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玉享
(武汉纺织大学体育课部,武汉430073)
随着第12届全运会在辽宁的完美谢幕,其“低碳环保、节俭绿色”的办会宗旨深受欢迎,所取得的社会与经济综合效益举世瞩目,既符合新一届党中央和中央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要求,也在一定层面显现了大型综合运动会的溢出效应.
湖北在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取消全国运动会由北京、上海、广东轮流举办限制的函》后,曾连续四次申办全运会,虽然申办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提升湖北知名度做出了贡献.本文拟从比较的角度,阐述湖北申办全运会对湖北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湖北利用全运会推动经济腾飞的优化策略选择.
申办制后,全运会举办经费由承办地政府自负盈亏,采取“承办——开发——受益——风险承担”的运作模式,收益与风险共担.探索发挥全运会承办契机,充分利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将赛事运作经费与市政基础配套设施、赛事体育场馆投资回报,公共设施投入与产出等综合考虑,取得全运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成为承办地政府考虑的首要因素.
自尤伯罗斯首创将商业因素置入奥运会并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以来,举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能够为举办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已成为共识.从规模上仅次于奥运会的我国全运会,在21世纪初开始将赛事与市场融合,取得了不俗的经济效应.
全运会承办地及组委会获取的经济收益(见图1)可分为直接经济收益和间接经济收益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包括:电视转播权收入,广告收入,门票收入,全运会专项彩票收入,全运会特许商品经营收入,网络转播权收入以及社会馈赠等几个方面;后者主要得益于通过全运会经济的辐射效应,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带动相关及相近经济产业的发展,如兴建大量体育场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通讯、服务、环保等配套设施,既加速了承办地经济的转型升级,也能够增加就业机会,取得经济与社会发展双重收益.
图1 全运会经济效益来源图Fig.1 The sources of National Game's economic benefit
办好一届全运会,承办地政府政策不遗余力地支持是成功的首要保证,充裕的资金保障也是必备条件之一.比赛场馆的建设翻修、运动员村建设、比赛配套设施建设需要资金做后盾;与全运会密切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充足的资金.
相关资料显示,广东,江苏和山东为了保证全运会成功举办,用于场馆和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呈跨越式增加:广东大约660亿元,江苏大约1150亿元,山东则接近2000亿元[1].辽宁承办的12届全运会虽然在节俭的背景下办赛,资金投入至今没有任何公开资料显示,但根据知情人士分析,GDP和社会综合实力远不及广东、江苏和山东的辽宁,资金投入估计也在1000亿元左右.
江苏是取消全运会承办地域限制后第一个通过申办取得承办全运会资格的省份,主承办地南京从2001年开始,城市更新改造投入持续增加,2001~2005年间共投入近800亿元.2004年取得全运会承办资格的山东,主承办地济南在2006~2009年间,直接投入全运会场馆建设的资金就高达150亿元.辽宁虽然没有单独的相关数据,从其2009~2012年间城建投资高达1749亿元分析,直接用于全运会场馆建设的资金也应该不低于100亿元.
虽然各承办省市投入与全运会相关的直接和间接资金巨大,但全运会举办后,带给承办地的各种收益也同样可观.从图2、3可见,在成功举办全运会后,主办城市的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即使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南京和济南的国民生产总值依然取得两位数增长,沈阳也得益于全运会建设投资的拉动,经济发展十分稳健.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承办全运会不仅保持了承办地经济的持续发展,也给承办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福音.
图2 南京、济南、沈阳三市2002~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走势图Fig.2 Nanjing,Ji'nan,Shenyang 2002~2012 GNP trend
图3 南京、济南、沈阳三市与全运会相关城建投资走势图Fig.3 Nanjing,Ji'nan,Shenyang investment trend associated with the National Games urban construction
分析过去4届全运会的成功举办,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全运会的召开使举办地的城市规划更具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发生了全方位的立体变化,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集文化、体育、旅游、商业、娱乐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逐渐成型,进而提升城市的硬软件综合实力,拉动举办地的整体发展水平增速推进.
2003~2007年,湖北省会武汉市在筹备第6届城运会时,场馆建设、交通通信,园林绿化、环境治理等投资曾持续拉动该市生产总值连续12个季度保持14%以上的增幅,在提升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展现了武汉滨江滨水的文化特色与城市魅力,为未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可以预见,将申办和筹备全运会与武汉城市发展规划有机衔接,通过武汉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能带动湖北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提高道路交通、通讯环保、休闲旅游、体育设施等方面的现代化水平,同时也会带给制造业、材料行业、设计行业、商业、房地产业等相关行业巨大的发展空间,使湖北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助力湖北大力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带来湖北经济、文化、社会综合管理等方面未来10~20年的超速发展.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100 km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9市构成,2007年获国务院批准为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6年来,在湖北省委和省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初现雏形,9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成为湖北省生产要素和产业集群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区域,更是湖北省构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核心支柱.
