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2013-08-15 00:43陈新辉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学法理论

陈新辉

(湖南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410205)

马克思认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问题是科学创造、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智慧之源。鼓励问题意识,强调个性化教育,倡导创新精神和创新行为一直是西方国家教育的一大实践特色。随着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改革,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和思考当今大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学生不愿提、提不出问题的现状和根由,并寻找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引导学生提问、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和方法。“问题引导教学法”就是立足于“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结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提出的一种引导和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时效性的教学思维方法。

一、“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内涵

(一)“问题引导教学法”的概念厘定

“问题引导教学法”从狭义角度来看,是一种在解答问题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存在的问题设置到具体的、复杂的、有意义的情境中,以这些问题的追问、展开和解答为主线揭示隐含在问题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学过程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所有师生活动——包括学生的课前阅读准备、课堂讨论发言、教师的启发式讲评等。从广义角度审视,“问题引导”应该成为一种贯穿整个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念,问题意识(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与学中出现的问题引导教学过程)应成为主导教师、学生、教学知识、教学课堂的因素。教师要有问题意识,才能成为进步的课程教学设计者,教育目标的促成者,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动力。狭义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是工具主义的,是一种教学法,实施路径是课堂;广义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是功能主义的,强调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问题意识,强调动态的、张力的教学过程。

(二)“问题引导教学法”中“问题”的确证

“问题引导教学法”中的“问题”是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采用教学方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寓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价值观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是“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实施要旨。作为一种教学法,引导教学的“问题”蕴含在马克思主义概念和原理的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具体与抽象的矛盾中,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命运问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当代中国多种文化多种思潮碰撞的问题、加快经济建设与如何保持社会主义本质不变的问题、社会主义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等,这些是统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纲领性问题,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问题引导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引导教师理论教学的“问题”是抽象的理论纲领性问题遇到当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而产生的现实问题和时代问题,遇到大学生复杂的个体经验、体验而产生的信仰困惑、价值观缺乏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抽象性与学生生活实践丰富性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课堂时间、空间有限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空间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教师课堂理论教学的齐一性与学生学习主体个性化之间的矛盾,是教师教学环节设计的主观性与实际教学过程客观性之间的矛盾。以这些矛盾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切入点,分析之,解决之,就架起马克思主义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和丰富的、复杂的、多元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间的桥梁。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实施意义

(一)“问题引导教学法”符合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加强针对性的原则

从来源于大学生现实生活、与大学生思想困惑密切相关的“问题”展开教学,符合教育应该具有针对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加强联系实际、联系时代、联系对象的要求。教师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是能及时感知“教”和“学”问题的基础,是一种正视理论生存状态的正确态度,是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提高教学时效性,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价值观认同度的起点。以“问题主导”为原则规划教学进程、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育资源,能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具有针对性、差异性和现实性的要求。

(二)“问题引导教学法”适应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具备多样性的要求

矛盾的特殊性告诉我们,个体的认识能力、理解水平、经验阅历、价值观念等主观思维特征不同,对同一理论知识、同一客观事实和实践现实认知感也不同。大学生群体接受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期望值同样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别和差异。以问题引导教学的建构,用问题丰富理论的张力能够促使学生由线性思维向多元非线性思维转化。以问题规划和整合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教学法能营造学生敢问“为什么”的课堂氛围,打造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塑造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本质,能满足教育过程关注学生差异的多样性要求。

(三)“问题引导教学法”具备高校政治理论教育育人的整体性功能

《素质教育与人的发展》中说到:“促进人作为人而不是工具的发展,促进受教育者独立价值意识与生存能力的逐步形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要求。无论是‘建设者’还是‘接班人’,他们首先是人,不是知识的容器,也不是被动地任由教师去捏塑的泥巴,只有抓住学习者作为人的全面主动发展,才算是抓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精髓所在。”[2]理论育人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内化的过程。“问题引导教学法”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精神,能使他们在解答问题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感受到理论来源于具体生活的激情。这样在全面的知、情、意参与下大学生才能比较顺利地完成接受、认可、内化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系统工作,才能去除政治理论教育给人的布道感,满足大学生的被尊重、被认可的情感需求,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育人的目的。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实践分析

(一)实施“问题引导教学法”遵循问题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

“问题”主导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形式的变化、教学要素的优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问题”来源和解答于教学对象——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类群体的现实背景,服务于学习理论知识和培养思维技能的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从“问题”的遴选、展开和分析解决到教学效果反馈诸环节都应该坚持问题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

第一,科学设计“问题”。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遴选一个能带动教学全局的、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核心问题,然后根据核心问题的自身发展逻辑把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个、一组组彼此相联系的子问题。选准“问题”是成功实施“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关键,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障。

第二,科学规划“问题”的分析。“问题”的分析包括对问题的前提、问题的确定陈述、问题之成为问题的所在和问题向何处去等进行批判性分析、思考和探索,这是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丰富课堂教学的环节,这是“问题引导教学法”与参与式、互动式、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法相结合的过程,更是教师与学习者通过多种互动方式如小组讨论、专题讨论、主题辩论、电子邮件以及聊天工具等方式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和对话,展开理论探索之旅的过程。

第三,正确对待“问题”的解答。要反对两种解答 “问题”的方式。一种是封闭的、独断的、形而上学的“对”与“错”、“是”与“否”的解答方式,这种方式违背了实施“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初衷,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证法本质;另一种是主张任何问题的回答都是相对的,人文科学没有最终答案的相对主义观点,这种观点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问题引导教学是在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下思考和剖析问题,从追问问题解答的智慧之旅中达成基于现有理性基础的思维共识。

(二)“问题引导教学法”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有更高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

“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己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性结局在所难免,最完美的现代化制度和管理方式、最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手中变成废纸一堆。”[3]问题引导教学中教师是教学全程的掌灯者,是学生学习的促成者。问题和问题情境的科学设置、问题背景知识的梳理和分析、问题的开放式解答中,这三个环节知识信息的流转都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把握课堂教学的经验,以及对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作全面深入的了解。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是一个具备浓厚问题意识的、能及时收集反馈课堂信息的人,否则不能完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知识的任务。“问题引导教学法”运行起来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要求教师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有以提高思政教育教学效果、完成教育目标为己任的职业道德修养;需要教师具备更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储备和由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知识构成的综合型知识结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思政教育对象也是与时俱进的,教师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也要与时俱进。

(三)“问题引导教学法”实施成效还取决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校园大环境

学校应该建立与“问题引导教学法”相匹配的学、教考核评价机制。学生学习考评方面,改变现今的以一次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评价机制,制定更加体现学生学习参与度的考试评价方法,给学生提供无所顾忌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由学习空间;教师教学考评方面,学校需要建立客观公正的思政教学评估机制,健全思政教师绩效考核与工资奖惩挂钩办法,形成重视课堂教学、鼓励教学创新、奖励实干精神的管理理念,为“问题引导教学法”提供制度保障。校园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的隐性课堂,建设注重参与、崇尚个性、尊重差异的校园文化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和形成批判精神,也有利于教师大胆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89-290.

[2]权麟春.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53.

[3]阿历克英·格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9.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教学法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