述事件,句中“由”不宜换用为“被”,凸显了“由”的特性:出于话题连贯等篇章组织的需要使用被动句,但语义上又没有明显的消极、被动意味,甚至有时可以出现在积极意义的语境中。例如:

(16)柳树是天地流水差遣于月地里的爱的信使,由它撮合成的姻缘是最美满的姻缘。(散文)

可见,“由”字被动句在使用环境上与“给”、“叫”、“让”互补、对立,在语义上与“被”形成对立,有其独特的使用价值。

“被……所”句、“为……所”句在口语体中极少使用,一般只出现在正式度比较高的辩论体、访谈体中,这与这两种结构的文言性有关。例如:

(17)的确,是人类创造了钱,然而金钱的魔力却又使人们拜倒在它的脚下。当我们善良的本心被金钱所异化时,对方同学却把这被异化的本心当作了罪恶之源,这是不是有些欲加之罪呢?(辩词)

(18)前一阵子也有不少这种的事例,一开始大家觉得只有明星和艺人才是隐私被大家所关注。(访谈)

(19)当我们的一切为金钱所控制的时候,我们将何去何从?谢谢各位。(辩词)

在书面语的各类语体中,“被……所”句、“为……所”句在散文体、学术体中出现频率较高。这两种语体典雅的风格与“被……所”句、“为……所”句的文言性相契合。例如:

(20)清朝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职掌,如六部、九卿、五寺、二监等,都和明朝一样,只是理藩院为清朝所特设。(学术)

(21)夜色朦胧,香风徐送,月光之下的临水亭台,如“杭秋”、“个锦江”、“聆香阁”、“交加亭”、“绿漪亭”、“沉霞檄”等处,最为人们所喜爱。游人各倚雕栏,频吹玉笛,或从不同的湖亭角度来欣赏荷地风光。(散文)

(22)发展快速期的存在呈示了心理发展的不连续性,即发展的连续过程被快速期所中断,使发展过程表现为一个个的阶段,也就是说快速期的前后被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学术)

(23)早在一千多年之前,大诗人李白已被青弋江的绮丽风光所吸引,留下许多动人的诗篇。(散文)

“被……所”句、“为……所”句在其他书面语体中出现率不高,一旦有这样的句子出现,同样表现出文言性和典雅风格的契合。例如:

(24)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剧,豫剧。(故事)

(25)非主流艺术也曾在西方掀起一次次热潮,但终未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具体到每一种非主流艺术,其生命力大都不长,流行一段便销声匿迹。(新闻)

(26)第二百四十六条船舶发生保险事故后,认为实际全损已经不可避免,或者为避免发生实际全损所需支付的费用超过保险价值的,为推定全损。(法规)

总体来看,各类标记的被动句都有特定的性质和使用环境,相互之间在语体适应性上呈现出一定的对立性,又具有互补性。

二、新兴“被X”结构的语体色彩

2008 年以来,在网络上有一种“被”字句非常流行,这些流行的“被X”句与一般的“被”字句有很大差异,能够进入X的成分几乎不受词性与句法的限制,具有开放性,如“被自杀”、“被就业”、“被自愿”、“被病死”、“被下等人”、“被贫困”、“被就业”、“被增长”、“被失踪”等。在百度里面输入“被自杀”或者“被就业”字样,可查到数十万网页,网络博客、论坛中,几乎无所不能“被”,网易新闻甚至说我们已经进入了“被时代”。这类结构源于网络,在网络新闻、博客、论坛中较为常见,进而渗透到纸质媒体和人们的口头语言中,十分流行。这种格式利用“被”字表义的特殊性来反映时下社会上的一些不正常现象,但又不同于传统的“被”字被动句,主要用形式(格式)的特殊性来反映不正常、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朱军[3]指出了这种“被X”结构在形式和语义层面与传统表被动的“被”字句的诸多不同,最重要的有两点:

一是“被”后成分多样化。在诸多的网络新闻、论坛和博客中,“被”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被动标记的意义,如“‘被’时代”、“今天你‘被’了吗?”“我们已经‘被’很久很久了!”“被X”结构中“被”后成分X非常丰富,具体如下:X为含有反身代词义的动词,例如“(被)自杀”、“(被)自愿”、“(被)自首”等,这些动词都是不及物动词;X为不及物性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词语,例如“(被)失学”、“(被)就业”、“(被)劈腿”、“(被)用水”、“(被)涨工资”、“(被)病死”等;X为其他不及物动词,例如“(被)增长”、“(被)下降”、“(被)失踪”等;X甚至可以为名词,例如“(被)下等人”、“(被)剩男”、“(被)全勤”、“(被)小三”等;X为形容词性词语,例如“(被)小康”、“(被)贫困”、“(被)幸福”、“(被)和谐”等;X为及物动词但是意义同传统的施受关系不同的,如“(被)代表”。

二是“被X”结构语义中隐含的施动者。“被X”结构选取看似矛盾的“被”和X构成一种新的语言表达形式“被X”,运用一种非自然的语言形式表达一种无奈、嘲讽的心里感受,融入了更多表述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并通过这种同传统被动句相异的形式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深思。换句话说,“被X”结构是语言“主观性”的表现,是语言“主观化”的结果。“被X”结构的主观性还表现在句式中隐含着一个没有出现但很强大的施动者形象,其实是施动者的观点、态度甚至行为,“被”后的X成分,只是施动者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的具体表现结果,隐含的施动者与其后X成分共同构成一个“言域事件”。以“被自杀”和“被就业”为例,“被自杀”中的“自杀”本是自动动词,同“被”搭配让人觉得十分疑惑,但是联系到这个用法的来源就很好理解,隐含着“有关部门解说为‘自杀’”的意思,“被就业”隐含了“学校统计‘就业’”的意思。结构中都存在着一个隐含的施动者行为,且这种行为经常是偏离现实情况的。正是因为“被X”结构中隐含了一个施动者行为(而不仅是施动者),这样才能够解释X为什么可以是名词或形容词,如“被下等人”,意为“被某人说成(当成、看成)下等人”。

