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兰
(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平凉 744000)
心理健康是衡量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指标,是老年人口健康问题的核心之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已达1.78亿。而农村老年人由于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生活方式不够科学等原因,心理健康水平更低。甘肃省定西市位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保健设施和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对处于弱势的农村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关注不够。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农村老年人的抑郁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和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卫生保健服务提供相关依据。
2012年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定西市1区6县分别选4个行政村,共28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60岁以上老人35位(非同一家庭)进行调查,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发放问卷调查表980份。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集中培训,统一填表方法和调查时间。调查表由被调查者自填或据其回答由调查员代填的方式完成。调查共收集回答完整的有效问卷825份,其中男520人,女305人,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66.5±6.2)岁。
结合抑郁状态问卷(DSI),自制一般情况问卷表,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躯体主要疾病、家庭经济情况、子女情况等。
采用百分比的方法统计出老年人抑郁症状各类表现的发生率及各种因素影响下,不同抑郁程度的发生情况。
DSI是Zung氏等于1972年在抑郁自评量表(SDS)的基础上增编的。评定时间跨度为最近一周。DSI由20个问题条目组成,每一个条目均按1~4级评分。DSI按抑郁严重度指数评定,抑郁严重度指数=各条目累计分/80。指数范围为0.25~1.00,指数在0.50以下,无抑郁;0.50~0.59为轻微至轻度抑郁;0.60~0.69为中至重度抑郁;0.70以上为重度抑郁。
本次调查发现,定西市农村老年人中,无抑郁症状者占66.5%,轻度抑郁者占23.3%,中、重度抑郁者占10.2%。
调查发现,定西市农村老年人最常发生的抑郁症状是头脑不像往常一样清楚(49.8%),其次是夜间睡眠不好、早醒(42.5%),比平时更容易发脾气(38.7%),无故感到疲劳(36.4%)。DSI得分前8位项目见表1。
表1 DSI得分前8位项目
本次调查,从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躯体主要疾病、家庭经济情况、子女情况等诸多因素入手。经分析,各因素影响下,抑郁状况的发生率见表2。
表2 定西市农村老年人抑郁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n(%)]
调查发现:农村老年女性抑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70岁以上较70岁以下老人抑郁的发生率高;离婚或丧偶老人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婚姻状况比较好者;子女长期在外的老人抑郁发生率高;长期受慢性病困扰的老人抑郁发生率高;家庭经济收入低(人均年收入<3000元)、中等(人均年收入3000元~5000元)的老人较家庭经济收入高(人均年收入>5000元)者抑郁发生率高。
经分析可见,性别、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状况、躯体患病情况、子女情况等均为影响农村老年人产生抑郁的重要因素。性别因素中,女性由于生理特征、承担家务劳动较多、自然寿命比男性长3~5岁及丧偶率较男性高等,更易受到抑郁情绪的困扰,这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离婚、丧偶的老年人由于失去了朝夕相处的伴侣,无处倾诉自己的心事。尤其是农村老年女性,离开丈夫后,感觉自己在家失去了靠山,有较强的不安全感。加之子女比较忙,缺乏与父母的深入沟通,易使老人感到家庭氛围的沉闷冷清,易发生抑郁情绪。
对具有抑郁症状的277名老年人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出现抑郁情绪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定西市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年迈的父母及年幼的子女,加重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由于思念儿女,缺乏子女陪伴,无处倾诉内心感受,精神慰藉少,老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冷落感,由此引发抑郁。
定西市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家庭经济不富裕,且老年人劳动力明显下降,致使其经济不能独立,缺乏就医、改善生活的经济支撑。有些老年人甚至连基本的衣、食、住都无法保证,常为生计忧虑,心情不舒畅,处于压抑状态,易产生抑郁。
本次调查显示,老年人患慢性病比例为58.9%,主要是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等。由于疾病本身可引起身体不适,如头晕、胸闷、气短、咳嗽、疼痛等,身体不适可导致心情不好,加之农村家庭经济比较拮据,患病后,老人虽然有迫切的就医需求,但又怕因自己花钱治病而拖累家人[1],思想负担重,有病不愿就医,担心开支太大,因而易产生抑郁。
11.0%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当前情绪抑郁的主要原因是家庭不和睦。父(母)子关系、婆媳关系、邻里关系等不和谐,使其心情不畅,易产生抑郁情绪。
有些农村老人由于生活所迫要下地干活,劳动强度较大,加重了老人的失落感。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加以及不良生活事件的增多,老年人的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还有,周边环境也是引起老年人抑郁的因素。例如,长期居于高速公路、铁路附近等嘈杂地区的老人,易产生烦躁、入睡困难的现象。
农村老人经济来源主要靠种地、家庭养殖及子女提供,但因老人身体的原因,种地已力不从心,主要靠子女赡养,经济宽裕的不多。受传统思想束缚,在农村,养老的重任主要落到儿子身上,如果婆媳关系不融洽,就会影响老人的物质保障。所以,要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养老”宣传教育,大力倡导家庭养老,做到“老有所养”[2]。对于子女经济情况不太好的家庭或孤寡老人,政府应该将其纳为低保对象,逐年提高低保金,按时足额发放。对无子女的老人,由政府统一安排到养老机构,使他们能够安度晚年。这样,便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村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生。
对于在外务工的子女应鼓励其经常与老人进行电话联系,并能抽时间多回家团聚,使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这样可以使老人有机会倾诉自己的心声,同时,也减轻了老人思念子女之苦,使他们身心愉悦,从而有效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近年来,农村的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医药报销比例逐年提高,极大地缓解了农村老年人就医难的问题。但医保主要报销的是住院费用,而农村老人患慢性病比例较高(占58.9%),门诊用药量比较大,这些费用并不能报销。所以,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提高一些常见病、慢性病的门诊报销比例及重大疾病的报销比例,使农村老人有病敢医,有病能医。
定西市多数农村地区缺乏公共活动场所及运动设施,老年人几乎没有什么文化活动。所以,政府应当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一些公共活动设施及老年人娱乐的场所,同时鼓励农村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集体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如棋牌、太极拳、大合唱比赛等,既增强了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又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这些平台可充实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减轻他们的孤独感,有效降低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生。
加强对农村各级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培养一批能够对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的医疗人才队伍,经常深入农村,对老年人群广泛开展各种健康知识宣讲,包括慢性病及心理疾病的防治、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心理保健等,培养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建成老年人心理咨询机构,使更多的老年人了解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懂得科学保健,提高卫生保健水平和生活质量。
[1]刘超,李会.我国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建议的研究[J].现代农业,2008(10):88-89.
[2]张燕,张丽.农村老年人抑郁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社区医学杂志,2012,29(1):31-33.
[3]杨桂凤,杨桂芝.秦皇岛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4):4810-4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