然而,湖北省各市经济发展极不均衡(见表1).2007~2012年,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市的GDP是其它八市GDP总和的130.1%~136.5%.虽然从GDP总量来看,2012年相比 2007年,武汉增长254.87%、其它八市增长 242.98%,差距只有11.89%,但从 GDP增长的绝对值分析,武汉2012年比2007年增加4862亿元,周边八市仅增加3453亿元.2007年,武汉的GDP比周边八市总和高出736亿元,而2012年的这一数字则更是高达2135亿元.
表1 武汉及周边八市GDP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GDP in Wuhan and eight surrounding cities
由此可见,过去6年中,在同样政策支持下,武汉城市圈中武汉与周边八市的发展有些脱节.武汉借助历史底蕴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步入跨越式发展的轨道;周边八市基本上还是平均速度、常规发展,武汉市产业辐射、拉动作用并不显现.
如果湖北以武汉为主承办地申办全运会,通过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企业运作的模式,让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将“两型”社会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利用全运会的抓手作用,将武汉的钢铁、石化等产业辐射到鄂州、黄石和黄冈;将汽车、光纤、商贸物流、纺织服装等产业辐射至孝感、仙桃;与咸宁共同打造旅游休闲产业区;与潜江、天门共同推进“绿色农业”示范区.在全运会申办和筹备过程中,加快武汉城市圈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产业、协调城乡建设发展的关系、打破区域限制和地方保护、将生态环保置于发展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作用,明确各城市发展定位,发挥城市集聚裂变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使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方面,实现经济、人文和社会服役等方面质的飞跃.
2003年9月出台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建设工作的决定》,将宜昌和襄阳明确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以期其辐射带动鄂西南和鄂西北地区的发展.时至今日,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进入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层面已逾八年,宜昌、襄阳两市的经济总量也已超过2000亿元大关,但在湖北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偏低,GDP仍不足武汉的 60%(见图4).
图4 湖北及三市GDP比较Fig.4 Comparison of GDP in Hubei and three cities
湖北与成功承办全运会的三省比较经济总量,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见图5、6):在4省中,湖北的GDP被苏、鲁远远地抛在后面,也落后于辽宁;但在4个省会城市中,武汉的GDP却一马当先,不仅遥遥领先于沈阳,也高于南京、济南.从此数据中我们不难发展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区域失衡.
图5 苏、鲁、辽、鄂4省GDP比较(单位:亿元人民币)Fig.5 The four provinces of Jiangsu,Shandong,Liaoning,Hubei GDP comparison
图6 南京、济南、沈阳、武汉4市GDP比较Fig.6 The four cities of Nanjing,Jinan,Shenyang,Wuhan GDP comparison
湖北申办及筹备全运会可成为推动湖北的西北和西南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另一推手.要达成此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申办之时即进行顶层设计,综合平衡武汉,宜昌和襄阳三地的角色和任务,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展宜昌和襄阳的作用;②在申办和筹备过程中,建立三地综合发展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全运会投资的拉动作用,加快宜昌、襄阳的城市建设,便它们尽快步入二线城市的行列;③武汉出现的产业外迁、总部内迁的模式,从产业链上将三地联系起来.宜昌要积极做好水电、旅游、多晶硅和磷化工等文章,辐射荆门和恩施,并在荆州与武汉形成交集;襄阳要做强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能源食品加工和旅游等产业,强化“襄十”互动,实现襄阳跨的越式发展.
通过申办和筹备全运会,可以有效地夯实湖北整体发展的坚实基础,兼顾湖北全区域的协调发展,促进湖北尽早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申办和筹备全运会对于湖北来说将是一次机遇和挑战.分析前3届全运会举办后的优劣,湖北申办和筹备全运会,一方面应遵循“政府顶层设计,职能部门通力协作、企业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最大程度地实现全运会的正向效应;另一方面,要“量入定出,立足自我,不攀不比,低本高效”.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立足湖北自身经济实力和未来的发展定位,打造一个湖北品牌、效益最佳的全运会[2].
申办和筹备全运会,应改变政府所扮演的主体角色,调整政府在全运会申办、筹备和承办过程中的职能.政府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法规制度建设、资源有效配置和人文环境保障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协作协同作用[3].
(1)全面考虑、科学规划全运会承办地和场馆建设与经营,发挥全运会投资对承办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全运会场馆及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应该着眼于赛后利用,规避赛会前后的“洼地”效应.