这种利用形式上的特殊性来表达非正常现象和情况的格式很受媒体欢迎,因为其形式的简洁、标新立异,能够抓住读者的眼球。其语体适应范围也主要受限于传媒语言、网络语体与口头语体。

三、被动句施事成分省略的语体动因

被动式中“被”(包括表示被动意义的叫、让、给、为、于)后施事有时出现,有时又不出现,影响其隐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宋文辉等的研究显示语体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叙事性—评论性、口语性—书面语性两个维度是影响被动句选用的主要因素。客观性强的语体施事更易隐去,下面四种语体的客观性程度由高到底的等级是:学术>新闻>会话>小说,与此对应的是,这四种语体的被动句中施事隐去的情况也符合这个序列。潘文也认为“被”后成分的省略与语体有关:文艺语体中,“被”后以带宾语为常见;事务语体的法律文件中,“被”后以不出现名词性成分为常见;而在科技语体中,“被”字后出现不出现名词性成分的情况基本持平,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宋文辉、潘文的统计结果比较接近,说明被动句中施事出现与否确实与语体有一定关联性。我们要强调的是,施事出现与否与被动标记词自身的特征也有关系,而在这一点上又与语体特征是契合的。如“由X(所)”、“为X所”、“被X所”中X是不能省略的,而它们特别是“由X(所)”出现的环境基本上是以客观性的语体为主。就“被”字句而言,在一些语体如操作语体中,施事受到压制[4],一般不需出现,原因在于,施事是无定的、任意的(无确定对象)。

四、被动句动词光杆性的语体解释

潘文对“被”字句的考察结果是:戏剧作品、法律文件和科学教材中“被”字句的出现频率比小说、散文、诗歌及政论文低得多。我们认为,多数“被”字句表示主体的“遭受”性,主观性特征较强,在科技语体、法规语体这些客观语体中出现频率低于文艺语体属正常情况;在戏剧作品中出现频率低的原因是,戏剧作品具有口语性,使用其他有标被动句或无标被动句的情况较多,影响了“被”字句的使用量。

另外,潘文认为,政论语体中“被”字句的动词可以是光杆动词,我们发现,这种光杆动词“被”字句基本是非独立的小句。例如:

(27)然而岁月不居,他们不再年轻了,也领教了被别人辱骂的滋味,时过境迁,在不同的工作中各自做出了成绩。(议论文)

(28)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国民党在法典里写上了许多土地改革法令,想这样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些法令有的失败了,有的被忽视。(评论)

(29)现在不同了,大半个中国已被解放,各个内外矛盾的侧面都已充分地暴露出来,恰好美国发表了白皮书,这个讨论的机会就找到了。(评论)

(30)中国人即使被武力征服,最后总是能够驯服和融化侵入者。(评论)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例(27)中“被”字结构充当关系小句;例(28)“被”字结构和其他成分构成对举结构;例(29)中“被”字句作为前景句(这个讨论的机会就找到了)的三个背景句之一,单独不能成句;例(30)中“被”字句作为复句的偏句形式出现,是不能独立成句的。政论语体中出现光杆动词“被”字句(准确地说,是“被”字结构)一般是作为复杂句子的一部分存在,不具有独立性,所以并不违反“被”字句的一般使用规律,即“被”字句动词不能是光杆形式。

政论语体中光杆动词“被”字结构明显多于其他语体,原因在于政论语体自身的语体特点与这种结构的特点契合。光杆动词“被”字结构有两个特点:主观性,非独立性(主要作为句子成分、分句)。在书面语体的各类具体语体中,政论语体主观性特征强;另外政论语体是典型的书面语体,使用复杂句式的频率较高。由此可见,政论语体是非常适合于光杆动词“被”字结构出现的语体环境,出现频率较高也不足为奇了。

国外一些自然语言处理专家提出子语言(Sublanguage)的概念,认为子语言的规则可以同标准语不同甚至相反,这说明规则只是隶属于某个特定的子语言(语体)的。基于子语言(语体)的自然语言处理效率更高、歧义更少、运算量减少,所以是自然语言处理的大势所趋[5]。本文通过考察发现,有标被动句在具体使用中有一些语体特征、在不同语体中存在使用差异以及不同标记被动句的语体适应性不同,不同语体中有标被动句中施事成分的省略情况也有明显差异,验证了以上看法。另外,相对于无标记的被动句,有标记的被动句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更易识别和把握,解决了有标被动句的有效识别和用法问题,将为进一步处理无标被动句打下坚实基础。以上正是本文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1]潘文.“被”字句的语体差异考察[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50-154.

[2]宋文辉,罗政静,于景超.现代汉语被动句施事隐现的计量分析[J].中国语文,2007(3):113-124.

[3]朱军.汉语构式语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08-112.

[4]陶红印.操作语体中动词论元结构的实现及语用原则[J].中国语文,2007(1):3-12.

[5]霍四通.语体研究和自然语言处理[J].修辞学习,2000(5/6):10-11.

猜你喜欢
书面语语体被动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蔓延
第五课 拒绝被动
“口语和书面语转换”备考指导
关于初中学生书面语感的思考与提升策略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语体风格学研究的新进展——“第十一届汉语语体与风格学学术研讨会”述评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从语法范畴视角解释日本学生英语书面语错误
汉代语体思想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