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龙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给社会上很多曾经难以实现大学梦的家庭带来了希望,伴随着新的政策,我们也迎来了新的问题。高校受教育群体中总是有一小部分学生,他们在生理或者心理上存在某些缺陷,因而导致他们性格内向,不爱与人沟通,或多或少的存在自卑感。对于存在以上情况的部分学生我们称之为高校“特殊群体”。如何教育和管理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帮助他们走出自卑,和其他同学一样正常生活,成为了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特殊;情感教育;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254-02
面对这样一类的受教育者,要求辅导员对其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情感关注。一旦忽视对他们的教育和关心,则会造成校园环境不稳定的隐患。“特殊群体”的特殊在于他们的不寻常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或者一些天生的生理或心理缺陷,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阴霾,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潜伏甚至生长。关心“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情况、加大情感教育力度,在他们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帮助,尽可能的恢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当今高校的普遍现象
1.“特殊群体”是每个高校辅导员必然的挑战
目前,“特殊群体”是高校普遍存在的学生群体,他们完全符合接受高校教育的资格,也是国家以及社会各界承认的可塑性人才。但与普通学生相比,他们在心理承受能力,对自身的认知以及对他人的看法等存在一定的偏颇,需要辅导员帮助其重塑自信,健康生活,全面发展。在此类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上存在着巨大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热情,也可能会遇见意想不到的困难,但这是高校辅导员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端正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新出发,正确的接受高校的教育和培养,摆脱阴影,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2.这些“特殊性格”的形成
这些孩子之所以成为“特殊群体”可能的原因有很多:他们有的来自偏远的贫困山区,或者父母的身体状况不好没有经济来源造成他们经济上的贫困;有的因为单亲家庭或者家庭变故缺少父母的关爱;还有的因为一些迷恋网络失去对真实世界的兴趣。这些不同的个人经历和家庭背景造成他们在心灵上的伤害,导致他们在某一方面的自卑,性格孤僻,对整个世界看法的偏激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给他们的学习、生活都造成巨大的困难,甚至将影响他们的就业以及整个人生。这是高校教育的“红灯”,如果不能及时制止,将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3.要积极发挥辅导员的本职力量,帮其改变
高校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而“特殊群体”的教育和管理也是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发挥自身力量,帮助这些学生改变现状,是每一位辅导员应尽的责任。从心理角度分析,“特殊群体”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某些想法和行为是不正确的,他们自己也想改变现状,但是他们个人还不具备能够控制自己行为,重塑自己的能力。由于性格原因,又羞于对其他同学或是辅导员老师开口求助,我们作为其在学校的负责人就应该主动积极的去帮助他们,让他们平等的享受教育,接受帮助。因为他们心理敏感,接受能力弱,易受挫折,在我们提供帮助的同时,应该特别重视他们的个人情感,尊重他们隐私和选择,适当予以心里疏导,将心理疏导与思想教育邮寄结合。
二、特殊群体的不同原因
1.家庭的分散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
“特殊群体”中,有一部分孩子可能从小父母在外奔波,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或者父母离异造成父爱或者母爱单方面的缺失,从小没有受到应有的家庭教育;再或者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给孩子的心理造成阴影,造成缺少家庭的满足感。这一类学生往往敌视那些受到父母关爱、亲友照顾的孩子,从心理上排斥他们觉得幸福的人,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世界里,不怨与人分享经历,遇到问题也不愿寻求帮助,总认为别人在炫耀拥有的一切,在歧视他们的弱小,嘲笑他们的无助。造成心理严重扭曲,对社会和周围人的不满和挑剔。
2.家庭的贫或富都会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有些孩子来自偏远的贫困山区,或者父母身有残疾不能参加正常的社会劳动,还有的因为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原因造成家庭没有经济来源,家庭贫困,学生本人及家长难以支付学费或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有的生活费用,造成学生自卑心理,不能够正视面前的困难和真实的世界,不爱与人交流,习惯独来独往,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封闭自我,同时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导致心理疾病。或者家庭条件富裕,造成学生心理过分优越,忽略其他同学的感受,在与同学的交流和相处方面遇到障碍,导致心理上的无助和恐惧。
3.心理压力过大,导致重度心理疾病
还有一类学生,也是问题最严重的一类学生,是因为从小父母对其要求较高,导致学生做事力求完美,对自己的期望值超出了其现实的能力,而结果却与想象中相差甚远,造成较大的心理落差,而给自己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这样的恶性循环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如果没有适时的心理治疗和疏导,将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这一类学生往往对知识掌握较扎实,学习能力也高于其他同学,各方面能力也较高,只要稍加正确的心理引导和思想教育,这类学生很容易成为优秀的代表。但一旦对他们的心理教育稍有怠慢,后果也将极为严重。
三、特别的照顾需要特别的方法
1.平等为先,尊重为主