(2)全运会场馆及配套设施的布局应符合承办地的城市长远规划,与承办地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即场馆及配套设施的选址、场馆面积、功能等规划要充分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之和武汉、宜昌、襄阳的城市发展、社区规划和市民需求密切结合,使它们恰到好处地服务所在区域日常生活的需要,为赛后综合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3)全运会场馆及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要采取“政府主导、市场筹措、专业运作”的模式.政府对全运会的投资,应以基础设施建设、标志性场馆建设和与市民相关的体育设施建设为主.其余场馆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应该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实行政企校联合投资、企业自主投资等多元化投资方式,调动社会各届参与全运会建设的热情,充分挖掘全运会场馆的经济与社会潜力,突出全运会对承办城市的经济拉动效应[4].
全运会对承办城市人文社会、城市面貌等软实力的提升,已经被近3届全运会的成功举办所佐证.2009年8月,时任济南市委副书记、第11届全运会济南赛区组委会常务副主任殷鲁谦体会尤为深刻,他说:“每一届大型运动会都会给举办城市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北京、广州、南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湖北可以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通过全运会向全国甚至世界推介湖北,助推湖北省区域软实力的建设与发展.
(1)借助申办全运会的东风,全省上下一心,构建以“务实求真、崇德守信、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湖北精神.申办和筹备全运会能极大地提升湖北各阶层民众的主人翁意识,形成团结奉献、和谐文明、互济互助的社会氛围,营造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激奋向上的舆论环境.将申办活动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群众性精神文明教育与创建中,培养湖北人对荆楚大地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凸显湖北地域文化特色,增强承办地城市文化影响力.全运会的申办过程是一次人文社会综合实力的展示过程.在申办过程中,不仅要突出湖北持续增长的经济实力,更应该展示湖北人民大度热情、爽直仁义、坚韧自强、勇于担当的人文精神;“江河分三镇.一水系全城”的江城特色、“高峡出平湖,昭君和胡汉”的宜昌土家风情、“汉江明珠、三国名城”的襄阳古韵等自然景色.通过会运会的申办和筹备,让更多的人领略湖北及武汉、宜昌、襄阳的历史底蕴、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和现代城市风貌,提高荆楚大地的社会美誉度[5].
(3)完善城乡体育设施,推进区域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湖北已经成功承办过第6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国际足联第5届女足世界怀、第2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第4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赛事.通过这些运动会的举办,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主要是武汉和孝感两市)运动设施的不足.随着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体育设施的欠缺已经成为制约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通过申办和筹备全运会,可以提高政府对群众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在全运会主题下,合理规划城乡体育设施的一体化建设,理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为湖北体育文化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通过承办城市间的交流合作,提升湖北区域文化的辐射力和竞争力[6].
我国步入体育强国的渐变过程中,靓丽的竞技体育成绩已难满足时代的要求,全民参与、全民运动、全民健康才是终极目标[7].
(1)在申办全运会的过程中,始终要将运动、健身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置于重要的位置,体现全运会的全民价值,通过全方位的宣传号召,调动全体民众行动起来,主动加入申办的行列.湖北在申办第12届全运会时,通过网络与民众互动便是一种极好的做法.
(2)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健身运动,让市民走出家门、参与活动.将比赛项目、场馆建设与承办地的传统体育项目有机结合,通过竞技体育的感召力,吸引大众参与其中,从锻炼中受益.
(3)开发具有健身指导意义的特色旅游项目,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提升湖北的国内、国际知名度.如:“武汉水上运动之旅”、“宜昌登山民俗之旅”、“襄阳三国徒步之旅”等,带领游客参观湖北的特色体育与健身基地,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不同的健身方式,激发人们参与体育、积极运动的意识.
申办具有湖北特色的全运会,有助于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介“千湖之省”,给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湖北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增强湖北人民的自信心、凝聚力,展现湖北自身的独特魅力,让中国和世界都能够更好地认识湖北.
[1]赵士斌.王耀铭,辉煌这样铸成——九运会耗资660亿元[N].今晚报,2001-11-09.
[2]张崇民.新世纪对我国举办全运会的理性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09):116-118.
[3]李 健,房午清,张学政.十二运对辽宁经济影响分析及策略选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02):22-25.
[4]董官清.全运会转型背景下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05):31-35.
[5]乔艳春,林勇虎.第十二届全运会对辽宁城市软实力的构建与传播[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12):38-42.
[6]宋月国.第十二届全运会为沈阳市体育无形资产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03):155-156.
[7]傅 强.论全运会对举办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2008(09):8-10.