这些“特殊群体”的学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他们心理脆弱,自我保护意识和封闭意识极强,不怨与他人交流,甚至讨厌一切影响到他们生活的人或物,总觉得都在与其作对。因此,在与他们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语言的恰当性和合理性,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情感需求。在交流过程中要让他们感受到平等的氛围,充分表示我们对他们的尊重和关心,在心理上取得他们的信任,获得他们的认可。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的教育和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减少困难和阻力。同时,也要及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反馈,针对情绪变化,适当改变方法。
2.深入其中,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
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就必须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个人经历,只有真正了解给学生造成障碍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障碍。我们可以通过家庭情况调查、家访等诸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只有知道学生缺少什么,需要什么,我们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要如何去做。必要时辅导员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和配合,迎合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在恰当的时间、地点与学生沟通。在沟通过程中,辅导员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身份的转换,要以倾听者的身份让其倾诉,以朋友的身份给予见解。对学生遇到的困惑和不解要表示理解和接受。在了解学生阶段,避免对学生的问题提出质疑或不解,要完全以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心理接受能力为主线,了解就仅仅是了解,一定不急于教育。
3.对症下药,迎难而上
我们说过“特殊群体”形成的原因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不能盲目行事,而要分清原因,对症下药。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我们除了尽最大的努力帮助申请助学基金、助学贷款等经济支援外,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首先让他们从心理上减少经费的压力,再树立勤俭节约的典型,让大家以其为榜样,帮助其树立自信心。而对于缺少家庭温暖的孩子,我们要从生活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再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明确孩子的问题所在,家长的改变为先。对于压力过大的学生,我们首先要求助于心理老师,给他们进行专业的心理分析,其次在集体的活动中我们要多给他们机会,多支持,多鼓励,多表扬。同样的也要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正视失败,勇敢的面对生活和学习,在现实中成长。
4.发动班委,学生干部加入其中
高校辅导员所带的班级不是一两个,而数量庞大的学生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再优秀的辅导员也不能顾及到所有的事情,这也是我们组建班委、学生会的初衷。学生干部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和照顾可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发动学生干部研究、探讨帮助“特殊群体”的方法和意见,以学生的角度为辅导员提供帮助。同时,班委、学生干部就是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优秀组织,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手下的人才资源,也给学生干部充分锻炼能力的机会,既是实践,也是提高。
四、一种对的教育方法会影响其一生
1.鼓励学生正确对待并欣然接受帮助
对于这些“特殊群体”,正因为他们在心理上存在问题,情感脆弱,很多时候他们可能会误会或者拒绝我们的帮助,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歧视。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给予理解。与此同时,更要对其进行开导,让其明确我们的真正目的,正确的接受帮助。此外,我们也要注意提供帮助的方式,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自尊心和接受能力,选择恰当的方式去给予帮助。让他们能够正确的对待帮助,发自内心的接受帮助,还要学会感恩帮助他们的人。最后,当他们遇见需要帮助的对象时能够积极的给予帮助。
2.鼓励“特殊群体”互相帮助
在集体生活中,处于集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而“特殊群体”的学生往往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强、学习成绩优秀、或者具有某一方面的天赋,可以在集体中成立互帮小组,鼓励“特殊群体”去帮助他人,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对于他们的能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中被认可。他们自己就会从心理树立自信,逐渐变得开朗,乐于与人沟通。还能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缺点和不足,正视困难。此外,其他需要帮助的同学也得到了帮助,解决了自己的难题。在这样的集体活动中,还可以增加集体凝聚力,亲密同学之间的感情。
3.师生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特殊群体”的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高度挑战,而面对越来越多的“特殊群体”,辅导员不再头疼,而是勇敢的面对和负责任。对于学生,这是一个逐渐学会面对和乐观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打开心扉,追逐阳光的过程;对于辅导员来说,这是一个实践工作经验,总结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学生亲密接触,建立深厚感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遇见很多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学生与老师相互鼓励,共同面对,在面对困难、正视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夏志芳.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5,(3).
[2]张宝霞.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7).
(责任编辑:许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